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6、056 人命轻 ...

  •   “新鲜好喝的茶叶,便宜卖了,三十文一包……”
      脸皮这事,唐诗从未觉得有什么放不开的,把该准备的准备好了,便亮着嗓子吆喝起来。
      吆喝了几遍,还真有人上前来看,先是进出医馆的人好奇过来看看,接着过路的行人也有上来凑热闹的。
      看着方凳上那碗泡好的差,有人端起来闻了闻,有人直接喝上两口,点点头,一股淡淡的茶香味在周边散开着。一般常喝茶的人都能看出来,品出来,虽然只是普通的绿茶,不过确实是茶没错。
      唐诗提前用宽竹叶包了几包茶叶,再用茅草绑上,大约一两一包,摆在方凳上,剩下背篓里的茶叶,就敞开在那里让人看,卖相不错,加上便宜的价格,倒是有几人当时就掏出银钱来。
      开张的好,一下子就卖出去几包,唐诗信心也倍增了,等这一拨人走开,又吆喝起来。
      “新鲜好喝的茶叶,便宜卖了,三十文一包……”
      中途闵大夫还出来看了看,看这热闹情况,点点头,又捋着他那把胡子回去了。
      唐诗忙着都没空抬头看一眼,也就没看到闵大夫出来过。
      先前包好的都卖完了,现在她是现卖现包,一两茶叶包成一包,称茶叶的秤还是跟石斛他们借的。
      这里出入经过的大多是普通百姓,看到这么便宜的茶叶,自然想买上一些,但也只是一包两包的买,多的也就三两包。唐诗这里虽然卖的比茶叶铺子里的便宜,但一包的价钱放平日里都能买上几斤稻米白面了,往往不会多买。
      虽是这样,唐诗这次带来的不到两斤的茶叶,没多久就卖完了,轻轻松松几百文就到手,让她觉得或许日子也没那么艰苦了,在宋词回来前,她自己一个人也能过的好好的,把自己照顾好。
      把借的东西都搬回后院还给了林婶,之前已经拜托过林婶,让她带着去采买要买的东西,林婶熟悉这里,又一直负责闵大夫这里厨房采买,让她陪着去,最适合不过了。
      可是这会儿也快到午时了,林婶还要准备医馆里几人的饭食,不用林婶开口,唐诗也没有矫情,主动帮着林婶准备饭食。
      早上带来的干货,也用热水泡开,不管是炖汤还是炒肉,都放上一些,一顿午饭大家吃的都很开心,唐诗做饭的手艺自然是得到众人推崇的。
      唐诗不会不好意思,开开心心的和闵大夫他们吃了午饭,反正他们欠闵大夫的不少了,不管是先前借钱起房子,还是她生病那一回,也不在乎这一顿饭了。
      吃过饭,还把林婶借去陪着溜达一圈,把要买的东西都买齐了,小铁锅,菜刀,油盐酱醋,等等,一下子就把今天刚赚来的钱花了个七七八八,可是还有不少想买的东西没买。
      身上就这两三套衣裳换洗,现在还可以将就着穿,再过些时日,天气再热起来,这几身衣裳也不合适穿了。但看着怀里还没捂热的银钱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只好等下次再卖了茶叶,再来买两身夏天的衣裳了。
      临回去前,闵大夫丢了几包药给唐诗,说是调理身子的。唐诗的身子,看似恢复了,但她自己知道,跟以前相比,确实虚弱了不少,特别是这些日子的忙碌,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一直都是靠咬牙坚持着。
      闵大夫的好意,唐诗没有拒绝,欣然接受了。
      谢过几人,唐诗背着满满的背篓,自己走去城门那里,搭顺路马车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唐诗慢慢的,把翻好的地里杂草都清理出来,一个一个挖坑,把棉花都种上。种着黄花菜和花椒树的地里,一天一点的,慢慢清理杂草。
      隔了七八天,又去采了一次茶叶,再次采摘的茶芽,比第一次更嫩了,拿去城里卖的时候,更受到欢迎。
      等到田里育的秧苗长到合适的高度,这个时候,村里还没开始插秧,唐诗需要回村里一趟,喊宋老二帮忙把水田再耙一遍,才能进行抛秧。
      时隔才一个多月,再次回到村子,刚进入村口,入目所见,让唐诗无法置信。
      村口的那颗大榕树,树下的石板上,以往都会坐着唠嗑的村民,特别是年长的村民,喜欢坐在树下唠嗑,或者小孩在树下玩耍。可现在,那里空无一人,村子显得有些安静。
      继续往村子里走去,入目的,是烧成灰炽的柴火堆,或者是烧了一半的柴垛,有些人家的厢房或者厨屋廊檐,用茅草做顶的,有着被火烧过的痕迹,墙体漆黑一片。
      有的屋子已经重新盖上了新的屋顶,可掩盖不住墙体被烧过的痕迹,有的人家还没有来得及处理,有几家,她走过去的时候,看见有人正在翻盖屋顶。
      唐诗没有去老屋那边,直接去的二房那里。一路走过去,村子比以前冷清了很多,一声狗吠声都听不到了,想必是村民离开的这个一个月里,村子里的狗不是成了他人的盘中餐,就是走掉了,就如他们家的小奶狗,就是她临走前亲自给送出去的,现在不知道是已经死了,还是已经在山林里找到了它的生存方式。
      宋老二人也没在家,去别人家帮忙翻盖屋顶去了,最后还是梁氏领着去找到了他,约好第二日一早去帮忙。
      也是这一趟回村之行,唐诗才知道,当初村民撤离村子后,后至的西凉兵,把村子里每一家留下来的粮食都掠夺一空,还随手点火焚烧,把柴火垛子和茅草顶的屋子都放了一把火。
      就算老宋家的老房子也不例外,唐诗他们原先住的屋子旁的柴火垛子,被烧成了灰炽,茅草做顶的茅房顶子也被烧没了。
      也就梁氏他们这些在村子最尾部的房子好些,许是在村子最边上,距离较远,那些西凉兵把粮食都搬完后,还没来得及点火,大雨就来临了,才能逃过一劫。
      他们村子还算是好的,遇上了当日那场大雨,烧到半道,大雨就把火给扑灭了。
      听说沿途有的村子,被烧的面目全非,都是断壁残垣。
      更让唐诗难以接受的是,当初村子里村民撤离时,有几家村民不愿意走,或许仍然抱着一丝期望,以为西凉兵不会打到这里来,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听说,等村里人从城里回来时,这几户没有离开的人家,有的发现陈尸在半道上,有的横尸家中,尸体早已发臭腐烂,还是村民回来后帮着收敛埋葬的,无一存活。
      人命如草芥,唐诗再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五个字,冷兵器时代,每一寸地盘,每一阶管理,都是用人命,用刀刃,堆砌起来的。在这里,人命是多么不值钱,特别是身处最底层的百姓,在那些权贵眼里,只是蝼蚁。更别说,作为侵略者的西凉军,他们一路打过来,轻装上阵,后续粮草的不足,使得他们一路烧抢掠夺,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粮食颗粒不存。
      郾城府那一层山林大火就是这么烧起来的,他们根本不会把大邑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
      这些都是可以想象到的,所以当初唐诗无法第一时间劝说老宋家的人离开,即便此举,往后说不定会被人拿出来说道,就算会被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也毅然孤身一个跑了出去。
      本就是因为饥饿驱使而起的一场侵略战争,那些西凉兵不会有任何仁慈之举,一旦碰上,必死无疑。
      后山的坟地里,多了不少新坟,没有时间悲伤。活着的人,日子还要继续。
      不多的粮食,要吃到夏收时粮食收上来,每一家都靠着野菜度日。
      宁静了上百年的村庄,即便大的干旱洪涝都已经十几年未光临过的村庄,几十户人家,虽然没有出过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及大富之人,但也曾经出过三个秀才。即便这三个秀才早就不在人世,可村子里的人家,只要日子不是真过不下去,不少人家都会从牙缝里省出来,把孩子送去镇上的私塾,上一两年私塾,不求考功名做大官,只求能认得几个字,以后外出谋生活也好,在镇上或者县城找活干也好,至少不会睁眼瞎,少些上当受骗。
      村子里男娃子起名字,都是按辈分起的,听说是祖上第一个秀才公在族谱里留存下来的。到了宋词他们这一辈,是明字辈,至于宋词为什么没有按辈分起名,唐诗就不得而知了。
      下一辈就是添字排辈了,就是说,唐诗他们的儿子,按族里排辈论的话,以后起名就叫宋添什么什么。
      女娃子的名字就起的随意多了,什么大丫二丫,大妞二妞,桃花梅花的,一些草和虫子鸟都能拿来起名字。
      仗打完还没多久,战争的伤痛还没有离去,镇上的私塾还没有回复授课,村子里平时上私塾的孩子,这个时候都在村子里,或者帮忙照看底下的弟弟妹妹,或者在地里帮着大人干活。
      大房的宋明开躲去了城里,先前陈氏又在唐诗他们那里躲懒,至于宋添福是继续如以往般窝在房里看书练字,还是下地帮忙干活了,不过小陈氏摊上了这几个人,不管她再能干,一个人想必也累得够呛。或许,宋老头能帮上些忙吧。
      老宋家这边怎么样,唐诗不想去关心,也顾不上。以前宋词在时,也是把这些推给他了,现在她一个人,自顾不暇,哪里还能分心去关心他们。
      不过,不知道何氏怎么样了,对于这个瘦弱话不多的妯娌,在唐诗生病时对她的照顾,唐诗是很感激的,希望陈氏他们看着何氏为宋家生下一个孙子的份上,还有还在战场上生死不知的宋老三,能够善待她。不要像对自己这般,随意糟践,把人命都不放在眼里,对于病重的她,能够放任不顾。
      恨意说不上,但不喜,是肯定的。
      对老宋家那几个人,唐诗真喜欢不起来,本就无血缘关系,他们能对她漠视,也在情理之中,她无从怨怼。可是,经过此次事情,即便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让她做不出什么过分的举措,可有些表面功夫,她也不屑去做了。
      所以,对于陈氏的擅作主张,要跟她一起住,明明家中有粮食,她也不愿意拿出来。用无言的抗拒,让陈氏知难而退。
      把稻秧插下去后,该种的地也都种完了,又有了茶叶固定的收入,唐诗是真正松了口气,
      剩下的日子,在想念宋词中,慢慢滑过去。
      看着地里越长越葱郁的庄稼,即将丰收的喜悦,使得村民脸上都是笑容,仿佛战争的阴影已经远去。
      镇上私塾也恢复授课,村子里上私塾的孩子又开始过上了早出晚归的日子,可脸上是喜悦的。
      进入五月,炎热的天气,也加速了庄稼的成长,唐诗的菜园里,菜蔬已经可以采摘。
      早把那几个陶罐淘洗干净,暴晒过。除了一罐酸笋,其他罐子里都是空荡荡的。菜蔬的成熟,让唐诗把这些陶罐都填得满满的。还有野山姜,也长出了嫩茎,腌制起来,更是脆爽可口。
      经过这些饥饿的日子,唐诗对积攒食物更热衷了,不管是林子里的干货,还是菜园子里的蔬菜,能被做成干菜或者泡菜的,唐诗都做出了更多的花样。
      主要是饥饿的感觉太深刻了,现在对食物的渴望就成了本能,已经深刻在脑子里了。
      此时,离宋词他们离开已经四个月,村民们从县城回来也已经两个多月,可被送上战场的儿郎们,仍然未返回家园。
      听说,有些村子里已经有人活着回来了,当然,也有人永远回不来了。
      这是继当初西凉兵入侵都宁府,人们再一次陷入了悲伤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