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儒 ...
-
【王婆理论:鼓吹出来的反儒情绪】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且不问此瓜是不是真的比一般的瓜甜,光这样一个毫无“谦虚”之德的言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要受到指摘。
《庄子》里写了一则故事,说是杨朱外出,经过一家旅店。见天色已晚,就在旅馆住了下来。这家旅店主人有两个妾,一个很漂亮,一个很丑陋。然而丑陋的妾很受主人宠爱,漂亮的反而不被主人喜欢。杨朱觉得奇怪,就问主人缘由。主人告诉他,漂亮的妾自认为自己很漂亮,我就不觉得她美;而丑陋的妾室知道自己不美,我反而觉得她美。大概最美丽的人,是美而不自知的人吧。
这侧故事揭露了一种很微妙的人性心理:社会人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往往存在着偏差。传统文化给了华夏民族一种心理定势,即大多数人是生来就不美的,对一个人的认同只能是集体赋予,而不是来自先天默认。这样一种群体意识,就必然造成社会认同重于个人自我认同的结果。这也大概是中华古文明推崇“谦虚美”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人们可以接受相互之间的吹捧,但不接受“自吹自擂”式的小丑行径,毛遂自荐只是一个从结果推测动机的道德牌坊而已。一直以来,自夸者由于立场不对,招致的骂名足以淹没寥寥几句赞美。
在尊重集体心理成因的前提下,儒生却用自己所贬斥的方法,来给自己门派贴金,处处宣扬儒学圣王之道。最初反感儒家的人,大概都是基于此。但我却并不这样认为,儒学即使应当受到指摘,也不能用这样借口。儒学两个主要理论奠基者,孔子与孟子,二人并称二圣,都只是后世的尊称。它与华夏族人尊崇炎帝黄帝一样——像崇拜自己的血缘祖先一样崇拜自己的文化先人,并无不当。
我站在一个不推崇“谦虚美”的现代人角度,始终认为,即使有“美妾之说”,其充其量也只是个人的私行为。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任何人与事,只要没有妨碍到理论精髓,要自谦还是自矜,都只是没有定论的口舌之争,无伤大雅。
【从极自傲到极自卑:失败者对其先人的迁怒】
近代中国的作为用七个字来概括:师夷长技以自强,甚至现代、当代。
往事不堪回首,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观念:近代我们失败了,不是民族本身失败,而是统治者大清王朝失败了,是因为迂腐儒政的无能!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后才会痛苦地开始深刻反省。族人抛弃了一切只为图存,那么无法保全族人的先人学问留着还有什么用吗?一旦一个民族意识到,再按照自己祖先的那一套观念来治国,国家可能永远也无法打败对方,那么接下来就只有一条路:将文化培土全部置换掉,制造出一个适宜“长技”发挥功用的内部环境。
中国一直与传统文明渐行渐远。也是在堪堪能够图存的□□时期,华夏民族又生出了抵制苏联同化的逆反心理。这场世纪大变革延续至今,族人不走苏联路线,因为最后苏联解体了失败了;也反对儒学等封建复辟,族人对闭关锁国的末世王朝仍心有余悸;更不情愿跟欧美列强低头学,我们坚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高一个阶层,我们想在前头等着对方追过来。
这现实中的“成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春秋战国时儒家没有崛起,遭人轻贱很正常;多少年之后,天下尽儒生,就算有人嫉妒想要哗众取宠,也只会淹没在大舆论浪潮当中。在唐朝会有人说儒家迂腐吗?不会,因为大国气象决定了,儒家是积极向上的。但就由于中国近现代遭遇失败,所以他们不思索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反而迁怒他们利用了两千年的文明。
“外国把祖先留下的当宝,因为近代他们强大了,中国恨不得把过去的全打倒,因为近代中国弱小。把所有的错误都推个别人,这在心理学上叫人格失调。"□□过去那么久,儒学却一直抬不了头。中华文化被诋毁,读书人跟着一起盲目,自卑自贱,看的人痛心疾首。这是我发声的原因,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当看到的事实。
【从不了解到曲解】
每个人的经历、知识、经验智力都不相同,同样一部经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反对儒家的人里面,有人了解儒家思想,因为了解而反对;也有人不了解儒家思想,因为反对而反对,就像□□小将批孔,因为他们不了解儒家,只是为了政治正确。赞同儒家的人里面同样如此,韩非子写《五蠹》,攻击的就是“五蠹”的软肋。"
我也赞同理解就是再创造,有“曲解”才能有所得。但我并不认为国人“曲解”可以曲解到词不达意,曲解到将本国的落后归罪给一门学问那么恶劣的程度。放眼望去净是谩骂之词,存疑求真反成过街巷鼠。没有人真正去读书,讥诮愚弄刻薄,看的人心寒不已。
子曰成仁,孟曰取义。号称熟知儒学经典的人不看儒学的发展脉络,坚持从最终成果“仁义”,向“忠孝”二字看去,结果昏头昏脑,看出儒学的自相矛盾,看到法治社会所谓“糟粕”,就蛮横地认为,以古以来懂儒的人,都是满嘴仁义道德的杀人狂变态狂。这是一件非常好笑的事情,当然,我试图改变他们也是很好笑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一套制度都只为当时服务,从奴隶分封到封建转变过程中,儒家希望构建礼法一体,维护社会秩序,于是以孝为出发点,组建家庭秩序,以家为国,构建了下层效忠的法理。上层接受这法理,就接受了君父这一角色,所以劝其仁善,并以史为要挟。下层接受纲常礼法,可在“个人理性”(忠孝)与“集体理性”(仁义)两端摇摆,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受到太刻薄的谴责。所谓的“代天罚罪”,其实是君权斗争粉饰的手段,平民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战争造成巨大人丁伤亡,对秩序人伦带来严重破坏。所以基于此,儒家宁愿保守,宁愿拘泥于忠孝二字,也不愿意天下板荡。
还有人说“儒家自己挂羊头卖狗肉,不怪别人曲解”,说我“读书少、不读书,根本不明白‘人伦’‘人性’内涵,胡乱发声”的。当然,恶意曲解是误解,说真话只说一半也有可能是误解。我只说“羊头”,这是我的有限我承认。只是涉及的这个问题相对特殊,我只道“羊头”,比我将这个理论说得完善,画出一整只“羊”来要好。
我强调,儒家从亲疏有别开始,代表它成就最高的“仁义”也是基于人性“私恶”产生,一些毫无道理的曲解从这里得到解决,那么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仁义”由那么多人说了那么多年,我为什么还要去讲“狗肉”呢?我又不是教科书。
我是不好读书,但对于人性人伦等字句的理解,我不认为我还需要去翻书。一般的理解就是文义的理解,难道连这样的基础共识都不在了吗?难道评点儒学经典就只能用经典上的字句?难道只有“熟通”儒学经典的大家才能发言?难道《论语》不读完我就不知道儒家在说什么了?爱读书是不错,但因为读了些书就沾沾自喜自矜身价,意图给辩论设置门槛,其实质是词未穷而理已曲,这难道不是“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