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8、姚家小院(二) ...
-
在姚老头儿开始述说他家这个院子的历史前,先来聊一下小院儿的基本外观和位置环境。
姚家小院儿的外观倒是平淡无奇,坐北朝南,祖上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就开了个普通的随墙门,进门一瞧,并不是标准三进院,而是简单的一进院。
院内四面的正房、倒座和东西厢房,都还保留着旧式的青砖瓦顶,只是除了倒座,其它屋子里面重新砌起了隔墙,被分割成了六到十平米不等的小单间,以供租客选择。
姚老头儿作为房东兼管理员,住在南面紧邻院门的倒座内,为了方便进出,他在朝向院外小巷的一面也开了个门,这样他在打理院子时,就走院内的北门,外出时走院外的南门。
院子最大的亮点还在于中间那棵一抱粗、枝叶繁茂的大枣树,让这个大杂院儿无论春夏秋冬,都焕发着勃勃生机。
别看现在这个院子加上这棵老树的价值,随着强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已逼近千万,但姚家祖上可不是富贵人家,能盘下这么个一进小院儿,用民国时期的生活水平来衡量,他家也就是小康水平。
待以后咱们说到尹世豪尹家大院儿,就能看到超豪华的五进四合院加现代化改造到底都有什么名堂了,那种生着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豪华宅子为数不多,现在都集中在富豪名门手中,平时大门紧闭,外人很难见其内部奢华。
倒是像姚家小院儿这样的聚居型大杂院儿,烟火气十足,在北京分布甚广、数量庞大。
光二环路里面——也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城之内,如什刹海钟鼓楼、南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shi.la)儿、天桥珠市口儿、西四东四、北池子南池子、琉璃厂菜市口儿灯市口儿磁器口儿……两只手数不过来,总之光二环路里面,还保留着老北京风貌带院墙的院子数不胜数,观不尽观。
和豪门大宅不同,上述地方的多数杂院儿白天都是大门肆敞,虽然很多门口贴着“私人住宅,禁止入内”,但那是为了唬住外地游客的好奇心,只要看看门口安着多少电表,就知道里面住了多少户人,一个院儿里少则七八户多则几十户。
而且,这种敞大门的院子,基本都是当初分给无房户们的廉租房,里面住的大多不是一家儿人——不关门是为了省事省门轴,几十人每天你进我出,来回关门一是麻烦,二是门轴易坏。
从白天关不关院门,大概就能知道这里住的人只是一般的街坊邻居,还是像姚老头儿说的那种嫡传大家族,甚至是四世同院。
这就是从前的老四合院,以及今天的大杂院儿,几十年的历史沧桑,两者既有渊源,也有不小的区别。
严格来说,现在还能按传统标准称得上“北京四合院”的,必定是私有宅院——这里说的私有是绝对的一人独享,和姚老头儿家的私有外租大杂院儿是两码事。
若非说两者渊源,很简单,大杂院儿就是由当初的老四合院,在历经大量外部人口流入城市而进行平均分配,后为解决住户们传宗接代、人丁代代增长的现实问题,利用院子空余地皮不断加盖演化来的!
门还是那个门,墙还是那个墙,院子还是那么大的院子,人变多了房间变多了,于是和上海里弄呼应,形成了地道的老北京生活风貌,即今天看到的大大小小的京城胡同院落。
姚家小院儿就是这千千万万杂院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姚家三代人的传承中,这个在村中位置得天独厚的宅院一直大体保持着当年面貌。
说它位置得天独厚一点不夸张,别看院子座落在村子西南角这个旮旯,离着热闹的村北大马路最远,却是难得的清净加便利。
出了院门口是一小片空场儿——也就是现在他们爷儿俩在路灯照耀下侃大山的地角儿。
小空场儿邻着一条进村巷子,巷子东西走向,狭长又略微曲折,巷子南侧和一家不大不小的单位隔着一面灰砖长墙,墙那边是一栋双层办公楼,被墙挡着只能看见二楼,人家早都下班黑灯影儿了,爷儿俩大晚上聊天也不用担心吵着谁。
姚家小院儿清净只能算个小优点,再一个优点是便利,这里说的便利不是购物坐车方便,而是离公厕很近很近,上大小号方便!
近到什么程度呢?近到和院子一墙之隔,东边的邻居就是一间公厕,出了院门拐个墙角十几米就到了。
按说除了便利性,摊上这等风水格局、天运地气……应该挺倒霉的。
可巧就巧在隔壁公厕的门朝东,面向拐弯的进村巷子,整个厕楼背对着他家院墙!
加之近年出恭入敬设备现代化升级改造,一年四季基本没有气味,就算最闷热的天气,味道也不会绕过厕墙,回头光顾姚家小院儿。
清净、便利,又兼具卫生,让姚家小院儿成为了这个拥挤杂乱的城中村里,一处外表低调不起眼,住起来却巴适得很的别致院落。
这么地道的北京风情小院儿,一间小屋一个月的租金低廉到四百块,全仰仗这个城中村略显偏僻的位置和凌乱的整体布局,既不在三环里,也不在旅游区,租金自然不高。
地段不硬布局杂乱不代表这里真的差,其实这个村子只是外观凌乱,卫生并不邋遢,租住人员成分也不复杂。
因为村子四面八方能辐射到的知名高校较多,这里住的大部分是考研学生,以及像陈骐这样的外地上班族,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都是有正经身份的北漂。
租住人口若是成分不明甚至犯了事,片儿警们首先就得拿房东是问,所以房东成了租户筛选和监督的第一责任人。
姚老头儿在陈骐刚入住那会儿,曾政审一样问他是干什么的,陈骐说在广告公司搞电脑设计,老头儿装作很懂的样子,说:“原来是挨踢行业的呀。”
可见老头儿平时接触的租客从业性质,连时下热门的IT都知道,听到电脑就能联系到流行词IT,真是活在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段位的眼界。
陈骐在姚家小院儿住久了,觉得老头儿越来越不像房东,更像是宿管大爷兼保洁阿姨。
平时早上六点开院门,晚上十一点锁院门,全天开水管够,早上上班前各户把空水壶放门口,上午统一收,一般是晚上灌满放回来,谁要是急用就留个条,他就给谁加急送。
加上平时打理小院子,很少见姚老头儿闲着,尤其是冬天,村子没有集中供暖,各家自己解决,老头儿还得给院内各户储煤烧暖气,更加忙碌,可不像夏天这样能闲坐门口喝小酒侃大山。
也可能是喝了点儿酒,也可能是平时尽一个人闷头干活儿了,能找个人唠嗑的机会难得,加上陈骐也有兴趣听,老头儿今晚上话特别多。
陈骐很庆幸今天碰见姚老头儿二锅头助兴,聊意甚酣,使他对当下住的这个很具市井气息的京城小院有了一次深入了解。
这不光是姚家一家的历史,应该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老北京祖上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