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五、自我意识 ...

  •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它分为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感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内容:

      观点一:詹姆斯的:
      生理(物质)自我:(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意识,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的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观点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现实自我:和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动的意识。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当理想自我的形象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
      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条件极为苛刻、强求或不一致时,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观点三:
      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而另一些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A引导个体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
      B解释个体经验:不同个体可能拥有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又不同的解释,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低自信VS高自信)
      C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实现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与其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发生的三个标志: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米德划分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岁以内);游戏阶段(2-4岁);博弈阶段(4岁之后);

      (三)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是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肯定或否定;
      方式:社会比较(时序比较,独特的自我,相似的他人,与过去比)、自我估价(自尊是综合性的整体评价、自我增强,自我美化);

      注:人们常用的自我增强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的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型归因、自我设障。

      (四)“实体自我”与“构建自我”

      很多自我理论都是把自我看成一种实体,但是否自我是在别人的期待中形成的,是建构的结果?人本主义心理学支持后者。

      真实自我VS别人期待的自我,可能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
      自我可能不是内在的本质,而是受外在影响,构建的结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