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011 蒸排骨 ...

  •   挨近小水潭那一块地,唐诗早就看好了,划了五六分地用来做菜园子,把买来的菜种子一股脑都种了下去,还有堆在箩筐里的番薯,也挑了些长芽的出来育苗。
      其余的地,一半用来种棉花,另一半种苞米黄豆花生。苞米收上来了,既可以留自家吃的,多的也能拿去卖钱,黄豆也是,既能当饭也能当菜,还可以用来榨豆油,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两块地。反而是花生,因为难侍弄,产量又低,种的人反而不多。
      上次去镇上买菜种,最后唐诗还是少买了些花生回来,种上几垅,也不多种,到时候拿来当零嘴当菜吃都不错。
      等到把地都种上,两人这个春天都已经累得脱了层皮。
      晒黑了,也瘦了,宋词看着腰伤一直没好利索的媳妇,更是心疼内疚不已,媳妇跟着他吃苦了。
      虽然大部货都是宋词在干,唐诗充其量也就是个打下手的,也累得够呛。
      唐诗决定给自己好好放几天假,先歇几天再说,反正该下地的都已经种下地了,其他的,一切等她歇过来了再说。
      还犒劳了一下胃口,好好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村里就有一户人家做着杀猪的营生,人猪肉三,父子俩在镇上摆了个肉摊子。村子里虽然有几十户人家,村里每天买肉的人毕竟还是少,隔上十天半个月的能割斤解解馋就不错了。他们的猪肉主要还是卖到了镇上,平时村子里谁想买肉了,提前跟猪肉三打个招呼,就会给留出来。或者,有的不宽裕的人家想省点钱,就会专门下响去买猪肉三在镇子上卖不完剩下的肉,这个时候剩下的揉都是些不大好的,往往会便宜几文钱。
      唐诗这次想吃点不一样的,她馋排骨了。
      买肉的都是把骨头提前给剔出来,肉和骨头分开买,就让宋词前一天晚上去跟猪肉三说好,杀猪时给他们留出几根连肉带骨头的排骨来,第二天宋词从猪肉三家提溜回来了三根排骨。
      农户人家餐桌上少见荤腥,买肉多喜肥肉或者五花肉,所以肥肉要比瘦肉和要贵,这三根排骨因为带着骨头,上面带的肉又是瘦肉,价格才收了他们五花肉的一般,把她给喜的,命令宋词以后买肉就买排骨,不要再买肥肉。
      把排骨剁成段,用酱油高粱酒腌制上一天,晚上把泡发的干笋切片放碗底,加上野蒜野山姜,再来点黄豆酱,直接放铁锅里蒸,淡淡的豆香加笋的鲜香,多种香味汇融,还没有出锅,就勾的宋词脚都不舍得挪动了。
      因为蒸排骨太过耗费时间,而且铁锅太小,一次只能放一个陶碗进锅里,只能分两次蒸。第一碗出锅的时候,先让宋词送去了大房,大房饭已经吃到半道了。等属于他们自个的第二碗出锅时,其他三房早就已经吃饱了,洗刷的洗刷,玩闹的玩闹,一片祥和。
      他们端着饭菜回屋的时候,正面遇上了大房长孙宋添福,对于这个长孙,在这个家有点安静,每天一早就去了私塾,晚上回来也是躲在屋里温书,学堂休沐在家时也用不着他干活,还是躲在屋里温书习字。安安静静的一个小孩,在这个家地位蛮高,被全家人寄予了厚望,但又非常低调不张扬的一个人。
      “四叔四婶,谢谢今晚上的菜,很好吃。”
      几年学堂不是白上的,是个有礼貌的小萝卜,每次遇见比他辈分高的长辈,都会有礼貌的停下脚步一一打招呼,太乖巧了,乖巧的给有有点呆呆的感觉。
      嗯,是个吃了记恩的,不会吃了直接拉茅房去了。
      “小福吃饱了,要不要跟四叔四婶再吃点?”
      “不用了,谢谢四叔”
      晚饭自然吃了个淋漓尽致,啃着想念已久的排骨,唐诗越来越佩服自己的厨艺了,这么乱搭也能做出一道美味来,也是环境给逼的,逼着逼着,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她都能变成厨神或者种植小达人了。
      不错,有前途,能混个温饱也不错。
      两人战斗力升级,把菜盘都给扫光了,其实排骨看成段也没多少,每人分到了几块,主要是吃的舒心,是这段时间以来身心的一个放松。
      可在你最高兴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现在,就在院子外面。
      “吃不起就别吃,还学大户人家餐餐大鱼大肉,金山银山也不够吃的,牙口再好,也不够蹦你满嘴土,还吃,迟早把你们下油锅。”
      宋词和唐诗相视一眼,眼露无奈,知道是今晚那碗排骨惹出的事。
      排骨和肉不一样,肉可以切成薄薄的薄片,一块肉可以切成很多片肉,可排骨不行,只能看成一段段,一条排骨也就砍成有数的几段,一碗排骨底下是大半的笋干。
      偏偏就那么巧了,唐诗顺手一配,端去上房那碗里面就有八块排骨,大房三个大人四个孩子一共七人,每人夹一块,就去了七块,剩下的一块,默契的没人在动筷子,留给了陈氏。
      陈氏吃完两块了还意犹未尽,还想再吃一块的时候碗里却已经没有了,把碗底的笋干翻了个遍也没找出块肉来,当场脸就拉下来。回味着那肉的味道,都想把扔地下的骨头捡回来嚼巴两下,可才刚吃出点味来呢,就没有了,心里能不气?
      吃完搁下碗,坐堂屋里生了半天闷气,还把手指伸嘴里抠了半天,把塞牙缝的肉丝抠了出来。起身跑院子里,拿了根棍子赶母鸡回笼子,嘴里指桑骂槐乱骂了一通,骂完心里才舒坦些。
      把鸡关进了笼子,回过身,喊着小陈氏给她端洗脚水。之前显然是故意躲在房里的小陈氏,听声嘴里一边应着一边快步走了出来,进厨屋端水去。
      唐诗的小脾气又上来了,碗筷一搁,坐那不动弹了。
      宋词不敢说什么,感觉自个这会儿说什么都不对,默默的收了碗筷,出去刷碗去了。
      其实,一开始唐诗还挺喜欢陈氏这个老婆子的,觉得她明事理,聪明有远见,不是糊涂之人。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管理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一个锅里吃饭,时间长了,再好的感情,总会有磕磕碰碰出现,就会产生隔阂。陈氏早就表示,等他们四兄弟都成了家,就分家,分开过,各自管自己的小家,他们做爹娘的就不再管事了,好好享几年福。
      现在看来,她哪里是明事理有远见?其实就是个极度自私的人,这种人往往只考虑自己,做一切事情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而不考虑他人感受。
      这个唐诗能理解,因为她,也是一个自私之人。
      她从不崇尚自己的高尚,人都是自私的,懂得为自己谋划的人,会让自己过的比较幸福,而实际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陈氏的性格她能理解,可对她的做法,却喜欢不起来。
      当你的好意被别人曲解,随意拿来糟蹋践踏的时候,谁能高兴得起来?
      况且,这好意还不少她自愿的,还是被逼着拿出来的。
      不管陈氏如何,接下来的日子,唐诗是彻底把自己懒了下来,除了侍弄侍弄三餐,每日就是搬个小板凳,屋门前,廊檐下,院子里,把脑子放空,发呆。无聊了,就拿两个竹笋出来剥,可无聊的时候是在太多,不知不觉就把挖回来的两篓竹笋给处理完了,又晒了好些笋干。
      其实,这个时候的竹笋已经不是很鲜嫩了,有些老了,清明前后采摘的最为好,这个时候的竹笋,最是鲜嫩。他们挖时已经是挑着挖,专门找的出的晚的来挖。她那里懂这些,只懂得吃,只知道逮住机会就多备点吃的,要是过了季节,就只能到冬笋出来了。
      她能坐得住,宋词可是闲不住的,几乎天天都要去地里田里看一看,转一圈,看看种下去的庄稼长势怎么样,草长没长出来,特别是新开的坡地,眼看着草和种下去的种子一块长出来的,甚至有的草长得比庄稼还快,还要好。每天转一圈过去,清清草根,看着陆续长出来的嫩芽,对这块地有多了些希望。
      本来挨近小水潭那一片长着不少野蒜,唐诗特意交代不用翻动它,原样留着,她要把这一片野蒜保留下来,以后想吃了,直接来这里挖两棵就行。
      当初清理荒草直接用火烧的,这片野蒜虽然本来荒草就少些,火势蔓延的也不算重,但多数还是被火烤过了,有部分野蒜苗还是被烤焦了。后来被大雨一浇,又过了这么些日子,青苗又重新长了出来。宋词还把间杂其中的草清理了一遍,留下嫩绿的野蒜。
      其实真正想闲下来是不可能的,就看你眼里有没有活了。
      唐诗知道还有很多活要干,可她就是懒,提不起精神来,根本不想动弹,就差长板凳上了。她人是摊着,可脑子一直没停止转动,她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肥力这个问题。他们的田地收成低,除了开荒地本身就是瘦地,这是一个其一,还有就是地方离村子太远了,步行过去,将近需要两刻钟,即便挑着家里沤的肥过去也挑不了几担。而且,沤的肥有限,除了人拉粪坑里的,就是用牛粪和猪粪沤出来的,看着是多,可四家人都用,摊分下来就也没剩多少了。
      缺少肥力,收成能好才怪。
      况且四家已经分家了,春耕用的肥料都是去年沤好的,还能一起用,等到再种庄稼,就得自己沤肥了。
      唐诗现在就在头疼这个问题,东西不是种下去了就不用管的,多了几亩地,可至今未放一点肥料下去,再不想办法,到头来,他们就白忙活一场了。
      不等唐诗想出办法来,这边二房就要搬新家了。
      二房的新房子已经起好,收拾晾了些时日,看了个好日子就忙活着要搬家了。
      要搬新家,自然就会有人来给温锅,梁氏的娘家自然不必说,也可以说二房这个房子还是在梁氏娘家的帮衬下起起来的,娘家四个哥哥自然会来给梁氏撑面子。
      这边老宋家,虽然不可能请全村人过来,但宋老头这一脉的八兄弟是必须要请的,还有村长及族里一些辈分比较高的长辈,自然是要邀请坐上位的。
      老宋家,作为亲兄弟的其他三房,自然都会过去,唐诗跟着宋词,手里提了条肉,也过来了。
      二房的新房子起在村尾,村子的最东边,再过去就是一片荒地。
      随着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发壮大,而且这几年风调雨顺,又没有天灾人祸的,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存下了点银子,村子里多了好几间青砖瓦房。
      不管是青砖房还是泥坯房,村子中的地能拿来起房子的,基本已经划出去,再起房子,就只能往东扩,这边延伸出去,是一片荒地,因地里含有砂石,无法开荒成良地,就只能拿来起房子了。
      房子起了三间,目前是够住了,要是以后添了儿子,房子不够住,再往左右各加盖一间,手里银子够的话,外层包一圈青砖,就成了老宋家祖屋现在的样子,五间青砖大瓦房,也挺够气派的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