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第四十章 ...


  •   “公主,留步,陛下让您去御书房与各位大人共商国事。”一小太监四处张望着,一眼就看见了那抹红色的身影,便急忙上前叫住。

      顾栖荣回首,听见这话,便不再前行,等着小太监走到她跟前,引着她去御书房。

      此时官员们三三两两地在往外走着,见到此情此景,不免和交好的官僚交谈起来。

      顾栖荣到御书房时,其他参与商讨的官员已经站在御书房中了。

      “既然人都齐了,诸位爱卿说说你们对益州北大旱的思量罢。”皇帝看了眼顾栖荣,便收回目光了。

      丞相徐彧自有思量,“回陛下,臣以为当尽快赈灾,捐款速度慢,若是以捐款为主,益州怕是要乱。”

      这想法算不上新,在朝会时就有人提出来了,只不过当时无人在意。

      “臣以为徐相所言极是。”太傅附和道。

      余下众人皆是认同徐彧的话,只户部尚书出言质疑,说到底,还是国库不够有钱。

      户部尚书坚决地保持自己的立场,“敢问徐相认为拨款多少合适?如今国库中只能拿出五万两现银。”

      工部尚书难得和户部尚书唱反调,“上个月国库入库七千万两税银,怎么如今就只能拿出这么点银子了?”

      大夏地广,但税赋少,一年税收并不多,但也是相较于前朝而言。

      “库中白银自是不止五万两,但其余的都有了下落,若是挪用,这些亏空你来填补?”户部尚书反问道。

      “父皇,儿臣以为可先从国库拨款,后续集资再入国库,填补亏空。”太子不假思索道。

      皇帝听着他们争执,发现顾栖荣一直不发声,于是看向她,“昭和有何见解?”

      几位大臣安静下来,等着顾栖荣的回答。

      “回父皇,儿臣以为引水解旱为善。”顾栖荣显然是早先就想好了的,否则怎能在皇帝发话的第一时间回答。

      “益州南有海,引海水入河泊,再从他地调水,足以解益州北部大旱。”

      兵部尚书对此方法存疑,“不谈引海水救灾是否可行,只开凿挖渠,没有半月如何能成?”

      吏部尚书孙若清自然是认同这个方法的,她很快就想出了应对的说辞,“这有何难?那群修士不能让益州降雨,难道连开凿挖渠这种事都做不到吗?若是做不到,还是早日归乡为好,免得吃着皇粮浪费银钱。”

      益州大旱是天灾,是皇权无法解决的,但修士可以,他们能捏诀画符让久旱的大地落下甘霖,但真正步入仙途的修士是不理凡尘的,人间兴衰与他们无关。

      修士们除魔卫道,守的是天下太平——这里的天下指的是五片大陆,像是旱灾这种小事,他们不会理会,究其原因,他们不愿牵扯太多的因果。

      但也有贪恋权势的修士,他们往往修为尚浅时就离开宗门,回到人间,为皇室、权贵所用。

      这些人勘破不了天机,也没有为江南降雨的本事,只是比普通人多会一点儿术法。

      下山的修士们能轻而易举地灭了当年栖凤宫的大火,但救不了益州的大旱。

      若是他们能做到,怕是当初也不会离宗放弃修行了。

      “孙大人所言极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若是他们能在此次灾情中发挥作用,才不负他们身上的官服。”太傅附和道。

      “只是他们前往益州要耗费一些时日,若是能即刻抵达益州,七日内必能解决大旱。”户部尚书感慨道,“从前议事时极少想到修士之用,白白浪费了许多银子。”

      工部尚书恨不得翻个白眼给他,一天天地,跟掉进了钱眼儿里似的。

      徐彧甚是赞同,“平日里总觉得有些事儿交由他们去做是大材小用,这才荒废了他们,却不想,大材小用,也是用。”

      他这话一出,众人仿佛看到了那些修士未来的命运。

      徐彧此人,眼里就见不得闲着的官吏,若是被他发现有官吏在偷闲,至少在未来半年,那官吏都别想着家了。

      孙若清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了。

      “如此,赈款最多只需两万两白银,甚好甚好!”户部尚书就是个人形算盘,不消一刻,账已然算清。

      “海水过咸,不适饮用,但儿臣曾于闲书上见过一种法子,将海水煮至沸腾,收集水汽,虽说沸水仍旧不适饮用,但水汽却与河水无异,供人饮用。”顾栖荣再次开口,这个方法记录在薄薄的纸上,翻山越海,才被她看见。

      “那书中也有记录,说那余下的沸水或能制盐。”

      此话一出,屋子里的人齐刷刷地看向顾栖荣,要知道,盐如今仍是稀缺之物,他们是不缺盐吃,可百姓缺啊!

      制盐的方法若是真的,大夏此后,盐要多少就有多少!

      “昭和,那书唤作何名?”皇帝此时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看到那本书。

      其他人没有说话,但他们的眼睛却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顾栖荣想了想,才回答,“回父皇,若儿臣没记错的话,那书应是《杂事奇谈》,从海外来的,儿臣是在江宁时,从一小贩手中买的,当时只见了那一本。”

      刑部尚书是个急性子,说话偶尔不过脑子,“既早知新法,为何不早就将书呈给陛下,非要等到今日才说?”

      “我看过的杂书奇谈不知几何,其中所叙述的方法数不胜数,有些我也曾试验过,费了不少银钱也没个结果。若是每见一新奇的方法便告诉父皇,父皇又一一让人验证,不仅劳民伤财,也消耗诸位大人的耐心。”

      顾栖荣耐心回答,神情认真,“我本是想着试过后再呈给父皇,奈何还没验其真伪,益州却出大旱。”

      御书房中共有十一人,自然有不喜顾栖荣之人,比如刑部尚书,他的老师是上官却英,当年他上京求学,这位老师助他良多,后来上官却英还把他的掌上明珠嫁给了他。

      上官却英是太子的外祖,是个大儒,桃李满天下,朝中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弟子。

      “我等怎知公主何时得的方法,又是否验了真伪,这些不过都在公主的一念之间罢了。”刑部尚书突然开口。

      “李大人此言差矣,公主的好心怎么在你口中就成了狼子野心?今日若不是公主,我等从何处知晓新法?”太傅老神在在,他是两朝元老,教过当今天子,也是太子的老师,此生最是刚正不阿,见不得人行指鹿为马之事,说颠倒黑白之词。

      孙若清浑水摸鱼,“李大人难不成是对女子有偏见?这可使不得啊!我可是听说李夫人最是厌恶这样的男子。”

      刑部尚书的脸一僵,“孙尚书这是说的什么话,我何曾对女子有偏见了?”

      孙若清年纪不大,至少比刑部尚书小上十余岁,“难道不是吗?太子殿下提议之时李大人一声不吭,可到了公主殿下大人,李大人倒是学会咄咄逼人了。”

      刑部尚书正纠结着如何回击,就听见皇帝开口。

      “要吵出去吵去,朕是让你们来商讨国事,不是来听你们吵架的。”

      于是气势汹汹的孙若清立马乖顺起来,余光都不瞥向刑部尚书。

      御书房沉默了一瞬,最后由徐彧引起新的话题。

      “既然商讨出方案,益州之行当派谁去呢?”

      于是,御书房又吵得不可开交了。

      无论是徐彧,太傅还是各位尚书,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派别,所以自然是希望自己人去救灾,拿下这个大功劳。

      最后还是皇帝拍板,让顾思去。

      顾思,是他们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人,太子是不希望妹妹去冒险,别的人自然是没想到,或者说,不认为长欢公主能够担起这个责任。

      燕京或许忘记了几年前发生的事儿,但这些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的老狐狸不可能忘,即使这几年顾思做善事的消息不断传到燕京,可他们信不过。

      他们深知此事无法扭转,便只能钻研如何能尽可能地塞自己人进去——既是想拿功劳,也是防止顾思“捣乱”。

      此事毕后,皇帝写了诏书,官员们互相告知,不消两日,救灾的队伍就出发了。

      皇帝携太子站在城楼之上,目送顾思远行。

      顾思坐在马背上,似有所感,回头向他们招手,清脆的声音传来,“父皇,太子哥哥,你们回去吧,我会认真履职的!”

      皇帝微笑着点头,不管顾思能不能看见。

      许久之后,他们已经看不见顾思的身影了。

      “你可知朕为何执意让思思去救灾?”皇帝依旧看着远方。

      太子如实摇头,“儿不知,斗胆猜测父皇想让思思历练一番,早些成长。”

      皇帝笑了笑,“你不如昭和,那日你们走后,昭和便来问朕,问朕是不是想把她皇姐送去灵州当修士,昭和才多大,就能猜到朕的心思,你自幼跟在朕身边学习,竟连这都想不到。”

      太子心中大惊,面上却不显,“儿子愚钝,父皇息怒。”

      “朕说这话不是让你忌惮昭和,昭和不会对你构成威胁,她不该久居燕京。”皇帝看向太子,面容柔和。

      此话当真是掀起了太子内心的波澜,他脸上也出现了讶异的神色,“她不该久居燕京”,那她该去哪儿?是江宁,还是西庭,抑或是……

      皇帝不再解释,任他思绪万千。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0章 第四十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