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2.1也傍桑阴学种瓜 ...

  •   林念英跟弟弟还有母亲一直生活在外婆家里的,家里三个老人,身体都不好,大部分的农活靠母亲和姑奶奶就是外公的姐姐一起做的。那时候是03,04年,农村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全靠人力和畜力,没有青壮劳动力,只靠着老弱病残是非常辛苦的。
      年少的时候总是日子过得很快,毕竟年纪小,记住的事情也不多了。记忆中林念英总是不停的捡破烂比如废铁、废瓶子然后打针的废旧橡胶盖、纸皮然后让母亲去集市上卖了,买辣条带回来给林念英和弟弟吃。
      集市上收破烂的人家,就是外公外婆认的同姓干亲的女儿,所以每次给的价格也公道,甚至很多时候还是补足零头,做个整数。最开始的时候,是偶然一次捡了很多塑料瓶跟纸皮,母亲带去集市上卖给收破烂的,没想到卖了差不多五块钱。
      买了两袋辣条,一袋给弟弟,一袋给林念英。那是第一次林念英跟弟弟吃的那么爽,平时都是一毛钱一根或者一片,去村里小卖部买的。只能偶尔去尝一下,毕竟没有零花钱。一下子一大袋买回来了,像批发一样,是意想不到的奢侈。
      其实小时候林念英很能吃辣的,那种2,3块钱一大包的辣条,可以吃好久的一天吃一根的那种。她弟弟吃的是那种一片一片的辣条,很香没有那么辣。外公和母亲还有姑奶奶偶尔也会尝一尝,但是基本都是只有林念英跟弟弟吃。
      母亲去镇上或者县城里,很少会买零食回来的,只有外公每次都会带。那次卖破烂,母亲破天荒的买回来了辣条,极大鼓舞了林念英跟弟弟。他们跟母亲商量说,以后积极努力捡破烂,然后让母亲拿着卖破烂的钱,去买辣条。母亲很干脆的答应了,以后上街可以顺便拿破烂去卖。
      最开始的时候,她跟她弟弟就开始捡破烂,还有点不好意思,怕小朋友们觉得不干净。比如其他人扔的垃圾堆里的塑料瓶,还有村里人办酒席的那种塑料杯子还有打农药的那种塑料瓶,还有废旧的硬纸壳。
      但是自从母亲每次上街赶集的时候,用自行车驮着那袋破烂去卖,拿到钱买了辣条。林念英跟弟弟干劲十足,去哪里都会看有没有破烂,可以捡的,那都是钱来着。必须要捡,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不捡才是傻。
      经常在放假的时候去附近人家的垃圾堆或者水田边,打农药的水坑边去捡塑料瓶,这是林念英发现的小窍门。林念英可以一直沿着水沟走,带着个塑料袋跟弟弟一起。走到其他村的地旁边,外婆看不见林念英跟弟弟的人影,就不让他们去那么远。
      就说在家附近的水沟捡捡,就可以了。当时林念英前面那户人家是村里的队长跟电工,破烂堆里有很多的铁丝跟电线外面那个塑胶的套,都可以卖钱。有时候铁丝在被瓷裹着,或者在混凝土里面,就砸开,甚至拿回去,外公也会帮忙想办法砸开。
      有次捡了一小块铁,加上其他的纸皮塑料,买了两大袋辣条还有剩下的。母亲回去还说铁是真贵啊,因为又重价格也高。当然也有次捡了很多破烂一大袋子,都没能挣够买2袋辣条的钱,当然那天母亲还是买了辣条。比较好笑的是,林念英跟弟弟私下讨论来讨论去,觉得母亲肯定骗他们了,剩下的钱肯定被母亲私吞了。
      因为那么大一捆塑料的电线皮怎么可能卖的钱不够买两袋辣条。那时候一袋辣条大概20-25根,平时零卖是1根一毛钱的。
      然后林念英就私下悄悄问母亲是不是卖了那么多钱,母亲很如实的说确实就那么多,因为塑料皮不值钱的,那一大捆才几毛钱的,林念英还跟外公说呢,外公也说才几毛钱,因为塑料没铁值钱。那时候也没觉得丢人不好意思,反而周围的邻居都会觉得他们懂事,觉得他们很听话,很好很不错,当着家里大人的面表示羡慕满满。
      他们的母亲也很鼓励的。还跟邻居啊,村里其他人说林念英跟弟弟捡破烂买辣条的事,说起来也很夸赞。渐渐的小佳小冰也开始带着弟弟妹妹捡破烂了,但是他们两家家庭条件更好,父母身强力壮,不缺几块钱的辣条钱。
      后来就只有林念英跟弟弟一直在坚持,很多时候去酒席都会下意识收集一次性塑料杯那个最贵,弟弟脸皮薄,林念英脸皮厚。很多村里的老年人也开始捡破烂,捡破烂也没有那么好做啊,资源有限,收益就受到了影响。
      林念英跟弟弟小时候其实还算懂事的,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不会在母亲或者外公上街的时候说要买什么,在街上撒泼打滚,不买玩具零食就是不走。没从未提过什么要求,对于吃穿也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觉得穿旧衣服不好。
      会拎着小篮子在门前捡树枝捡树叶当做家里做饭的柴火,因为家里人多,柴也消耗的快。没有木头,只有庄稼杆,不经烧。林念英跟弟弟就在外婆做饭的时候,去捡一些树枝树叶来烧火。家里的大人也没有时间也累,他们也算是为家里减少了一点负担。
      有年下雪,抓到了两只黄鼠狼,还是捡到了两只黄鼠狼,把它们用线拴住挂在树上,等风吹干了之后,在黄鼠狼肚子里缝上了稻谷壳看起来鼓鼓的。外公就让母亲拿到镇上去卖,一个黄鼠狼皮最起码能买个几块钱的,那次林念英跟弟弟都跟母亲去了镇上赶集,心里还想着卖了钱可以买碗面或者买肉包子吃。
      去镇上找人收就不顺利了,问了第一个人才给两块钱,很不屑的说不卖算了,不讲价。那天是下雪天,雪都没化的,超级冷。然后又找了第二个收皮子的商贩,说3块钱,同村一起去的人跟母亲一起好说歹说。
      给孩子买碗面吃吧,天气这么冷,卖了5块钱,林念英跟弟弟当时偷偷的窃喜,弟弟还偷偷跟林念英说是不是可以去吃碗面了,那时面一块钱一碗有豆腐和海带可以加。冬天下雪去吃碗热腾腾的汤面,喝口热汤真是爽啊。林念英跟弟弟很少上街,更不要说吃汤面了,可期待去吃碗面了,反正5块钱也用不完,最后当然也没有吃。
      母亲肯定是舍不得那点钱,毕竟是真抠,也穷什么都要钱。当时父亲隐疾发作,根本没有办法抚养孩子,很久都不寄生活费了,那个传说中的父亲二姐给了2次钱之后,就此联系不上了。小舅舅在电子厂也挣不了太多钱,大舅舅成家立业在县城租房住从家里拿米拿油,大舅妈在纺织厂手头慢,挣得也不多,日子也紧巴巴的。
      小姨姨夫也没有正经工作,也没有钱。没有吃那碗面,心里真的很失望,但是林念英跟弟弟也没有哭闹非要说吃,连同村的人都暗暗惊奇说林念英跟弟弟懂事。
      林念英跟弟弟除了捡破烂,最多的就是捡柴火。家里人多,夏天烧水洗澡,冬天烧水喂牛,洗脚,都是需要柴的。农村一般都是用麦秆、玉米杆和棉花杆的。但是家里喂牛,水稻杆麦秆冬天牛要吃,还要用来做窝,不能烧。
      棉花杆耐烧,很难拔,种起来也麻烦,经常打农药,需要费力种。没有劳动力,家里很少种。再有可以去村里的山坡上去捡粗的松树枝,家家户户基本都在房子周围种树,秋天的时候,锯粗树枝,当柴火。
      这些都没有条件,外婆总是忙着地里的各种活,外公总是忙着家里喂鸡喂猪、喂牛,打扫猪圈打扫牛圈。姑奶奶跟母亲就做地里各种活,闲了母亲去帮人家承包地的种地,姑奶奶去镇上看大舅舅家的表哥,帮忙接送。
      家里没有人捡柴火,大多时候是烧人家不要的玉米杆,要砍倒很累人。
      自己从地里用牛拉回来,甚至很多时候这都要抢着才能轮上。要么就是芝麻杆,做一顿饭要烧一堆,只有下雨下雪才舍得去垛子上扯几捆。
      林念英家周围很多树,偶然看到外婆把落下的树叶,翻几次晒干,然后用背篓背回来,做柴烧。林念英就开始在外婆做饭的时候,拿个小篮子装树叶,拿回去烧。
      渐渐弟弟长大了,就跟弟弟一起。还会在晴天的时候,把树叶翻嗮几遍。然后把大的树枝,折断,晾晒,晒干脆了就代表水分晒干了,可以拿回去烧火做饭了。她跟弟弟很喜欢这个活动,在快做饭的时候,积极的拿着小篮子去捡拾树叶或者树枝。虽然每次不多,但是积少成多,累积起来也不少了。
      姑奶奶跟母亲就不需要去砍人家不要的玉米杆了,甚至芝麻杆也可以烧完整个冬天。树叶多了,林念英跟弟弟堆成一小堆,然后装在大背篓里面。让母亲或者外婆背回去。
      这种晒过的,烧火很好用,不会因为潮湿点不着,就是树叶烧的很快,一篮子树叶连一锅水都不一定能烧开,林念英跟弟弟一般都是捡好几篮,树枝最好,不用一直填,夏天的时候烧火热。填几根粗树枝,就可以隔几分钟去看看,少受炭火炙烤。
      林念英还会约这小佳小冰一起捡,但是他们家里种棉花多,有劳动力,捡几根粗树枝都可以烧几天了。不指望小朋友们捡柴做法,就是打发时间。
      林念英还会跟弟弟去捡人家地里的麦穗和稻谷穗还有玉米棒,一般这种都是地里不下心漏掉的,人工收割,没有那么好,都会掉几株。林念英就拎个小篮子去捡,一上午能捡半篮子就不错了。粮食是主要收入来源,都很珍惜,很小心。
      玉米杆太高了,玉米叶有一层小绒毛,皮肤碰到了会痒。一般都是姑奶奶跟外婆去人家地里找,都是很小的,参差不齐。基本捡的都用来打成粉末,冬天喂牛喂猪了,这样可以少喂粮食。母亲跟邻居小佳的母亲还会去山上种的红薯地了,捡红薯。
      红薯挖完之后,总会有一些在地里没有挖出来的。母亲她们就哪个蛇皮袋跟小锄头,去挖。林念英那一带不种红薯,第一麻烦第二就是红薯秧要花钱买,基本只有山上人家养两三头牛养羊才会种,冬天煮熟给牛羊吃。
      虽然不贵一斤买才一毛多甚至有时才不到一毛钱。红薯重,压秤,家里很少买。母亲就去捡,每次能有小半袋,好的话还有大半袋。早上跟玉米糊一起煮了做早饭。吃不完就切成片,晒干。冬天红薯干跟玉米糊或者米一起煮,当做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