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段祺瑞巧解玲珑局 袁世凯毒设鸿门宴 ...

  •   转眼间,余复争已经在北洋武备学堂当了三年的兵。
      北洋武备学堂的课程,按照教学场所,分为内堂和外场。
      第一年主要在内堂,教授基础理论,第二年转为外场,进行实际操练。
      按专业,又分为参谋、测绘、军事师范、马医、军医、军械、军需、宪兵和电信,共九门课程。
      复争进的是参谋和军械学堂。
      开学时,学校原计划请朝中大员为学校的“尚武堂”题赐楹联,但在段祺瑞和几位留日军官“新学新气象”的主张下,改为从入伍新兵和各级军官中征集。
      复争凭借“尚父阴符,简练揣摩成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一联胜出,一入学便获得了诸多教官的青睐。
      在他当兵后的第二年,远在家乡的妻子给他添了一子,取名余则安。
      余家公婆欢喜得不得了,待夏萱自然更加好。
      可余忠清只是个教书先生,余家的日子到底清苦。夏萱若想生活得滋润些,还要仰仗娘家补贴。
      于是,姐妹间多有笑她嫁得贫苦的。
      谁知,她丈夫那样争气,每年都能拿到学堂对名列前五的学生的特别嘉奖。
      逢年过节时,夏老爷都要用姑爷这份朝廷恩典的银子来祭祖,显得格外气派。
      大家又转而羡慕起夏萱来,她在娘家的腰杆也挺得更直了。
      不久,复争得知好兄弟乾秀要远赴东洋,第一次请了探亲假,回乡为其送行。
      到家时,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父子俩才第一次见面。
      可惜,孩子尚在襁褓中时,就被乳母不慎摔伤了右脚。乳母因怕担责,匿而不告,结果拖到孩子学走路了才发现。
      复争见儿子不良于行,料他长大后,必定无法像自己一样从军,心中难免遗憾。

      到了乾秀出发那天,亲朋好友都赶来渡口送行。
      父母对他百般叮咛,姐妹们围着他嘱咐个不停,就连汪叔和吴妈也看不够似的盯着他瞧,反倒把梅真挤出了人群。
      她和乾秀虽说只短暂相处了几个月,但两人均是一见倾心,感情已经很深。
      此刻,她碍于身份,不好贸然上前,只能躲在众人身后,眼巴巴地瞅着心上人同大家一一惜别。
      船家来请过几次之后,碧城见船要开了,便命人取出备好的水酒。
      她心中纵有千般不舍,但更多的还是羡慕,羡慕他身为男儿,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乾秀将酒一饮而尽,因怕家人伤感,还故意打趣:“姐姐,恐怕我下次回来,喝的就不是水酒,而是你的喜酒了吧?”
      一句话羞得碧城作势要打他,几个女孩也扭头笑了。
      等他终于要上船了,梅真抓紧机会,匆匆递给他一个包袱,满是柔情地看了他一眼,只嘱咐了一句:“到了那边,你要常来信。”
      “嗳,你放心吧。”乾秀也深深看了她一眼。
      这时,船家已经解绳摇橹了。
      梅真只好和吕家人一起登岸,含泪目送那艘客船荡悠悠地离开渡口,直到望不见船上的桅影了,才依依上轿离开。
      乾秀也转身进舱,打开那个包袱,只见里面是一套新做的西装。
      他在上海时见人穿过,知道做这样一件衣服要花多少心思,又得偷偷记下他的尺寸,又得托人到上海赶制……难为梅真怎么弄到的?
      再仔细一看,发现西服的领子内侧,各绣了一个“梅”字、一个“乾”字。
      他仔细抚摸着那个“梅”字,把衣服紧紧地贴在胸前,呆呆地笑了。

      “芝泉啊,你来看看家兄的这封信。”袁世凯递给段祺瑞一封打开的信。只见上面写着:

      慰亭吾弟如晤:
      音候虽疏,殊殷遐想。流光如矢,倏又经年。近想起居安吉,为颂为慰。
      敝处义和拳民不靖,前承调兵震慑,不假时日,闾阎为宁。
      但僻区仍多盗贼,实非漏网流寇,乃竟有旗上大书“毓”字者,委实多为知府毓贤纵之助之。
      其前,吾所部兵勇屡有扰民者,迫于势而非昧于理也。
      略迹本心,吾弟当念同宗之亲,尚祈扶翼而助之。彼异时形势稍缓,安能无图报之日?
      肃函布悃,即侯玉复
      愚兄世敦拜启

      袁世敦是袁世凯的二哥,本来仕途一片通达。
      谁知光绪廿五年(1899年),山东的义和拳闹得凶了,与洋人和教民屡屡发生冲突,导致一些拳民被捕。
      为了营救被捕拳民,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率三百余人,与清兵大战。
      出任管代营务的袁世敦,奉命率兵镇压,并成功诱捕了朱红灯。
      按理,他该是有功之臣才对。
      可他的顶头上司毓贤素来排外,对义和拳态度暧昧,边打边拉,引起西方各国、尤其是德国的强烈不满。
      各国公使于是一齐施压,朝廷迫于压力,最终以“清剿不力”的罪名,革了毓贤的山东巡抚。
      朝中的守旧势力,一向视袁世凯这个改革派为眼中钉、肉中刺,便拿此事大做文章。
      结果,袁世敦不但没能因公受赏,反而以“纵勇扰民”的罪名,和上司一起被议革职。
      他觉得着实委屈,这才给弟弟写信求援,希望他能帮自己保住官位。
      段祺瑞(字芝泉)也知道这段公案,捏着信纸愤然:“哼,什么纵勇扰民?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杀鸡给猴看,扳不倒袁公您,就拿你哥哥下手。”
      袁世凯冲他摆了摆手:“我这个兄长啊,为人一向敦厚,就是有些小气。此次他是代我受过,我暂时不方便替他出面求情。他的事,只好将来再议了。关键是,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这样问,其实也有想考一考段祺瑞的意思。
      自从把他请来,袁世凯对他颇为倚重。在他的原配夫人故去后,还把自己的义女许配给他,所以两人现在是职上加亲,既是上下级,也是翁婿的关系。
      段祺瑞也十分感念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所以大事小情都尽心为他谋略,还将在日、德两国所学的知识,结合在水师学堂任教的经验,手订了北洋军几乎一半的练兵章制和战法。
      此刻,他听出袁大人话里有考问的意思,便替他先从大势上分析起来:
      “山东和京城挨得很近,义和拳若要进京,急行军不过五六天的工夫。因此,朝廷是断不会让山东乱的。咱们周围几省,或剿或抚,责无旁贷。去年荣中堂上任以来,共设武卫左、中、前、后、右五军,拱卫京师。我武卫右军练兵最早,经费又最多,所以朝中总有人议论,要看看咱们练兵的实效。所以我猜,此次朝廷山东靖乱,必是先从天津派咱们武卫右军去。”
      “朝廷已有廷寄 ‘拳民爱国之心可用,宜可招抚,不宜尽除’。另外,还要调任我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小声透露给他。
      段祺瑞一听,心里马上咯噔一下。
      这是乱命啊!堂堂大清,岂有纵容暴徒乱杀人的道理?
      但转念又一想:袁大人对于朝局的认识,远在我之上。如今连我都看得出来,假如按这个旨意行事,将来拳乱闹大了,必定会后患无穷,大人也一定想到了。他如果已经准备照旨遵行,又何必找我来商量?看来他也觉得此事不妥,只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办。
      果然,只听袁世凯有些踌躇地说:“眼下朝廷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我呢?我兄长这件事,就是个下马威。将来咱们去了山东,如果纵容拳匪,出了乱子,我身为巡抚,自然责无旁贷。但如果我抗命,不去招抚拳众,太后又会对我的忠心大打折扣。哎,我现在真是进退两难啊!”
      段祺瑞想了一下,计上心来,献策:“不管底下的拳民如何,祺瑞以为,将来朝廷是绝不会放过那些头目的。两宫看中的是几万拳民,而不是能在眼皮子底下坐大的乱匪。所以,咱们到了山东以后,不如擒贼先擒王,先将他们的首领拿下,然后再留几个口子。堵不如导。想要控制义和拳,山东一个省肯定吃不下,但如果能把他们化整为零,驱赶出境,生了乱子,咱们也有个推卸的余地。上面若是又改抚为剿,咱们还可以带兵出山东,御敌于外省。如此一来,进可攻,退可守,眼下的两难之局,可破矣。”
      听到如此周全的计划,袁世凯立刻转忧为喜:“好,就按你说的办!芝泉呀,你可真是我的左膀右臂啊。”

      山东,张庄。
      七娣她娘的手,特别的巧,九岁就能上机织布。当年嫁进张庄时,娘家陪嫁的被褥全是她自己缝的。
      七娣她爹是个紫膛面色的大个子农民,平日喜欢舞刀弄枪,整个村子里,就数他最有把子力气。
      两人一共生了八个孩子,除了第一个夭折的是小子,剩下的全是闺女。几个女儿分别叫大凤、二凤……六凤,轮到七娣这里,特地改了这么个名儿,想给她再添个弟弟。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后来,六个凤凰陆续飞走了,嫁到了几十里外。回来一趟,光路上就要几天的光景,也就渐渐走动得少了。
      两口子索性就把七娣留在家里,当个儿子养着。
      七娣于是从小跟着她爹习武,长得高大结实,模样还算周正,就是皮肤跟她爹一样黑。
      本来,七娣她娘织布麻利,她爹本分勤快,一家人日子虽然不富裕,也算过得去。
      可这世道变得快呀!
      先是洋布又漂亮又便宜,再也没人买土布了,她娘一下子没了收入。
      接着地里又连遭了几年的灾,她爹也没了收成。一家人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活不下去了。
      乡民们闯关东的闯关东,做响马的做响马……
      剩下的人把村里的树皮都啃光了,可到处还是饿死人,睁眼就不能回避。命,比土还贱!
      自古以来,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日有饥。
      人的肚皮一旦寡淡了,脑子就会越来越木讷。只等给他们填饱肚子的人,在他们的脑子里塞什么就是什么。
      于是,洋教这些年在山东传得特别快。
      俗话说“荒年传乱话”。也不知从哪天起,大家都开始传:“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
      说都是因为洋教坏了风水,庄稼和人才遭的灾。
      老百姓眼瞅着洋教堂和洋教徒越来越多,都觉得是这么个理。因为自打那些二鬼子入了洋教,就再也不参与村里的祭祖和拜神了。他们连一年一度迎神祈雨的份子钱都不缴了,老天爷能不发怒么?
      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穷人的日子越活越艰辛,可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妖怪”,还有洋教徒们,却吃得饱,穿得暖。
      老百姓开始本能地怨恨:凭什么?凭什么他们可以吃香喝辣,我们却只能吃观音土?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每次遇到新问题,总会习惯性地从旧经验中寻求办法。
      这些人天真地想:既然洋教害人,那就用咱们的土教对抗呗。
      于是,民间的各种宗教,什么大刀会、红拳会、八卦教……纷纷死灰复燃,最后渐渐汇聚成了一股潮流——义和拳。
      那些拳民们一边呐喊着:“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当官闹!”一边疯狂地捣毁各种洋机器。
      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砸毁洋人的机器,就没有洋布了,奴役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也就随之解除了。
      他们还仇视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东西,把传教士叫成毛子,教民叫成二毛子,懂洋文、穿西服的依次叫成三毛子、四毛子……甚至直到十毛子!对所有人都格杀勿论,就连戴眼镜、打洋伞的普通人也不放过。
      七娣和她爹就在村里见过义和拳开坛。
      那天,他们在神坛下面供了一溜的神仙:有姜太公、赵子龙、梨山老母、西楚霸王,还有大将军年羹尧……
      有好些七娣也认不全,只觉得煞是威风。
      开坛的人自信地告诉大家伙儿:“只要念咒,就能请玉帝派下天兵天将,消灭洋人。”
      只见几个大师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圣,四请马超黄汉升,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镖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九请华佗来治病,十请托塔李天王。”
      还有什么“关帝为先锋,二郎神殿后,增财神督粮……”
      总之,听过的、没听过的各路神灵英雄,都赶来会师,帮忙打洋人。
      七娣她爹哪见过这阵仗啊?当场就跟这帮人一起请功上身了,一气儿练了半个多月。
      这半个多月的时光,对这个老实巴交的山东男人来说,是他近几年最开心的日子了,因为他终于又能吃饱饭了!
      坛里的大师兄还说他天赋异禀,武功高强,马上就可以出师了。
      按规矩,出师要先拿毛子的血祭刀,才能刀枪不入。
      那天,大家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抢了一个二毛子的家。
      七娣她爹寻刚摸着一张煎饼,大师兄就让他出来祭刀。
      他舍不得那块儿才吃了几口的煎饼,就蘸了蘸腐乳,三下并做两下,把饼子胡乱塞进嘴里,然后抄起一把刀,冲了出去。
      后来,他只记得那个二毛子死的时候,样子很奇怪。眼神里似乎有不解,有委屈,还有痛苦和无奈……
      那慢慢软下去的身体,浸泡在和着血的黄土里,像极了他嘴里蘸了腐乳的煎饼。

      等袁世凯到山东走马上任,形势马上大变。
      他到处张贴告示,晓喻全境:“胆敢妖言惑众、扰乱民心者,斩!胆敢教授研习义和拳、红灯照妖术者,斩!”
      尽管义和拳的分坛已经从济南开到直隶了,可自从姓袁的来了,山东境内还真就再也没有一个外国人被杀。那些毛子不是被他护送着离开了,就是被他派兵保护起来了。
      拳民们都恨得牙根痒痒,在背地里咒骂他:“杀了袁鳖蛋,我们好吃饭!”
      更有人扬言,要替天行道,刺杀他。
      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口号不过是迷惑无知底层的,越往上层,就越不会有人相信那些无稽之谈。
      如果真有神功护体,那他们的首领朱红灯,也不会死于砍头了。
      为了商议怎么对付袁世凯这个新晋的“山东王”,各坛的大师兄云集在济南府。
      大家一顿七嘴八舌之后,决定先派个人送封信过去,探探这位巡抚大人的口风再说。
      他们想得很简单:说不定巡抚大人知道了拳民们的想法,肯顺应民意,帮着老百姓铲除毛子呢?
      袁世凯看了来信,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可气的是,信里竟然用民情汹涌,来威胁他这个朝廷大员,写着什么“倘若继续剿杀,就要让他不得安生。”可笑的是,那些拳民竟然真的以为自己有法术护身,满纸的神棍荒唐之言。
      他当即决定,将计就计。不但同意接见义和拳的代表,还对送信的人说:“来得越多,就越能显出你们的诚意。”
      那些头目们接到袁大人的邀请,高兴地来到巡抚衙门,而且率先秀起了肌肉,表示要为他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
      袁世凯欣然应允。
      只见一位大块头出列,先服用了一碗符水,接着又运了运气,然后由另一位拳民直接朝他身上开枪。
      枪响之后,那个大个子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还把子弹壳攥到了手里。
      这可真是神乎其技了!
      袁世凯身边的几个随从亲眼见到这一幕,都震惊地鼓起掌来。
      袁世凯毕竟见多识广,大喊了一声“好!”然后热情地招呼大家饮宴。
      酒酣耳热之际,他把那个大个子又叫了出来,让他再给大家助助兴。
      那人欣然领命,正准备故技重施,袁世凯突然大喊了一声:“且慢!”一伸手,旁边的随从立刻呈上来一把实弹的挎枪。
      他照着此人的肩膀,亲自开了一枪。
      枪响之后,那个高手应声倒地。
      袁世凯举着还冒烟的手枪:“怎么样,各位还有什么好说的?”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席上嚯地站起来一个头领,面对血淋淋的事实,竟然还正经八百地解释:“这个兄弟的功夫还没练到家,不是真心相信义和拳,所以才被打死了。信则有,不信则无,诚心则灵。”
      袁世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个头领还大言不惭地反过来劝他:“巡抚大人只要喝了符水,练了神拳,也能刀砍不开,枪打不进。兄弟们有了法术护身,毛子的子弹就不可能伤了俺们分毫。朝廷要是支持俺们爱国,只要几个月,就能把洋人永远地赶出大清!”
      袁世凯已经没有兴趣跟他们再讲哪怕一句话!
      他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和这些凶残愚蠢的“爱国者”无论如何讲道理,都无法令他们满足。只有彻底丢掉手中的洋书、洋炮,向他们低头道歉,与他们一起叫唤着攘夷,甚至比他们更激烈地提起刀去杀洋人,才能让他们感到满意。
      他大喝一声:“我的士兵手上现在就有这些子弹。你们几位练到家的,不如靠墙站成一排,让朝廷和袁某开开眼。”
      果不其然,那几个头领全都吓破了胆,纷纷拒绝。
      袁世凯哪里肯放过他们,一声令下,旁边埋伏好的士兵立即冲上来,架着那些头目,沿着院墙站成了一排。
      在众人恐惧的求饶声中,枪声大作……无一人凭借神功逃脱。
      处理完了这些头目,袁世凯走出衙门,吩咐已经备好军马的段祺瑞、张勋、曹锟等人:“立即带兵前往各县,兜剿拳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