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骐骥千里寻伯乐(三) ...
-
终于,秦惠王邀请张仪到秦国朝堂上一见。
张仪一改往日穷酸的形象,衣冠楚楚地走上秦国朝堂,将准备多日的说辞侃侃而谈:“在下常听人说:‘不知情就信口开河乃不明智,而明明知情却不尽言是不忠贞。’作为臣子,对君主不忠该死;进言不慎也当诛。但尽管如此,在下仍愿将所知所虑悉数言于大王,请大王裁决定罪。”
其实张仪每次游说诸侯虽然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但说起来也就是那么一套东西。更重要的是随时观察上面的国君的反应,并作出恰当的回应。
“在下听说,四海之内,北有燕国、南到魏国的诸侯又开始联系楚国、拉拢齐国、收罗残余的韩国势力来合纵,打算向西与秦国为敌。在下暗地里笑他们不自量力。世上有三种情况必遭败亡,而合纵之诸侯正是犯了这三条,这些话说的简直就是他们啊!
“这三种情况是:以乌合之众去攻打军纪严明之师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军去攻打正义之师必遭败亡,以逆天之徒去攻打顺天之师必遭败亡。如今合纵诸侯的银库不充实,粮仓也空虚,却想兴师动众,逐鹿天下。这样即使前面有冲锋的刀剑,后面又有断后的斧钺,他们强征来的士兵仍然会败退逃窜,不敢和敌人决一死战。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人民不肯死战,而实在是上面的统治者无能。说奖赏却不给予,说处罚却不执行,所以人民才不肯为国死战。”
张仪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仔细观察秦惠王的神色:“现在秦国号令鲜明,赏罚分明,士兵几乎全都决心为国捐躯。而秦国人之所以愿意去战死,是因为重视奋勇的精神。这样,一人可以战胜十人,十人可以战胜百人,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万人可以战胜全天下。如今秦国地方数千里,带甲几百万。而秦国的号令和赏罚,加上险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诸侯都望尘莫及。以此与各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够秦国吞并的。由此可见,秦军作战是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所向无敌的,完全可以开拓土地几千里,成就万世之功业。如果军队疲顿,人民贫困,积蓄匮乏,田亩荒芜,粮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而没有成就霸业,这不会有其他原因,只能是因为谋臣不尽忠。”
听张仪说到这里,秦国朝臣开始窃窃私语。但张仪知道现在决定他命运的只有秦惠王,于是继续说道:“请允许我引用过去的事例:当年齐国在全盛时,南破楚国,东败宋国,西征秦国,北击燕国,在中原又控制了韩、魏两国,土地辽阔,兵强马壮。那时的齐国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号令天下诸侯。清清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都是它的天然屏障,巨大的长城足可以作它的关塞。可是这样曾经五战五胜的强大的齐国,只战败了一次,其霸业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用兵作战甚至可以决定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
秦惠王赞赏地点点头:“张先生言之有理。我秦国原本不是诸侯中的强者,唯一胜过列国之处,就是崤、崡之固,从未为外兵所破。”
张仪得到了肯定,更加振奋:“在下还听说:‘要做到斩草除根,不在身边留下祸端,才能远离灾祸。’秦国曾经大败楚国,占领了它的都城郢,还有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迫使楚王向东逃亡,藏匿在陈地。那时,秦国只要把握时机继续攻打楚国,就可以占领楚国的全部土地。而占领了楚国,那里的人民就足够秦国征用,物产就足够秦国使用。这样,秦国向东可以对抗齐国和燕国,在中原可以压制韩、赵、魏三晋,这样霸业一举而成,天下诸侯自然都不敢不来朝觐称臣。然而当时的谋臣不但不肯这样做,反而撤兵和楚国讲和。现在楚国已收复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庙和社稷,得以率领天下诸侯向西与秦国对抗。这是秦国第一次失去建立霸业的机会。
“后来其他诸侯国同心一致,兵临华阳城下。幸亏大王用计谋击溃了他们,一直进兵到魏都大梁城外。当时只要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以占领大梁,攻下魏国,拆散赵、楚联盟,使赵国处于危难,楚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秦国又可以东胁齐、燕,中驭三晋,一举建立霸业,使天下诸侯都来朝贺。可是谋臣们还是不这样干,领着秦军又退却了,与魏国讲了和,使魏国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是秦国第二次失去建立霸业的机会。
“前不久穰侯为相,治理秦国。他用一国的军队,却想建立两国才能完成的功业。结果即使军队在境外日晒雨淋,人民在国内劳苦疲惫,霸业也始终未能建立,这已经是秦国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业的机会了。”
秦惠王捂住额头,痛心疾首地说:“寡人只恨没有早日见到张先生,现在请张先生指点成就霸业之路。”
张仪已经完全发挥出了他的最佳状态:“赵国在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杂居,轻浮而不易治理,以致使国家号令无法贯彻,赏罚毫无信用。它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统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这已是亡国之势。再加上赵王不体恤民间疾苦,几乎把全国的百姓都征发到长平战场,去跟韩国争上党。若大王用计破赵,攻陷武安,此时赵国君臣上下不能同心同德,大夫和人民又互不信任,邯郸必无法固守。如果秦军攻陷邯郸后,在河间修整军队,再率兵西进,攻占修武,越过羊肠险塞,即可降服代和上党。代有三十六县,上党有十七县,这些土地不用一兵甲,不劳一百姓,便全归秦国所有了。
“代和上党不经过战争即为秦国所有,东阳和河外不经过战争重又成为齐地,中呼池以北不经过战争也属于燕国了。攻下赵国之后,韩国就必然灭亡,楚、魏就不能独自对抗秦国。这样秦国就一举做到了攻破韩国,压制魏国,挟持楚国。然后再往东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如此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势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投降,霸业即刻就可以建立。”
说到这里张仪又看了看下面的群臣:“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设,因为大王的谋臣不但不会这样做,反而要自动退兵跟赵国讲和了。”
下面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张仪,你到这里难道就是来离间我们秦国君臣的吗?”
张仪微微一笑:“凭大王的贤明和秦兵的强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业,却被既将灭亡的各路诸侯欺凌,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由于谋臣的愚昧笨拙所导致的吗?赵国当亡不亡,秦国该称霸又不能称霸,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谋臣的本领高低,此其一。秦国曾用全国之兵,去攻打赵国的邯郸,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将士们又气又怕地败下阵来,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将士的斗志,此其二。军队退下来以后,都聚集在李下这个地方,大王又重新编整努力督促将士们作战,可是并没有取得大胜,就纷纷罢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此其三。在内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在外看透了秦国的将士。由此观之,在下认为天下的合纵力量,只怕是愈发难以对付了。秦国的军队疲劳不堪,人民极端困顿,而又积蓄用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反观国外合纵诸侯,团结一致,甚为坚固。这个形势希望大王有所考虑才是。”
秦惠王激动地走下王座,紧紧握住张仪的双手:“请张先生赐教!”
张仪诚恳地对秦惠王说:“有这样一句话:‘战战兢兢,日慎一日。’假如谨慎得法,可以占有全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代殷纣王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边的军队还在淇谷饮马,右边军队已到洹水喝水了,竟把淇水和洹水都喝干了。殷纣王是用这么雄壮庞大的大军跟周武王作战,可是武王只率领了三千穿着简单盔甲的战士,仅仅经过一天战斗就打败了纣王之军,俘虏了殷的全部臣民,拥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
“再讲个近来的事例。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国大军,攻打赵襄子于晋阳,决开晋水灌注晋阳,连战三年,眼看将要攻下晋阳。赵襄子用龟甲进行占卜,预测自己国家命运的吉凶,考虑韩、魏两国是否可以争取为同盟。最后赵襄子使用反间计,派赵国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结果赵国争取到韩、魏两国的合作,然后合力来攻打智伯,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俘虏了智伯本人。完成了赵襄子的功业。如今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地形的优势,天下诸侯没有能比得上的。如果凭这种优势,而与天下诸侯争胜,整个天下就可以被秦征服。
“在下冒死罪,希望见到大王,谈论秦国的战略以及怎样能够破坏天下的合纵战略及其力量,灭赵亡韩,迫使楚魏称臣,联合齐、燕加盟,建立霸王之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攻不下赵,灭不了韩,魏、楚不称臣,齐、燕不加盟,霸王之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
命运终于被张仪扭转了。与张仪相见恨晚的秦惠王拜张仪为上卿,不久又拜其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