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十六章 木簪与绢花 ...

  •   太阳绕过山头,半空中的晨雾消散开。
      温琳送完温秉文,到店里时,梁知书和她阿兄已经等着了。梁家阿兄帮着温琳卸了门板才走。
      梁知书拿着鸡毛掸子掸纸上的灰:“哎,小琳,夏至了,你怎么不卖些扇子啊?昨天还有人来问扇子怎么卖呢?”
      “这几天忙忘了,过两天就放上。”温琳用潮湿不滴水的帕子擦货架,擦完拿起木盆,里面落了薄薄的一层灰,帕子一过,大部分灰跑到了帕子上。温琳拿一块干帕子又擦了一遍木盆,才把木盆放回原位。
      “不要过两天了,就今天吧。趁着我在,我还能帮你。”梁知书把鸡毛掸子挂在柜边。
      “好啊,那我先谢过梁娘子了。”
      “不用谢我,中午请我吃鱼粉就行。”梁知书俏皮一笑。
      温琳眉眼弯弯,答应得爽快:“好呀,还想吃什么,我都包。”
      梁知书跟着温琳到后院,看她搓洗帕子:“好羡慕你啊,想吃什么还可以自己花钱买。”
      温琳把帕子晾在后院的绳子上:“你这话,乍一听,好像梁婶克扣了你吃穿。”
      “那当然不是,阿娘只会叮嘱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只是羡慕你们有钱花。”
      温琳疑惑地看着她。梁知书的手艺好,图案活灵活现,又肯花钱买绸布和丝线,绣出来的手帕光彩夺目,被西城一家绸缎庄收购,有时还会接绸缎庄的成衣生意。在她们当中,俨然是个小富婆。
      梁知书被温琳看得不自在极了,望了一眼店里,没有人来,后院只有她们两人,也没什么顾忌了:“本来存了些钱,昨天晚上回去,我家顾郎来找我,支支吾吾地说他阿娘病了,他的钱花完了,油纸伞店不能提前支付他月钱,我一时心软,把存的银子都给他了。”
      “上次不是说,你家顾郎在什么什么书铺抄书吗?”怎么换了家店做工了。
      梁知书想了一阵,说:“上次那是半年前的事了。这次他才去伞店一个多月,在店里画花样,听说店里生意不行,天天吃鱼粉,不抵饿,人都瘦了好多。”
      温琳上次买过一碗鸡杂鱼粉,十文钱,比一碗馄饨贵。也不知道哪家伞店,生意不行还能吃鱼粉,不像她们,中午吃个饼或者面,也才七八文钱,还是要好好赚钱呀。
      温琳把井盖盖上,说笑道:“你也不用羡慕我们,我和小满可以花钱自己买,但我们赚的钱还没你多呢。”
      梁知书惆怅了:“赚得多又怎么样,大头还不是给我阿娘。我阿娘昨天给了我十文钱买吃的。昨晚回去,她知道你昨天出钱买饭食,今天就不给我钱了,让我拿自己的私房钱回请你一顿,可是我也没私房钱了,只能厚着脸皮吃你的。”
      温琳笑眯眯地道:“吃吃吃,你那么点饭量,吃不垮我的。”说着,从荷包里拿出二钱银子,放到梁知书手上:“我现在身上只有这些钱,这二钱银子先还你,你留着应个急。”
      梁知书昨天来看了一天的店,知道昨天只有卖米面的收入,那些钱刨除成本,还不够这二钱银子,她哪还能要啊。
      梁知书抢过温琳的荷包,里面只有几个铜板,她把那二钱银子放回去,把荷包塞回温琳手里:“小琳,我不跟你客气,这钱你先收着,我接下来要在家绣手帕,不出门,没有花钱的地方。差我的那些钱也不用急着还,我多绣几条手帕,没准下次见面,我还能有余钱再借你呢。”
      温琳捏着荷包,道:“那你以后缺钱了跟我说。”
      梁知书回过头看她,笑容灿烂。
      温琳在店里,守过了早上最忙的时候,便让梁知书看着店,她出去一趟。
      城门口的布告栏处,还有几个人在等着。温琳走过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是没有大舅的名字。
      等着的那几个人,主动开口问:“小娘子,你是来找谁的?”
      “我来找我大舅,他姓温。”
      “姓温?昨天酒楼掌柜念名单的时候,好像听到个姓温的。不过他已经找到家人了。”
      温琳点点头:“我昨天来的时候看了,他的年龄与我大舅不符。”
      温琳还想在城门口多等一会,那几人就像赶人似的:“小娘子,老兵名单里既然没有你要找的人,你就走吧,我们在这里看着呢。”
      温琳与各位告辞,便往回走。
      确定她走远了,几人把背后的席子拿开,扶出一个腿脚不便的人来。
      沈二叔向众人道谢,大家哄笑道:“沈二,你还怕你侄女呢。”
      沈二叔惭愧道:“我一个废人,在家没什么事,左右不过都是等着,还不如来这里,与各位兄弟说说话,聊聊天,打发日子。”
      大家这才放过他,七嘴八舌说起来,打战时去哪里逃难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这沈二昨天和今天一早便来了,今天和他们开口说话,一说才知道,他是两年半前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拉着他说了一早上战场上的事。正说到兴起处,沈二就着急忙慌地躲在后面,拿席子盖着,让众人帮忙把来看名单的小娘子忽悠走,说是他侄女,侄女不让他来,要是被侄女看到了,晚上回去就不得安生了。
      众人说着说着,便静了下来,看着城门,也不知在想什么。
      城门外,余涛和祁明翻找着誊抄的名单,眼睛都看花了,好在越来越少。午时不到,大兴、宁文、定阳三个县带走了九百五十二人,剩余的一百八十一人留在益城。
      在城里歇息了两天的赵主事看着城外差不多清空了,问了知州、知县的一些安排,便带着人返程。
      除了这两天找到家人的两位老兵和八位流民,其他人就近安排。到这一步,没有贫民选择的空间,也没有乡长推脱的余地。章知县根据每乡的情况,随机指人。
      小河乡要安置两名老兵、一户流民和四户贫民,一共十九人。吃过午饭,祁明和吴衙差随着小河乡的乡长往西北边去。
      温琳回去的路上,买了份鱼肉米粉和鸡杂米粉。拎回去时,梁知书看书看得泪眼婆娑。
      见温琳回来了,梁知书把书合上,收起来,拿帕子抹了抹眼角。
      “你怎么看书都看哭了?”温琳把食盒放在柜台上。
      梁知书哽咽着道:“书里的郎君和小娘子太惨了,从小一起长大,小娘子迫于父母之命,嫁进高门大户,过得并不好。郎君挂念着她,也不娶妻生子,依旧给小娘子当大厨。他们互相扶持,经历了很多,结果死在了战乱中,只差一点点,他们就能牵上手了。”
      温琳打开食盒,拿出米粉来,简言概之:“青梅竹马、郎情妾意、棒打鸳鸯、门不当户不对、同生共死?”
      梁知书来不及反驳,便被米粉吸引了视线。一份米粉上面盖着两三条煎得金黄的巴掌大的小鱼,汤色浓白,一侧还放着几根青菜和小葱段,没有芫荽的影子。这份是她的。
      另一份,纯白的米粉裹上了红油,鸡杂、酸豆角占据中间大部分,小葱段和芫荽散在四周,红绿白三色,看着酸辣开胃。这是温琳的。
      温琳拌了拌米粉,正准备吃,听到了梁知书咽口水的声音,抬起头看着她:“你要涮涮水,尝一口吗?”
      梁知书摇摇头:“不吃,我阿娘不准我吃辣的,我一吃辣的就出汗、流鼻涕。”
      “知道,你还不吃芫荽,所以我都没让老板在你那份里加辣椒和芫荽。”温琳说完,低头吃了一口,嗯,酸酸辣辣,刚刚好。
      梁知书顾不上回她刚才的话,端起碗先喝了一口汤,鲜美!一口鱼肉,一口米粉,不知不觉吃完了一大碗。
      温琳收拾碗筷还回去,梁知书吃撑了在店里转转,嘴里嚷着:“要死了,要死了,怎么就吃那么多了呢。”阿娘的眼睛很尖,要是让她看出来肚子突了,接下来一个月就只有黄瓜吃了。
      午时末,人少,天热,适合理货。
      温琳把货架上的毛笔收了放在楼上,拿湿巾帕里里外外擦了一遍,等水干的时候,温琳带着梁知书上楼,把楼上的扇子拿下来。
      原有的那把扇子放在店里一年,颜色与其他扇子明显不同。温琳擦了灰,找了根绳子,把扇子挂在柜台上面的横梁上。这样,在街面上也能看到扇子。
      梁知书跑了几趟,歇了一趟,扇子已经在货架上摆放整齐了。
      四层的货架,最底层放了大量纸,蒲葵扇、麦秆扇、藤编扇、竹扇等按照材料分别放在其余三层,腰扇放在竹扇那一层。第一层和货架最顶层展出相应花样,圆扇、花瓣扇、六角扇等。
      温琳和梁知书倚靠在柜台上,看着对面的货架,扇子倒是整整齐齐了,但总感觉差点什么。
      梁知书扭头东看细看,想找找差的那个感觉是什么?转头看到楼梯底下的东西时,她才想起来,昨天忘记跟温琳说了。她把东西抱出来:“小琳,昨天我和秉文收拾时,看到柜台底下放着这些巾帕和鞋子,秉文想放回去,我觉得应该是你想留下的,不然不会团成一团,你看这些要怎么处理?”
      温琳把巾帕和鞋子整理好,这是前天祁衙差留下的。他走得匆忙,这两晚,隔壁也没亮烛火,想必他们还在忙流民的事。
      那天温琳也心不在焉,随意把这些东西放在一旁,现在收拾好了,放进柜台,等什么时候祁衙差来了,再给他。
      沈阿婆来的时候,温琳在看《论语》,一本《论语》,陆陆续续看了半年,早就忘了看到哪里和之前的内容,今天才重新拾起。好在语录体的书籍读起来简短。于温琳而言,读得懂的地方,好似找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不懂、晦涩的地方,留着以后再读,常读常新常悟。
      温琳和梁知书放下书,向沈阿婆问好。昨天吃了午饭,温琳又去城门口晃了一圈,恰好错开,没遇到沈阿婆来店里。
      当着梁知书的面,温琳把这两天卖簪子和绢花的钱拿给沈阿婆,沈阿婆把利钱拿给温琳。
      等温琳送完沈阿婆回来,梁知书小声问道:“小琳,你帮沈家卖木簪和绢花是怎么收利钱的呀?”
      “沈阿婆卖八文一支木簪,三文一朵绢花,木簪我收一文的利钱,两朵绢花收一文的利钱。”
      “你怎么不收了自己卖呀?”绸缎庄掌柜收她的帕子,半钱一条,再翻两到三倍卖出去。有时候客人指定的图案,便贵一些。
      温琳解释道:“上个月我买柴,里面有一根上好的桃木,用来烧柴可惜了。小舅不在家,我便去托沈二叔帮忙雕根木簪。”
      沈二叔两年前回来后,在县衙的安排下,跟木匠学过一年的手艺,平时也会接一些小的、零散的活。
      在温琳和沈满的合计下,想让沈二叔刻木簪卖,好歹也是一项营生。温琳出了花样,起了头,沈家三人不好意思,便提出卖出一支木簪给温琳一文的利钱。
      温琳给的都是些常见的祥云纹、挽月纹,这钱拿得心慌。几番推让后,说定在店里卖的木簪收利钱,沈阿婆在街上卖的就不收利钱。
      “那绢花又是怎么回事?”
      “听小满说,有一次沈阿婆帮她做小衣,剩下的一小块布料掉进她染指甲的凤仙花中,她舍不得丢,沈阿婆折了几折,用线绑在细棍上,就成了一朵绢花。”
      梁知书想起来,有段时间,沈满戴着朵花天天拉着温琳来找她,逢人就说沈阿婆的手艺好,等那花褪色后,她便不招摇了。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故事呢。
      温琳继续道:“后来商定好了卖木簪,木簪单一,她便想搭着绢花一起卖。央我从布店买了几尺绢布,试着把绢花做出来,便一起卖了。我买绢花比她便宜多了,她就把绢花算两朵一文的利钱给我。”
      梁知书了解了前因后果,也想把手帕放一部分寄卖在温琳店里,刚说出想法,便被温琳拒了:“小书,你那手帕太金贵了,我这小店供不起啊。再说了,对面成衣铺子也寄卖手帕,邻里邻亲的,我总不能明抢她的生意。”
      梁知书泄气了,没把温琳的拒绝放在心上,毕竟她能搭上西城绸缎庄的线,靠的还是温姨的关系。只不过,她想有其他生财的道路啊。
      温琳看出她的急切,安慰道:“没关系,慢慢来,总会想到赚钱的办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