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055 想宋词 ...

  •   虽然陈氏已经走了,但唐诗还是担心她会杀个回马枪,小心些总是好。
      关起门来吃了顿好的,第二日起来把昨晚剩下的粥热了吃,不敢轻易把粮食往外搬,把大门一关,背着背篓,拿着短匕,继续沿着细流而上,她要尽快把茶叶摘回来,才能早日拿去换钱。
      虽然每棵叶子看起来都一样,唐诗还是小心为上,每一棵摘之前都先摘一片叶子再确认一遍,才放心采摘。这些茶树又从来没人采摘过,叶子长的残差不齐,有的叶尖鲜嫩,有的已经老的发柴。每一个叶端,不管老也好嫩也罢,唐诗都把他们摘了下来。这样,下一批的嫩芽,便会同一时间长出来,就辛苦这一会,但以后就方便多了。
      摘下来的树芽,太老的自然丢掉,嫩些的才会留下。
      毕竟没干过这些活,采摘的速度很慢,大大小小才几十棵,一个上午,才摘了大半。看着快到正空的太阳,还剩下十几棵没摘,背篓里也有了大半框嫩芽嫩叶,便先回去了。
      还是像昨晚一样,熬了一锅粥,现在没盐也没油,炒菜不方便,另一个,唐诗的身体也没恢复好,多喝些粥也是好的,好消化,好吸收,先养养身子。
      把灶里木材添好,让粥慢慢熬的浓稠些,唐诗把大锅火也点上,等到锅烧热,把背篓里小半茶叶倒进锅里。徒手翻炒她是做不到了,只能捡了两片小木板,不停的在锅里翻炒着。还得时时注意灶下火大小,小了不行,火候不够,炒出来的茶叶,泡出来的茶色显示不出茶本身的清香;要是火过猛,泡出来的茶就会带着焦糊味。
      唐诗也不知道炒到什么样为正好,只能隔一会拿片叶子出来,试试用手搓一搓,看能不能轻易卷成茶叶的样子。试了好几回,等到感觉差不多了,才把火息了,把锅里的茶叶往簸箕里转移。
      一边不停吸气,一边手里不停的揉搓茶叶,等到搓的差不多了,叶子都卷了起来,唐诗的双手也被烫的通红。
      看着簸箕里的第一次试验品,没有白白浪费掉,虽然还是有些叶子卷的不好,可能是在锅里翻炒的不均匀,但能有这个程度,她已经很满足了。
      有了第一锅练手,接下来的就有经验了,炒出来的茶叶明显就比第一锅好,每一张叶子都卷的恰到好处。看着簸箕里的茶叶,即便这段时日再苦,再累,仿佛此时此刻都被这股浓浓的茶香冲淡,不由自主的,嘴角露出了笑意。
      顾不得歇口气,把搓出来的茶叶都摊好在簸箕里,端到地坪外面晾晒。太阳这么好,晒上两日也就差不多了。
      陶罐里的腊肉菌子粥早就已经闷好,软烂可口,腊肉的咸香和菌子的清甜,把稻米淡淡的霉味遮掩了过去。
      吃过午饭,没有顾得上歇息,趁着太阳好,把昨天挖出来的粮食都搬到屋外地坪,地上铺两张草席,把粮食都摊晾开。
      午时饭后,最是人容易犯困的时候,唐诗也想好好躺床上睡个午觉,可又怕老宋家的人,特别是陈氏,抽风了又跑来,这点粮食都保不住。
      陈氏可是连点菌子泡菜都不放过的人,白白在这里吃了几天菜干,却空手而回,陈氏又怎么甘心。昨日临走前,把唐诗这几日捡回来的菌子和木耳拿走了一半,就连陶罐里所剩不多的腌菜也没放过,捞了大半走。
      午觉睡不成了,只好搬了张板凳,坐在屋檐下,背靠屋墙,仿佛又回到了往日时光,宋词在地里劳作,她坐在这里看他干活,看风景,或者什么都不看,只是静静的发呆。那般的日子,才过去几个月,却仿若已经很久远。
      不远处,田里,地里,零星有着农人劳作的身影,城里回来近半月,地里该种的都已经种的差不多,水田也翻了,就等着秧苗育好,插秧,眼前的苦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都宁府田地尚算肥沃,虽比不上南边,但十几年的太平,宋家屯村民日子虽说不上富裕,但家家户户多少都能有些积蓄。可这点积蓄,在这个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又能买到多少粮食?唯一的办法,只能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地里挖野菜充饥,等着地里的庄稼收上来。
      西边郾城府方向,昔日的浓烟早已熄灭,可烙印在百姓心上的创伤,还有曾踏上这片土地的西凉铁蹄,又要经过多少岁月的洗涤,才能忘却?
      她的宋词,现在是在郾城府还是西北?而是已经在回程的路上?
      她承认,不经意间,那个有些憨厚的少年,已经在心底划上了痕迹。
      每多过一日,她便多想他一些。
      她现在每日让自己忙的停不下来,身体多累一些,便会少想一些。
      他临走前留给她的短匕,每晚抓在手里入睡,是一个人独居的害怕,也是摸着短匕,就如他还在她身边般。
      唐诗知道这样要不得,她这是又一次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万劫不复,心如死灰,这种窒息的感觉早已尝过,可她还是不由自主的放任自己陷进去了。她告诉自己,一点点就好,只要只陷进去一点点,到时候便能少受些伤。
      在唐诗忍不住要合上眼睑的时候,再一次看向村子通向这里的路,没见到有往这里来的人,许是陈氏这会能多消停几日吧。
      起身,一阵眩晕,眼前有些发黑,眯上眼,原地站了一会,等眩晕过去,才慢慢睁开双眼。
      午后的太阳有些烈,戴上草帽,把晾晒的粮食和茶叶都翻了翻,让它们晒的更均匀。
      下边的地是翻好了,可草没捡多少,唐诗清出来约五六分地,起垅,把昨晚提前泡过的苞米粒种了两三分地,各种豆子也种了两三分地。这两样她并不打算多种,这些东西收起来麻烦,又卖不出多高价,所以只是种了些留着这样吃而已。
      种这两样,唐诗都薄施了一层肥,把种子先盖上一层薄土,再浇上沤好的粪肥,这样不止出芽出的快些,长出的芽还比后施肥的壮些。
      不过看看剩下的近两亩地,唐诗准备拿来种棉花的,有点为肥料头疼。粪池里去年宋词沤的粪,还是回老屋那边拉的牛粪和猪粪,本就不多,现在还剩一点底,是打算留着浇菜用的,棉花就只能先干种下去再说,往后再抽空去林子里背些沤烂的树叶回来,一点点背,总能都施上一遍肥就是。
      宋词不在,唐诗现在做什么都觉得有些无力,只能见一步走一步了。
      次日一早,再去把剩下的茶叶采了,这剩下的几棵,主要是树冠稍高的,甚至有的比她还高,显然是树龄多年,且无人采摘,肆意生长的结果。
      唐诗把砍刀都带来了,直接半腰砍断,把高的枝杈砍下来再慢慢摘,这样还算是剪枝了,往后长出来的枝芽既方便采摘,又更嫩。
      忙活了两三日,茶叶晒的差不多了,去县城前一日,跑了一趟村前河对面的竹林。摘了几把宽竹叶,还挖了些晚出来的竹笋,就地就剥了,这样没那么重,能多带些回去。
      本来还想掐些西洋菜和水芹菜的,可看着沼泽地边沿光溜溜的一片,早被村民摘光了,哪还有剩的。沼泽地往里去一点倒是有,村子里的人都不敢贸然冒险,唐诗更是不敢进去,为了两把菜把小命丢这,多不值得。
      仗打完了,通往县城的官道上来往车辆也多了起来,南来北往的马车,这些时日看来,比以往还多。
      唐诗背着背篓在官道上等了没多久,便搭上了镇上县城来回专门拉客的马车。
      拉车的是本地常见的矮种马,耕牛多金贵,要不是农家自家用,一般不会舍得用来做拉客的营生。别看矮种马比不上高大的战马,但其价钱也不比耕牛低,用来拉人拉货,脚程更是比牛快的多。
      唐诗上车的时候,马车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有些拥挤了,便把背篓摘了下来,放膝上抱在前面。车上的人大多是镇上或沿途几个村庄的百姓,有去县城买东西的,也有像唐诗这般,带着东西往县城卖的,大家脚跟前放着好几个箩筐背篓的,里面都是些农家出的物品。
      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坐车里也无事,不管相识不相识的,不一会便聊了起来。
      聊聊前段时间打仗那些事,聊聊家里公婆媳妇的,又聊聊庄稼,然后那几个带着东西去县城卖的,就聊到了那些小买卖。有人也顺嘴问了一句唐诗拿的什么去卖,唐诗还在兀自发愣呢,等到车里的人不见她回话,都往她看过来,整个人才回过神来了。
      唐诗看着这些眼神,还在莫名其妙呢,便有个自来熟的村妇,径自伸手过来,把她背篓最上面的稻草拨拉开,露出了里边菌子木耳等干货。那妇人手还在干货里划拉了几下,见只是些平常的干货,一众人便不感兴趣的把话题转开了。
      从头到尾,唐诗都没来得及说一个字,皱了皱眉,虽对那位大婶的行为有些不喜,但看这些人也没用恶意,便罢了。
      幸亏茶叶放最底下了,上面放了些干货,要是茶叶直接被她这么一扒拉,也不用拿去卖了。
      把干货拨平弄好,再把上边的稻草盖好,身子往边上缩了缩,不与那位大婶靠的过近。大婶身上有股奶味,不是甜甜的奶香味,而是,好像是有些变味的奶味,想必是她正在奶孩子,但衣裳上可能渗了奶水,却没有换洗,像是隔夜有些变馊的味道,不大好闻。
      大婶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这胎应该算是老来子,前边听他们聊天说到,她的孩子都两岁了,孩子吃奶,唐诗眉头又皱了皱眉。
      天气暖和,加上马车里狭窄,大婶身上的奶酸味越来越浓了,唐诗忍不住往边上一缩再缩,都快半个身子挂在马车外了。
      忍耐了一路,等到了城里,下马车的那一刻,唐诗才觉得活了过来。
      县城里唐诗根本不熟悉,算上这次,也就是第三次来,且这个时候的县城,不如往时的平静,她一个妇道人家,独身也不敢往那些人员混杂的地方去,集市在哪个方向她都不知道,便决定先去可来堂那边打听清楚再说。
      这个时候的可来堂,来看病和抓药的人,比去年第一次来时看到的要多些,还看到了闵大夫正在大堂里给人看诊。
      唐诗在对街站了会,没有直接上前,过了街,在拐角那里拐了个湾,往医馆后院去。
      后院林婶给开的门,闵大夫他们平日就住在后院,吃喝拉撒睡,都是林婶在管着,林婶除了出门买菜,基本都在后院待着。
      唐诗坐下一杯水都没喝完,闵大夫就来到了后院,唐诗也没想到林婶竟然把闵大夫给叫来了,本只是跟她打听点情况而已,问问现在城里哪里太平些,去哪里卖茶叶好,没想到,直接把闵大夫给叫来了。
      前堂还有不少人等着看诊,唐诗也不好耽搁,也没客气,直接把来意跟闵大夫说了。
      闵大夫听了她的话,从地上的背篓捏了些茶叶在手心,看看,闻闻,末了摸着他的长胡子,沉吟一会,让唐诗直接在医馆外卖即可,边匆匆回前堂去了。
      一开始唐诗也打过这个主意,先前她在对街时就注意到了,这里整条街过去都是临街店铺,街上人流量饿不少,而且对街斜对角就有一家茶馆,比去鱼龙混杂的集市好多了。只是,还没等她提出,闵大夫就提前给她做了决定。
      现在得到了闵大夫的同意,一切就好办多了。从后院出来,绕道医馆外,找了个显眼又不会影响到人员进出的地方,还特意跟林婶借了张方凳和一个碗,用她带来的茶叶现场泡了碗茶,放方凳上,用来招揽客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