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

  •   1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前后政策变化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16.天京事变前后政策
      (一)社会政策
      (1)太平天国实行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体制,地方管理则实行乡官制度。政策的变化在于,前期充任乡官者多为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农民,后来亦有地主、士绅担任乡官。(2)太平天国实行“独特的家庭政策”,前期出于战争与宗教的需要,把居民编入男馆、女馆,不许夫妻同居,实际上废除了家庭。但在推行中受到较大阻力,后来逐渐恢复家庭生活(二)经济政策(1)颁布《□□田亩制度》,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平分土地,但无法推行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2)实行圣库制度,“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废除私有财产和商业贸易,在天京设圣库。圣库制度推行后造成天京城内严重的物资匮乏,后逐步恢复正常的工商业经营(三)文化政策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对待儒学的态度。早期禁止儒学,后删改儒书,附会上帝教教义,以为已用。
      17.厘金制度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18.第二鸦片战争导火索(马神甫,亚罗号)过程,危害,条约
      (1)导火索
      1 马神甫:即“西林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 亚罗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2)过程:1 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市场开放的不够充分。(根本原因)修约交涉(借口,直接原因)①公使驻京;②中国全境开放,准许西方商品进入中国内地;③免除子口税;④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等。2 占领广州,进犯天津,签订《天津条约》。3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开始标志)4 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1860年 占领京津,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签《北京条约》(结束)(3)危害:英法出兵,美俄参与,长达四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深入内地和统治中心,使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4)条约1 《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年 6 月 26日和 27 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主要内容为: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可自由航行于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向英、法分别赔款银 400 万两和 200 万两;条约批准书一年后在北京互换。《天津条约》破坏了中国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 《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 年 10 月 24 日和 25 日,清政府同英、法分别签订。主要内容为: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恤金英国 50 万两、法国 20 万两。《北京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9.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 1861 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同年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历时 47 年之久。1)新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设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②南北洋大臣处理地方外交事务。③总税务司。④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洋务学堂,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外国语学校。2)对外投降-表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借师助剿”。1862年2月8日,清廷颁布上谕,正式做出“借师助剿”的决策,即借助英、法等国军事力量,帮助剿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外会防局”。3)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重用汉人,汉族地主实力派崛起,汉族地方势力的增长。湘军集团控制了东南等省的军权、政权、财权与用人权等,出现以曾国藩为首的强大的地方实力派,清朝逐渐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0.湘淮军的崛起
      湘军、淮军成立后,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1860年6月江南大营覆灭后,咸丰皇帝因湘军出力,加之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采纳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理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打破了两江总督只苏皖、赣三省的惯例,命令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悉归其节制。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湘淮系的扩展,从根本上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地方督抚中满汉比例的变动,尤其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绝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军权,行政权,财权下移。
      21.《□□田亩制度》
      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田亩制度》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规定农村以二十五家为一“两”,由“两”管理生产和分配。《□□田亩制度》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田亩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太平天国未实施平分七地的政策,反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评价: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空想性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22.《资政新篇》
      (1)背景: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它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2)主要内容: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输入。(3)意义:《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23.两者关系
      不同: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盛/《资》衰;②群众基础不同:《天》拥/《资》乏;③作用不同: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未能付诸实施。④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质是消灭私有制,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相同:①都为巩固政权;②都反封建;③都脱离实际;关系:《资》继承了《天》 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 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