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

  •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影响(1840-1842)
      1)过程:
      1 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开始。
      2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清政府对英宣战(1840.6—1841.1)方案:封锁珠江口→北上浙江,占领定海县城→北到天津大沽口(1840.8.15)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谈判双方:英国,统帅伯麦接替懿律,全权使臣则由义律担任;中方,琦善。结果:1840年1月 20日英方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中方始终没有签字,也没有批准。
      3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正式对英宣战开始到《广州和约》签订(1841.1.27—5月27日)方案:侵占东南一些地区,攻占大角、沙角、虎门炮台。谈判双方:英国:义律,中方:奕山(靖逆将军)结果: 5月26日《广州和约》。清军在6天内撤出广州城60英里的地方;7天内缴纳600万的“赎城费”;赔偿英商馆损失30万元。
      4 第三阶段:从英军进攻厦门到《南京条约》签订(1841.8——1842.8.29)方案:厦门 (阎伯焘,江继芸)→浙江定海(裕谦、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浙江镇海(浙江提督余步云,裕谦,谢朝恩))——奕经(宁波、定海、镇海)杭州湾乍浦——吴淞口(牛鉴,陈化成)——镇江(海龄)即:以江浙为进攻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谈判双方:英国,全权使臣则由璞鼎查担任;中方,耆英、伊里布。结果:广东和浙江相继失利,朝廷内部抗战决心动摇,道光不得不命令停止进兵,任命盛京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并重新起用已被革职的伊里布,令他们驰往浙江寻求谈判的途径。 《南京条约》(《城下之盟》)
      2)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考试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任命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影响
      (1)《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问。
      (2)《虎门条约》1843 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 年 10 月 8 日,清钦差大臣者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此约,《五口通商章程》也是该条约的一部分。共 16 款,附有《小船定例》3 款。主要内容为:英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税率为值百抽五。《虎门条约》为列强建立租界提供了依据。
      (3)《南京条约》:(1)割让香港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其中包括军费1200万元,鸦片费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四年内交清。(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4)取消“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5)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但在海关税则修订过程中,英国实际上取得协定关税权。干涉了中国内政,加重了人民负担,破坏了关税主权。
      (4)《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5)《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6)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7)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3.三元里抗英
      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1841年5月29日,一股英军闯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被村民打死数人。为了对付敌人报复,三元里群众在村北古庙集合,相约以三星旗为指挥令旗,联络附近103乡群众共同对敌。5月31日,又有400多乡的群众前来支援。义律也被群众包围,向广州政府求援,奕山派人前往解围。起领导作用的部分士绅听劝,迫令群众解散,侵略军才得以撤退。三元里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嚣张气焰,也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丑恶面目。
      4.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5.租界
      (1)中国近代史上租界是列强侵华据点,是通商口岸里的国中之国,其作用及方便列强对中国侵略同时也是中国了解世界的小窗口。
      (2)影响:租界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错综复杂的影响。1 它加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城市的成长及近代化;2 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同时又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扩散基地3 它既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加紧经济掠夺的基地,又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它既是罪恶的深渊,藏污纳垢之地,又是进步活动中心;4 它在中国战乱之时宣布中立,成为“独立王国”,但同时也给中国人躲避战火提供了避难所:5 它既是列强对华进行思想渗透、加强精神奴役的据点,又是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转站。尽管列强在华广置租界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3)会审公廨:列强在上海等地租界内设立的审判机关。1868 年 4 月,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商订的《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竟程》,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解。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与外方陪审官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领事参加会审或观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徽员独自审断。1927 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等国磋商,取消会审公廊。会审公廨使中国丧失了对租界的司法主权。
      6.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7.黄爵滋
      清末江西宜黄人。字德成,号树斋,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敢于直谏而负时望。道光十八年(1838)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力陈鸦片之害,创议严禁。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奏报厦门抗英战况,力主抗英。黄爵滋有《黄少司寇奏疏》、《仙屏书屋诗录》和《仙屏书屋文录》传世。
      8.邓廷桢
      晚清大臣。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嘉庆进士。1835 年任两广总督。1839 年在广州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为防止英军侵扰,他加紧整顿防务,扩建虎门炮台。同年底,调任闽浙总督,仍坚持严禁鸦片,加强海防,缉拿鸦片走私船只。1840 年7月,英国舰队攻厦门,邓廷桢率军击退英舰。后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充军伊犁。1843年,又任甘肃布政使,受命举办招垦事宜。著有《双砚斋诗钞》。
      9.关天培
      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平时勇于任事,治学练兵注重实效,被称作“干济之才”。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最后与守炮台将士四百多人壮烈牺牲。著有《筹海初集》。
      10.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11.经世致用思想(时代性,自发自觉性)
      学问应该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
      (1)源流“理学”,新儒学,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颐、程灏、朱熹等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陆九渊、王守仁等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考据学”,又称汉学、考证学、朴学,主要是对古籍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2)晚清经世思想及内涵“经世”就是治世的意思,真正把经世思想注入实践的孔子,孔子之后历代儒家大师根据不同的时代内容对其作了新的诠释。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有识之士再一次掀起经世致用的思潮。1826年,以《皇朝经世文编》的出版为标志,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清朝晚期被国人重新重视起来,促使着人们根据客观国情和世情,向西方学习,这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化韧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内涵: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极力提倡改革弊政在政治上: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揭露了历来封建君主的自私,指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唐甄则从人本学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造神说,揭露了对封建君主的偶像崇拜,认为君主也是普通人,无异于常人;顾炎武、王夫之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在经济上:激烈地反对土地兼并,黄宗羲设想的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是恢复“井田制”,其最终的实质是均田;颜元和黄宗羲一样也主张“复井田”,也着眼于均田;值得注意的是,王源提出了近似“耕者有其田”思想和主张。在文化上:严厉批判科举八股。顾炎武几乎将一切社会弊病、一切社会恶习都归结为生员制度;经世思想家们对八股制深恶痛绝,他们批判科举八股并不是说他们轻视教育,而是认为教育为人才之本,足可以看出他们对教育的重视。(3)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4)影响:1 积极:近代经世致用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是作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精神动力出现,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打破了“万马齐暗”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索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2 局限性: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尚没有冲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藩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尚处于一个肤浅的阶段,同时其只是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获得当时政府的认可,也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因此,经世致用思想家们虽对近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其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效果。3 总结:经世致用思想中包含着继承与创新,近代先进的国人逐渐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为开端,经过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到资产阶级的改良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都是将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相结合为其指导思想。但是由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局限性,最终没有成功地找到一条有效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2.义律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侵略军代表。出身于英国贵族。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牙麦加服役。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来中国,任秘书。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39年,他极力抗拒和破坏中国禁烟运动,并主张武力侵华。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副全权代表。1841年1月,他强迫琦善割让香港;5月,又迫使奕山订立《广州和约》。1841年夏,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职务。
      13.琦善
      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隶总督。1840年8月,英军北犯白河口,道光帝派他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后,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琦善在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1853年又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14.叶名琛
      湖北汉阳人,进士出身,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是个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1856年“亚罗号事件”中,对英国采取妥协态度,释放了被捕人犯。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请神仙下界出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后死于囚禁中。时人讥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