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 ...

  •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一)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点
      1.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动机各种各样,按照与智力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不具有跨文化普遍性。
      2.学习兴趣的变化
      (1)由对学习的外部活动转向学习内容;
      (2)由不分化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3)由对具体知识的兴趣转向抽象因果关系的兴趣;
      (4)由课内阅读扩大到课外阅读;
      (5)受游戏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3.学习态度
      对老师的态度由绝对权威到开始怀疑;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逐渐加强;对作业的态度不断自觉化、责任化;逐渐树立正确的评分意识。
      (二)学习活动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首先,通过合理组织的学习活动,儿童才能比较顺利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2.其次,学习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能力发展和规则的掌握,对于一个人成年后的社会生活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再者,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自我效能感),都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和排除性。
      2.学习障碍的症状:
      (1)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的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障碍;
      (3)发育迟缓或品行问题等。
      3.学习障碍的矫正:神经心理学习障碍的补偿方法、动觉训练法、语音—书写—发音方法、视—听—动觉法等。
      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书面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是言语发展的高级阶段;
      2.其掌握顺序为识字、阅读、写作;
      3.整个小学时期,最初是书面言语的水平落后于口头言语的水平,约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的水平逐渐赶上口头言语的水平,四年级时开始表现出优势。
      (二)内部言语的发展
      1.内部言语虽然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却具有跟外部言语不同的新的机能。内部言语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2.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内部语言尚不如成人那样发达。
      3.内部言语的发展即言语的内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和无声思维阶段。
      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儿童就不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1.整个童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
      3.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但有待完善;9—11岁时表现出辩证思维的萌芽。
      4.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在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三个方面。
      5.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⑴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⑵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⑶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⑷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⑸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二)元认知及其发展
      1.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前面提到的元记忆是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就是一个人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是一个人在从事认知以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
      ①知人方面的知识,指对自己和他人认知能力与特征的认识,即所谓“知己知彼”,对自己的智力、兴趣、记忆特点及他人长处与不足的认识;
      ②知事方面的知识,关于不同的认知材料和任务目标不同特点的认识,如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性质、对学习材料的结构、逻辑性及呈现方式的知识;。
      ③知法方面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及其使用的方面的认识,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优点及其不足、应用条件和情景、效力等的认识。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预感考试失败后产生的焦虑或成功后产生的愉悦等。
      (3)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指在进行认知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运用自我监控的机制,不断地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调节。元认知的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2.元认知的发展
      (1)元记忆的发展
      ①元记忆知识的习得和发展。一般而言,3—4岁的儿童就已经能认知到,记忆较少的东西比记忆较多的东西容易;4岁儿童对于成人要求记住的东西往往给予更多注意。对自身记忆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在进入小学后才明确发展;儿童能够意识到有意义材料易于记忆就是从小学开始的。元记忆策略知识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受教育训练的影响,年龄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
      ②元记忆监控能力的发展。总的看来,记忆的监控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记忆监控比较简单和外显,需要依靠尝试回忆来评估学习程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依靠自觉意识进行检测判断,但还不能有效地进行记忆控制,表明他们在记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还处于低水平。
      (2)元模仿的发展
      学前儿童不能对其模仿的程度做出恰当评价,往往在预测和事后报告时都出现高估模仿效果的现象,其中3岁儿童的高估程度最高,而5岁儿童的高估程度开始下降。
      (3)元注意的发展
      到了学前末期,儿童已经有了一些有关不同注意情境与行为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然而,儿童元注意知识的缺乏是普遍存在和较为持久的。他们不容易在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境中思考,而且不能说出为什么某些情境会使注意发生困难。即使到小学早期,儿童似乎已经具备了一些元记忆的基本知识,但是对注意过程以及影响注意的因素仍缺乏足够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注意有三方面的变化:对于认知情境的表面特征的注意越来越少;注意的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自身努力在注意过程中的重要性。
      (4)元学习的发展
      最初的元学习能力在幼小儿童身上就已经有所表现了。2岁儿童在言语学习方面已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儿童发展的早期还表现出一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使儿童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已知和未知的东西,并据此对下一步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测,但这种预测是很初步的,基本上处于直觉水平,缺乏准确性和稳定性。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3.元认知的发展规律
      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从外控到内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从局部到整体。
      四、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获得社会自我;发展存在两个高峰:1—3年级和5—6年级。
      1.自我概念
      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这种认识有很大具体性、绝对性。
      2.自我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成分。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表现出以下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自我体验
      发生于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自尊心上。
      (二)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
      1.社会认知
      (1)发展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如下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对灵活;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从对事物的具体思考到抽象思考;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亦称角色采择,是指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儿童7岁时已克服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因此,该能力在童年期有明显发展。
      塞尔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表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阶段:
      ①阶段0:3—6岁,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
      ②阶段1:6—8岁,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
      ③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能考虑他人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④阶段3:10—12岁,相互性角色采择,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⑤阶段4:12—15岁,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能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2.交往技能
      (1)亲子关系
      ①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变化;
      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③冲突减少,产生冲突时能够共同解决冲突;
      ④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6岁以前,父母控制;6—12岁,父母儿童共同控制;12岁以后,儿童控制。
      (2)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①友谊的发展特点: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
      ②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③同伴团体的基本特点:以一定的规则为基础;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限制成员的归属感;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④塞尔曼儿童同伴友谊发展五阶段:
      第一阶段,3—7岁,无友谊概念,儿童间只是暂时的游戏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3)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期望对学生有广泛影响(罗森塔尔效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