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4.12半生风雨半生寒 ...

  •   那时耕地是靠牛的,姑奶奶一直是耕地的主力。包括割完稻谷麦子捆成垛子,然后堆起来,用拖车拉回去。前面套着牛,人拉着车把,人跟牛一起拉高高一车垛子,拉到稻场里。田野里的路更是高低不平,全是土路,被手扶拖拉机轧的很深的沟槽。手拖车就要从这些路上走,不仅仅要跟牛配合好,也要花大力气拉。
      姑奶奶跟母亲两个人是附近十里八乡,唯二女的拉车的。从很多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姑奶奶都没有结婚没有子女,跟外公外婆一起养大了2个舅舅,母亲和小姨。那是一个伟大的女子,比男的更厉害,干农活比男的更厉害。水田垒田埂、起水沟、耙地、碾场打麦子打稻谷之后,起场,怕下雨,起场都是连夜的,晚上不睡觉。
      之后小麦水稻粒扬场,装袋,姑奶奶和母亲都是主力。把麦秆稻杆堆成垛子、种棉花拔棉杆、砍玉米杆……做不完的活。
      林念英其实对姑奶奶的记忆不多,只记得她会从同村的大姑奶奶家带苹果回来给弟弟吃,给弟弟之前还笑着说你还骂我吗?这个家庭,好像对于小孩子犯错都很宽容。有一年过年,林念英跟弟弟还有表哥一起,高兴的拿着一个陶瓷的饰品,不小心掉地上弄碎了,然后他们偷偷的藏到了姑奶奶的被窝里。
      第二天,她觉得肯定要被骂了,就很害怕。没想到确实是被骂了。但是姑奶奶说碎了就碎了,为什么藏在她被窝了,睡觉咯人,她找了半天,才在被窝找到是什么。那次为什么开心呢,是因为过年两个舅舅、小姨都回来了,大家团聚很开心。久违的团圆气氛,就很开心。
      那个饰品是很久前,外公拿100块买了两个,那个年代的100块很值钱的,是她眼里的好大一笔钱。那天真的是太开心,所以他们几个小孩子,才会拿平时都不敢碰的东西。姑奶奶就是架势唬人,最后轻拿轻放,让他们去玩了。
      姑奶奶的头发,在林念英记事起,就是满头银发了。听母亲说,姑奶奶的头发很早就白了,这可能注定了姑奶奶的一生特别操劳。姑奶奶喜欢抽烟的,一生未婚未育,未恋爱,也许抽烟是为数不多的消遣。小时候孩子们都很敏感,知道家里好像不是那么喜欢姑奶奶,说不出为什么。
      比如姑奶奶总会带稀奇古怪的东西,接触的人也不是特别主流的,性子孤僻。喜欢做豆腐霉或者是酱豆,有气味的东西,喜欢吃辣下饭。碰巧家里除了姑奶奶跟母亲,没有人碰这些。还有就是抽烟,抽的很凶,村里抽烟的女子,伸手不超过五指。大家都觉得抽烟就是不好的,就是不应该抽烟。
      抽烟的女子,在背后总有很多风言风语,小孩子们下意识就远离了。有年姑奶奶身体不舒服去镇上卫生院看病,小姨一家在镇上,姑奶奶没有拿够钱,小姨给了钱。姑奶奶非要还给小姨,不收不行的。姑奶奶在家里也不说话,话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家吃饭就吃饭,绝不多说一句话。

      以前听母亲说过,每到过年舅舅小姨都回来的时候,姑奶奶都会跟外婆吵架。因为姑奶奶看到外婆子孙满堂,心里不好受,觉得自己孤单。小时候跟姑奶奶没有那么亲,觉得姑奶奶不好亲近,性子不好,话也不多,总是去同村的大姑奶奶家里串门。
      当时大姑奶奶的小儿子,有次过年跟外婆家里闹翻了,只知道当时闹得很大,要打架的程度。小时候总是嫉恶如仇的,爱憎分明。就很自觉的远离大姑奶奶一家人,也就不喜欢,亲近大姑奶奶的姑奶奶。现在长大了才明白,姑奶奶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如何凄凉。家里没有人跟姑奶奶说话谈心,只能去同村的大姐那里聊聊天。
      家里所有人都不同意林念英不结婚,也是怕她像姑奶奶一样,寂寞凄凉孤独,老无所依。
      姑奶奶很能干的,用方言说就是能抵个劳动力的,能干一词,完全表达不出姑奶奶的能力。因为外公很早就有哮喘,据说是之前大集体的时候晚上盖房子,人力拉土垫地基导致的。这个问题,林念英未曾问过外公,也就未曾得到过答案。
      外公之前是在镇上兽医站上班的,一个月48还是24块钱,说不清楚了,因为哮喘只能内退回家。家里很多农活,之前是外公在兽医站上班没办法做,后来内退回家是做不了。都是姑奶奶做那些出力气的活,比如犁地、耙田,后来教会了母亲,就一起做。
      挣扎一年,从年头到年尾辛苦劳作,也是勉强温饱。小时候买衣服都是过年穿的,平时都是拣人家的旧衣服。这也影响了林念英,也不喜欢买衣服,没有这个习惯。可能是家族的传统,这个家族的女子总是性格烈,一个人能撑起太多东西,姑奶奶是、林念英母亲是、林念英也是。
      在林念英的记忆里,家里就没有撑得起家的男丁,两个舅舅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大舅舅就在县城上班,小舅舅在外省打工。因为大舅舅不仅不给家里钱,还回家拿米拿面拿油,一直在县城租房子,后来家里卖了树给大舅舅在县城买了房子,小舅舅在外面打工多年,外公外婆也在县城给小舅舅买了房子。
      所以很多年家里一直很拮据,很穷苦。大舅舅很少回来,小时候去县城上街,也不会去大舅舅家吃饭,就在面馆吃碗面,那时候面5毛钱一碗,都觉得太贵了,都觉得高档奢侈。姑奶奶在县城捡破烂更是,连碗面都舍不得吃。
      最深刻的就是,家里肉都很少吃,买的最多的是猪油冻,炼猪油当做荤腥。后来林念英吃过15一碗的牛肉面,也在吃过50一碗的有一个鸡蛋有各种浇头的面,在境外机场吃过85一碗的什锦面。可惜啊都不是当年的感觉了,恐怕吃再贵面,也没有当时的欣喜。
      在给两个舅舅都买了房子之后,家里就给姑奶奶买了一辆三轮车。姑奶奶一直想要一个三轮车,因为她不会骑自行车,很多老太太都是骑三轮车去上街代步的,算是一股时兴风潮。姑奶奶不知道借谁的三轮车学会了,她笑着跟林念英说,大家都说三轮车容易翻车,要学几天的。
      姑奶奶只骑了几次就学会了,也没有翻车过。买了三轮车,车厢在前面的。李念英跟弟弟都可以坐在车厢里面,姑奶奶骑着三轮车带着他们去镇上,也会骑三轮车带表哥回来。有次转弯太急了,车真的翻了,还好,骑的慢,车就是歪在了一边。
      李念英跟弟弟跳出车厢了,虚惊一场。记忆里定格最后的画面就是,姑奶奶骑着家里买的三轮车,傍晚走在路上,夕阳照在姑奶奶的身上,整个人都笼罩着一层朦胧的光里面。然后骑三轮车越来越远,渐渐消失了。
      三轮车买了没有两年,姑奶奶因为感冒,开始高烧不退。送去医院检查肺脓肿,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当时让大舅从县里租个出租车带姑奶奶看病,大舅一直磨蹭推脱。后来母亲发话,再不回来,就找村里的电麻木带姑奶奶去医院。
      大舅才请了出租车回来,带姑奶奶去医院,去医院打了一周的吊瓶。医生就让出院了,病的太晚,发现的也太晚。从医院回来就卧床不起,出院继续打吊瓶,村里的村医都不敢来打针,去集市的村子请了医生来。
      姑奶奶那时候已经吃不下饭了,小姨买了菠萝还有苹果等等水果,特意给姑奶奶吃的。跟李念英和弟弟说,这是给姑奶奶吃的,姑奶奶病了,先让姑奶奶吃,以后再给他们买。没想到出院一周不到,姑奶奶就去世了,从医院开的吊瓶都没有打完。
      从感冒发烧到最后,都没有一个月的。去世之后发现,姑奶奶的床下压着几百块钱,真的是人走了,钱还没花完。以后林念英小姨和母亲再提起姑奶奶总是说,姑奶奶太抠了,都舍不得花钱去医院看病。那时候林念英年纪太小了,不知道这是何等悲凉的一生。
      姑奶奶去世的时候,李念英只知道烧纸,磕头,晚上守灵都没有让她跟弟弟去。姑奶奶的坟,就在很多年前去世的掰表爷旁边。一个小土堆旁边,多了一个小土堆。按照习俗,老人去世儿女会做花圈,送上山。
      大舅小舅、母亲小姨做了花圈,拿了贡品、相片送姑奶奶上山了。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悄无声息。姑奶奶的病因为操劳、因为累,因为抽烟,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无言,因为穷,最终连治疗的机会都没有。小姨跟母亲说,姑奶奶走了享福了,辛苦了一辈子,走了多烧点纸钱,在另一个世界富贵点,有钱舍得花。
      后来过了很多年,要给去世的人立碑,姑奶奶就没有立。李念英打钱给了母亲,母亲都不敢说去立碑。因为那时候当家人立碑的是大舅,母亲不敢在大舅面前说,后来钱被弟弟买车用掉了,林念英就想着既然不能立碑,那就一直记着吧。
      但是记忆总是会退却的,人会被遗忘的。所以她就想写个故事,不能留在记忆里,那就留在故事里吧。用故事去代替过去遗忘的记忆,所有人都活在故事里。故事总有人记得,总不会褪色。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1章 4.12半生风雨半生寒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