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三、社会化 ...

  •   (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社会化: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生物性VS社会性(很难分开,相互交织)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触摸、爱抚)——猴子实验(布猴子VS铁猴子)

      (三)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模式,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的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我”的建立:
      ①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我的行为,别人怎么看我,根据别人看法来评价自己;
      ②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站在别人角度来看自己;
      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遭受批评,有局限,无意识中潜藏的仅仅是性冲动吗;
      ④艾里克逊的认同危机理论: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身,每个阶段都经历了一些危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和自卑期、认同和角色混淆期、亲密与孤独期、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完美与绝望;——是否适用所以阶层?
      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形式操作阶段

      (四)养育孩子的方式、社会化的主体

      养育孩子的方式: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权威型(综合前两者)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基因遗传、父母的言行)、
      学校与日托中心(服从权威)、
      同辈群体(影响大)、
      大众传媒(单向)、
      互联网(双向)

      (五)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再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①青春期和青年期(在自卑与自大之间摇摆、脆弱敏感)
      ②成年期(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③晚年生活

      再社会化:人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发生在全面控制的机构中,去个性化(监狱、集中营、精神病院、战俘营、邪教、传销组织等等)——剥夺睡眠,疲劳,□□和精神折磨是常用手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