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9、读书点评 二百二十九 ...
-
施战军编《人民文学》2024年1期
抓大放小做个有格局的人:一个人的思想在大的方面空虚了,失掉了理想,模糊了生活的目标,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在小的方面,心眼是非常稠的,稠到打自已生活的小算盘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制度和原则的观念了。
【追求点点滴滴的进步】成为出色的作家,并不需要像我那么疯狂的读书,最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方法,在这个行当,认真、用心提高。往后,尽量把读书范围压缩到文学与历史,为创作服务。现在心智已成熟,完全有能力掌握命运的力量。所以,边界范围内精进是主题。
【苏童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我还是相信,文学创作本质上不是思考的产物,面是来自某种表达的冲动。这冲动与情感有关,甚至与身体有关,相较于文学理念与经验、它更加难以阐述,恰好也更为可信,因为纯属个人它是私密的、模糊的、带锁的,因此神秘而宝贵。
【性格推动故事发展决定命运】毕业即失业的余雨霖,曾经在朋友的舞蹈培训工作室里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教那些和她当年差不多大的小孩练基本功。这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对她而言,练舞从来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更不用说教别人练舞。她的生命太张扬了,太有活力了,不是那种能够沉下心来练习功底的人。她并不怕吃苦,只是她需要过更热情的生活,骨子里总有一股窜来窜去的劲儿,她也说不好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陈峰韬著《细读南北朝二百年》
自刘宋代晋至隋灭南陈的一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特殊的时段。这期间,以汉文明为主导的华夏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长期对峙,起始于两晋时期的诸民族交融和斗争持续深化,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冲突都呈现出极端复杂的态势,许多冲突模式甚至构成了南北对峙的经典模板,被后世仿效。这是充满灾难与痛苦的时期,但站在历史维度来看,冲突是不同性质文明碰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带来的结果并非全是负面的。就当时汉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论,两晋时期充溢着病态的贵族习气,通过自身力量已经无法荡涤和解决,换言之,汉文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非经剧烈的冲撞和融合,很难靠自身力量实现突破。此种条件下融入塞外民族的活力,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五代与南北朝的区别】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时间大致在公元907年到979年。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中原政权,而十国则是指在五代之外,存在于南方和巴蜀地区的十个割据政权。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南北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具体指的是公元420年到589年,这一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分别存在多个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掌握规律顺势而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朝建立之前,事实上天下已呈现出统一的趋势了。南朝方面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的禅代,国势越来越弱,陈朝的疆域仅有刘宋的一半。陈宣帝以倾国之力发动的太建北伐,在徐州一线遭到北周强势阻击,陈朝十余万精锐兵力损失殆尽。陈朝从此一蹶不振。
【思想文化源于人性人心】天下大势,分不如合,但分比合更激烈、更引人注目。在这一过程中,无论英雄人物、名臣大将,还是贩夫走卒、宫闹怨女,更能展现出真实的人性。历史的深处,往往显现出无比的复杂与真实,用一两条历史结论很难概括。例如,南朝难以言说的北伐情结,北魏孝文帝倾慕汉化与穷兵黩武双重性质的叠加,北周宇文泰几乎与生俱来的汉化意识,都令人感到诧异。历史人物虽然无法左右洪流演进的方向,但他们却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个历史节点,进发出夺目的光辉。
冯道著《权经》
长乐老冯道:历经五朝、先后侍拳过十个皇带而皆居宰相高位的冯道,无疑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奇迹”。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冯道却打破了这一“定律”,成为权力场上真正的“不倒翁”,无论从任何角度,冯道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想,通过这部传记提升自己,特别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
【君子退求为上焉】以退为进是争权的上策,许多人特此达成了心愿。以退为进是间接的争权的方法,它最大的好处是解除了封建统治者的猜疑之心,把自己的心思全部隐藏起来,从而避开了争权路上的最大障碍。没有封建统治者的首肯和认同,权力争不来,“不争”之心却可得偏爱。
【君子信源于诚也】权力并不代表信誉,如果当权者不在此用心,终会为人鄙视。善于撒谎是封建时代为官者的一大特点,他们迷信权力,不在信誉上下功夫,往往导致其信誉破产,权力也随之失去。诚实坦率并不会影响当权者的形象,恰恰相反,它只能让当权者高大起来,增加依赖。
【君子对敌人要狠绝】敌人是危及自身权力的元凶,消灭了敌人,保住权力就简单多了。在对敌斗争上,严酷的手段是必要的,也是最见功效的,否则就是留下隐患。真正的敌人难以感化,对敌示好和示弱,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事关权力得失的原则问题上,态度一定要鲜明,意志一定要坚定,行动一定要迅速。治敌最忌心慈手软,没有决心。
【君子奋发图强不怨人生】“我所受的困厄多了,对人世的认识便更加深刻了,这一切都激励我奋发向上。若不如此,我现在也许仍一无所知。”“你能看透人生本相,实属难得。其实,人生到处充满困厄,不看开这一点是不能图存的。有些人只知抱怨命运不济,这是他们不能成事的根源,哪里怪得了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