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那年,我17岁(一) ...

  •   那年,我17岁(一)

      李泉清

      1987年,那年我17岁,是虚岁。那年我刚刚初中毕业,辍学在家。

      刚刚过完秋,种上麦子,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跟着父亲,融入了出夫的大军中。

      图片来自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后面跟着。车子上装着我们的铺盖,干粮,铁锨,玉米秸秆等必要的生活用品,还有打屋子用的竹批子,塑料薄膜等等的东西。东西很多,装了满满的一车子,不能不捎着,那都是一些必需品。

      图片来自网路

      目的地是四十里外的官台,是我们寿光北部的一个村子。

      那次的工程被叫作“寿北开发”,是要把官台村的那些一马平川的盐碱地改造成一块块有排水沟渠的规整的条田。

      当时,那是县里的一项重大工程,有当时的县长王伯祥同志亲自挂帅指挥。

      一路上,人山人海,像极了电影上“百团大战”时,我们的百万军队英勇抗日的壮阔画面。

      由于是刚刚辍学,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很好奇,很兴奋,根本没有考虑到接下来要面对的残酷环境。

      经过长途跋涉,踏过那些泛着白色碱土的崎岖小路,越过那些碱蓬的海洋,大约在中午时分,部队开进了官台村前不远的一块空地上,开始安营扎寨。

      眼下还是十月的季节,天气正适宜,不冷不热的,最是一年好时节。

      在生产队长的统一安排下,人们开始有秩序的搭建屋子。

      由于是“野战部队”,屋子是临时设施,当然不会像盖房子一样那么复杂:打地基,打圈梁,更不需要什么门窗呼嗒。

      找个平坦的地方,挖去一锨土,堆在周围,然后插上竹批子,做成发弓状,是屋子的框架,上面盖上塑料薄膜,当作屋顶,上面再铺上一层玉米秸秆,既能中午遮挡阳光,又能起到晚上保温的作用。然后在周围砸上木厥子,拴上绳子,把玉米秸秆和塑料薄膜压起来,防止被风刮了。屋子里面,由于是盐碱地,非常潮湿,需要铺上一层塑料薄膜防潮,塑料薄膜上面再铺上一层麦穰,这样就不至于太凉,免得伤着腰。这一切,父亲早有准备,我只管听着父亲的安排,给他打打下手,父亲五十多了,不知道出了多少次的夫了,这样的场面见多了,一切都早有安排。

      建筑安装工程在有条不紊的运行。

      “馏干粮了!各人拿干粮来馏上”,队长在安营扎寨的人群里穿梭着,扯着脖子吆喝。

      不远处,一个早已搭建好的,已经投入使用的伙房,烟囱里正在“咕嘟咕嘟”地冒着黑烟。

      人们开始急急忙忙地提留着干粮往伙房送:

      有的用笼布包着;有的用网兜装着;有的用饭盆子盛着:有的大概是没家什吧,干脆用筷子插成一串。

      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有的人家生活好些,捎的是纯面的大白卷子;有的捎的是掺了玉米面的泛着金黄的掺和干粮;更有家境不好的,捎的却是窝窝头。

      “三儿,你去把干粮馏上去,”父亲擦擦脸上泛着盐碱的汗水嘱咐我,“袋子里面有个网兜,记好了,别和人家差了!”

      那时候,我家的经济也不好,捎的是掺着玉米面的卷子,这已经很不错了,母亲觉得出来干这出大力的活,还是特意多掺上了一些白面,要是在家里,平时也舍不得吃这么好的干粮,母亲还特地打上鸡蛋为我们爷俩炒上的萝卜咸菜条。

      我找出网兜,那是一个大哥上学时捎饭用的旧网兜,已经有好多年了,那些尼龙丝都有些陈旧了,有的地方还断了,临来前母亲给用网线修补过了。

      网兜虽是有些旧,但不影响使用,总比没有好吧!如果没有个家什,还真不方便。

      解开盛干粮的面袋子,里面是母亲用好几次蒸的干粮,五十斤的面袋子,满满的一袋子。

      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行军打仗首先得准备好粮草,不是吗?

      这一来,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原先说是大约得一个月的工程,准备好吃的,那是首要的一环。

      母亲蒸的卷子很大,可能是怕我们在外面干活吃不饱吧!

      我摸出俩,装进网兜,感觉差不多能够了,平时一顿饭也吃不了这么多,不过,我还是请示父亲:“馏几个?”

      父亲看了看,“多馏上一个吧!待会干活卖大力,吃少了没力气!”

      我又从干粮袋子里掏出一个放上。

      伙房里做饭的是陈树吉,是队长的大哥。

      “吆!小婷也来了!不上学了?”陈树吉看了看我,有些讥笑的神情。

      “不上了,这不给分上工程了嘛!”

      “多大了?”陈树吉问道。

      “十七”

      “哦,十七了!正好够上年龄啊!自己想着自己的干粮啊,做好记号,别跟人家差了!”陈树吉嘱咐着。

      “十七岁正好在杠上,16――55周岁的劳力都有工程任务,他正好够年龄!”一旁有人说道。

      “唉!这次把村里一大半的人都弄来了!除了在窑厂里干的,家里就剩下老了爬不动的和吃奶的了!”

      “唉――年年出夫,年年出夫,没个头啊!”有人唉声叹气。

      “只要活着就得干!等到死了就不用干了!慢慢熬吧!”有人劝慰着。

      天气很好,没有风,也没有云彩,正午那热辣辣的太阳把正在忙碌着搭建窝棚的人们脸上晒出了一层晶莹的盐碱。

      ――2022.11.28,李泉清回忆于“文芳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