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不回家过年(老哈) ...
-
看见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都会觉得有点奇怪吧,非名词,非动词,而是一个状态,并且还是过年的状态。其实过年的话题,不管是之前的《习俗》,甚至可能《过年》这个题目好像都是有过的。过年,是中国人最传统的最大的节日,不管在外混成什么样,不管是光宗耀祖还是人模狗样,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都得回家过年。可是今年,不回家过年,却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这是一个特例,也是很多人在考虑良久后做出的或得已、或不得已的决定。理由自是不用多说的,作为在抗疫过程中最为得力的国家(没有之一)的人民,我们不需要命令、规定、条例,虽然只有一纸倡议,虽然心中无限遗憾,但大局为重,舍小利益为大利益,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所以最终成就了——就地过年。
其实对于我来说,来北京的二十年,我并不是年年都回家过年的。基本上是以娃出生为分界线,有他之前都回家过年,有了他之后,就基本把父母也接过来窝在北京过年,后来孩子大了,父母老了,他们的兄弟姐妹慢慢少了,我也蹒跚彷徨着滚入中年,回家过年再一次成为我每年必行的方向。所以我想,不管是回家还是不回家过年,我应该还算有一点发言权的,那么,我就既作为一个旁观者,又作为一个局中人,讲讲回家过年和不回家过年的不一样吧。
最近这几年的每年过年前后,我都要渡过一个纠结、辗转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能长达数月。纠结的主题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事无巨细、无比繁杂,主要有:是年前休假还是年后休假?在老家待几天?要不要借着假期再带孩子出去看一看,玩一玩?待到好不容易定下了回去的时间和行程,又开始辗转反侧的想,回去要看看谁?带点什么东西呢?大家要不要一样?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点调整?及至买好了要带的东西,可以开始打包、装箱了,还在闹心哪些能随身带着,哪些要寄走,哪些经放,哪些容易坏。再则,老家和工作地地处南北两方,气候、温度都不尽相同,不仅要带够合适的衣物,有时甚至还得备上必须的用具,比如电暖气、电热毯、暖宝宝等。等休完假过完年,再往回赶的时候,依旧又是同一番过程,要不要给朋友同事们带点礼物、特产啊,老父老母准备的年货,亲戚们送来的自家做的“味道”,也一样都不能拉下,要不谁心里都不舒服,只能累了自己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回来后,北京的家里却丝毫没有年节的气氛,冷锅冷灶,“凄惨清凉”。有时候真的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就好像生活和工作,热闹和冷清被一条漫长的铁路线或者航线严格地分割开了。
回去过年,也得分成两种,一种是提前回、按时回来上班,一种是按时放假、推迟回京。头一种,能够赶上老家置办年货的热闹,采买、准备,熟悉和放松的烟火气将欢快和幸福放至最大。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劳累却开心,似乎一年的辛苦、劳累、紧张还有忧虑,在此刻都得到了解决和释放,每一个人都知道,此刻的忙碌,为的是即将到来的更大的幸福和快乐,又有谁是不乐意的呢?但节前休了,节后也就不好意思拖拖拉拉地不回来,按时上班是每一个还有“良心”的工作“牛”必须恪守的规则。但“年”并没有随着我自己上班而过去,家人群里依旧热火朝天,幸福、快乐和美食无时无刻不“骚扰”着我,连带回来的年菜有时候都懒得热,在冷冷清清的食堂里面,面对几个要么油腻,要么寡淡的菜如何不唉声叹气,唯一的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带回来的膘肥体壮正好用节后的清淡消解一下。
若是后一种走得晚的,真的是越到临近春节越是显得冷清。眼见着孩子们放寒假后,街上的车流越来越稀疏,到最后几天,恨不得十五分钟就能开车穿过整个北京城。但奇怪的是,之前抱怨大城市因为堵车办事效率低,现在不堵车了,愣是没啥事可干的,商场虽说都没有关门,但连看个电影都得等新年贺岁档,年货不用置办也懒得置办,若不是物业发对联,要不是爹娘一天好几个电话催着,我连对联福字都懒得贴。那几天,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的,灵魂和□□完全分开,灵魂早已用光速飞回了老家,浸泡在年前的热闹气氛里,只余□□在这里继续假装工作熬时间。终于踏上回家的旅途,那一路绝对是不会睡觉的,而且心也是比行程走得要快得多,一直要等到迈进家门的那一刻才能同步。这个时候年节七天的幸福是要比前一种回家的幸福要汹涌的,因为前后反差巨大,就像从冰窖一下子跃进了暖房,穷鬼一下子中了亿元彩票,且节后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绵延,让你回味,让你缓慢地以最温柔的方式从幸福和放松之中抽离。回京后,住所的冷清被带回来的各式年货填满,最主要的是你的优越感在看到已经上了很久班的朋友和同事时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虚荣心也瞬间被填满,满足得要死要活的。
而我那些不回家过年的时光,虽说也把父母接过来团聚,虽说也做了些团圆的年菜,虽说年夜饭也是热气腾腾、团团圆圆的,但是好像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就好像佛跳墙里面少了高汤,炒时蔬没有点盐巴,梅菜扣肉是凉的一样。有时候为了应个景,也遮掩一下无门可串的无聊,还要拖着父母上街感受一下北方的年节气氛,可父母的心也有一大部分牵挂在老家的亲人们身上,再则,南北差异毕竟会让人有点水土不服。我记得第一年带我爹去庙会,我爹就走丢了,电话在兜里的铃声完全被喧闹的人声淹没,一家人急出好几身冷汗。后来又跟抢似的买了几串羊肉串,吃完回来我娘就拉了肚子,搞得以后每次提到要去庙会,我爹我娘都会用摆手和摇头坚决地表示自己的想法,集体下楼小区里面遛弯去了。
所以说,说到底,不管冷静的时候琢磨,回家过年是有多么的劳民伤财,回之前是有多么难熬,回之后是有多么冷清,每年到这个点,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依旧会年复一年的纠结、辗转,然后义无反顾、争先恐后地踏上回家的路,家的诱惑力和情感牵连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拟不了的,甭管嘴上多嫌弃,钱包有多窘迫,步子丝毫不会拉下,谁拖后腿跟谁急。
那天一早,离过年还有几天的时间,正好休息,我和娃起得早,但又懒得做早饭,商量后开车去了开门较早的一个咖啡馆,咖啡馆有固定搭配的每日早餐,温暖的阳光下,咖啡、面包、写作业的娃还有正在观察着这一切的我,似乎并没有被置身于一个孤单清冷的环境中。咖啡馆里有比我们还要早的上班族,有的匆匆忙忙地打包咖啡,有的坐下来紧着把剩下几口三明治吃完,脸上似乎倒没有我当年痛苦难熬咸鱼般的表情。还有几个看书的背影,执着而坚定,冒着热气的咖啡似乎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勇气和能量。落地窗外,不时有匆匆而过的人群,虽说戴着口罩看不清脸上的表情,但是大包小裹的除了采买的年货,应该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回家的时候,看见之前排队买烧饼的火爆回民饭馆鸦儿李记,排队的长龙少说也是三五十人,除了烧饼,牛羊肉和各色清真小吃也几乎是一抢而空。
手机APP的新闻上说,有个小姑娘在年前收到了妈妈的一个包裹,以为因为今年不回家过年会像别的微博博主说的那样会受到来自家的温暖(shi wu),结果,薄薄的包裹里面打开是一张画,虽说是妈妈画的吧,但是除了画,啥都没有,而且画的还是一大幅色彩缤纷、无比逼真的年夜饭。场面可谓是攻击性不大,但闹心程度极强。当然这只是妈妈开的一个小玩笑,随后姑娘就收到了妈妈的第二个包裹,里面的所有菜式全部都是图上所见。我想,这个顾念今年的年应该想哀伤都哀伤不起来,谁让有一个这么搞怪的妈妈呢?
我们今年当然也没有回老家,好在今年父母也没有回去,比起去年我和娃只在家住了两个晚上,爹妈独自在老家五个月没能过来,今年好歹凑在了一起,自然就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而且虽说没有回家,但今年不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南北差异,心情也放松了很多。但北京今年的人呀,也是多到汹涌,据说八达岭奥特莱斯的车已经堵到了高速上,西单商场进商场的人流也排起了长队,赶上年前做核酸的劲头了。我们也没有上街去赶热闹,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守在家里,偶尔去趟超市,买点爱吃的,带着老妈逛逛街,给父母买点礼物,给娃整点行头。虽说收到了一点老家亲人们身体不佳的消息,但人生无常,还是需要保持好心态、好身体,开开心心,长长久久。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