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第三十三章 遗赠 ...

  •   星花半月撒上枝头,林家宅内檀香缭绕之气渐渐被夜风吹散。祭祀虽不隆重奢华,却也虔诚郑重,林家唯一的小女儿念完最后一句经文,看着亲自撰写成的祭文在火光中一点点蜷缩曲卷,心头的哀意似乎也随金风裹着的轻烟卷向比碧落更高处。
      结束所有流程,陪同薛家母女用了晚饭,黛玉便净手洁面后去了书房,却并非此刻要埋头苦读,或者亲自动手写话本子。
      而是在苏州时,林如海曾告诉她,为官多年来的诗词赋文集结成册,被他留在长安旧宅,要她务必亲手查阅,好生保管。
      她正是要去找一找这集子。

      经历林家几代的人努力,宅子里的书房——与其说是书房,不如称作一个小型的藏书阁更为合适。为了打理浩如烟海的卷轴书卷,整理排序都有特定的规则。
      按照记忆中林如海所说,从不起眼的一层将集子翻了一个锦盒,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熟悉的字迹。
      《林氏如海景云集》。
      原来阿耶前两年间就将文集送到长安了,年轻的女孩一边这么想着,一边翻开折页。这套文集采用的经折装,共五册,翻阅起来比卷轴竹简方便许多。
      她看书速度很快,没多久便囫囵读完四册,她拿起最后一册翻开却呆愣住了。
      这册的内容并非文章,而是,一封信。
      准确地来说,是林如海留给黛玉的遗书,早在景云年间就写好的遗书。

      为什么阿耶两年前就留下遗书?

      年岁尚小的女孩儿冒出这样的念头,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
      很快就在信里得到了答案。
      信中,林如海坦言,他自知调理不过权宜,长年内虚亏损让他隐感油尽灯枯,不敢心存侥幸,即使将女儿托付给贾府,仍不放心留她孤零零一人,故而借用新帝登基复用旧臣的幌子,遣忠仆回京修葺祖宅,将田产地契夹带在文集中,望她尽快取之,妥帖保管。

      她含泪读完这封跨越时间的遗书。
      根本没有什么复起京城,一切不过是为遣人回京城替她筹谋找的借口罢了。
      林如海精神尚好时,百般叮嘱她务必将文集收好,读书人都希望自己的文墨能流传于世,况且他这般颇有才名的诗人官员,她便只当是父亲身为文人的执着,何曾想到还有这样的隐情。
      今日已哭得太多。
      黛玉揉揉肿胀的眼睛,吸了吸鼻子压住泪意不愿再哭,便将心思放回文集上,试图按信中所说的寻找。
      集子是仿经文样式制作的,书写正文的纸张按固定大小均匀地折叠,展开即一览无遗,并无可操作的空间,而封面和封底两面则以硬纸为材料,若要夹带,这是唯一可以做手脚的地方。
      摸索着,她发现文集封面和封底用了两层硬纸,两层硬纸间粘贴得并非严丝合缝。
      阿耶是爱书之人,对自己毕生的心血断不会如此粗糙。
      她在屋内转了转,在书案上找到一把裁刀,深吸了一口气,动作轻柔而又谨慎地将一册集子的封底硬纸挑开,如她所料,硬纸只草草粘贴了边缘,利用两张硬纸形成了一个夹层。
      夹层里,紧密齐整地塞满了折成块状的纸片,拆了五册的封面和封底,皆是这样的构造。
      她一个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展开,平铺在几案上。
      天色暗沉,借着跳动的烛光,她仔细端详着这些纸片,纸上仍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应是用防虫的香料仔细熏过。
      地契上记载的旱田、水田所在,皆是在长安寸土寸金之地,银货两讫时间多在她出生之初,以及......最近两年。
      薄薄的纸张拿在手中,虽看似轻若鹅毛,实则却重过千金。
      这些地契就是阿耶留给她傍身的。
      天降遗财,寻常人家会感激涕零恨不得给祖宗再烧些纸钱。
      黛玉却一阵恐慌,只觉有什么东西碎了。
      长安近郊的良田,价值不必言语,有了这些,不出意外,她一生都将衣食无忧。但,这显然超出了印象里林如海俸禄和林家家底。
      她心目中的阿耶一生清廉为官正直,阿耶亦常说“君子贵清白,小人重利欲”。
      然若私下并未有别的营生,即便祖上有所积累,林家也绝难承担长安这样高昂的地价。
      那么,唯一的可能便是,借职权敛财。
      可是,她有资格怪阿耶表里不一,并非圣贤之道所言的真正清流吗?

      林家支庶不盛,人口有限,虽有几门,已无亲支嫡派,但林氏宗族仍存于苏州地界。唐律规定,家无男丁者,在室女虽可继承全部遗产,却是由近亲将奴婢、店宅、资财变卖后,付清营葬事及量营功德各项费用后,余财才可尽归在室女。
      家里有爵位食邑的,在没有男丁的情况下,在室女可继承男丁应得份额的一半食封。幸而到林如海这一代,食邑爵位已然尽了,即便有男丁亦是无爵食邑可继。
      林如海只剩一个孤女,这葬事及量营功德费用如何算,都是宗族说了算。
      好在贾母凤姐清醒,一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知晓她孤女一个,林如海若是有个万一,族中从堂叔伯兄弟定然恨不得把她拆骨入腹,吃尽绝户,便指了贾琏与她同去,耳提面命贾琏要提防这种情况。
      幸而贾琏处理庶务也算得上老练,打着替贾府采购的旗号,私下差人一直在打听苏州的土地行情,后来又出面帮黛玉与族中人纠缠争利。
      饶是如此,族中亲戚在丧葬事、遣散姬妾仆从和做功德的费用上巧立名目,令黛玉仍然失去了苏州几乎所有的田产,只余下老宅并几处薄田。除了部分丝帛银钱,她能带回长安的,多是贾敏遗留的嫁妆和林如海收藏的古董字画。
      林如海早些年便昭告宗族,左迁苏州时已将长安祖宅之外资产基本变卖,刺史任上花费颇大,余财不多。大限前,他说黛玉以后会养在长安外祖母膝下,所以一再向族中长辈强调要给她留下长安的祖宅,方才无人多话。如此这般,方才保黛玉得了两地老宅。
      原来留下的不止宅子。

      将费尽心思隐藏的地契小心叠好,连同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文集一起纳入锦盒,纵然内心千般不解,心中万般滋味,她抱着这最后一份礼物,如同抱着最后一份来自血脉的温暖。
      烛光忽明忽暗地摇曳,烛心爆出细微的噼啪声,书房内的物影斑驳交错,宛如她心绪的纷乱,她的心思如同书架上的书籍,被沉重的影子拉去深黑的,难以言清。
      她一动不动地枯坐着,直至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富有节奏的敲门声响起。
      “小娘,时辰不早了,明儿一早还要回,您该回房歇息了。”
      是紫鹃。
      黛玉转眸看向窗外,居然已是月上三更,心绪仍在翻滚,却意识到,明日是暂不能回贾府的,那里人多眼杂,不便她动手将阿耶的集子恢复成原样。
      “明日暂时不回去,这就回了,就不知下次何时再来,我想再诵经一日,以祈耶娘冥福。”黛玉也没让紫鹃进来,只是在屋内吩咐她。
      纸窗外的身影犹豫了一瞬,没有马上回答:“小娘有这份孝心是顶好的,薛家娘子们那边……”
      黛玉知道她在犹豫什么,毕竟这回能出门,全靠薛姨母陪同。
      于是,她很快想好了说辞。
      “姨母和宝姐姐那边,你看看她们是否睡下了,若是没睡,请她们等一等,你回来告诉我,我自己去说,若是睡了,你先同莺儿和同喜说,我明日一早便去。”
      紫鹃在门外应了声“是”,便照她的吩咐去了。
      听着离去的脚步声,不知道怎的,虽说是需要征求长辈同意,黛玉却不担心薛姨母和宝姐姐会不同意。
      动了动因坐得太久有些僵硬的四肢,她起身走到窗边,只见月光如雪,茂林修竹笼上一层淡淡的银白,远处隐隐传来溪水流淌声显得夜更加静谧。
      长安林宅,一花一木,一山一石,翠竹芭蕉遮映,与江南水乡如出一辙,是深埋骨髓的文雅风度。
      夜沉如水,月笼轻纱,更添了惊人的相似旧时气息,恍然飘过一缕夜昙幽香,一点点地、暂时抚平刚刚绕上心头的百曲愁肠。

      注释:
      1.景云:李旦的年号,710年7月—712年正月。目前的时间线景云结束,在延和年间(第25章延和已点明时间线)。
      2.唐《丧葬令》:诸身丧户绝者,所有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资财,并令近亲转易货卖,将营葬事及量营功德之外,余财并与女。
      文中提到黛玉继承的规则,在唐朝确有其规定。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遗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