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肆.笔下之忆 ...
-
饶是S省的历史遗址向来是出了名的多,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也是在全国数一数二,但是这不代表文考院的各位会对其他遗址有丝毫怠慢。
尤其是江口沉银遗址,对于S省的历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一周下来,第一批的同志们对着摊了一地的金银已经不再大惊小怪,甚至是有些麻木,在这背后大概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感叹。
刘锦川作为随行的文物修复科成员,感叹道:“我觉得这次我离开眉山后,要是再看到网上那群炫富的我都会觉得——你们算什么,看看人家张献忠。”
“出息。”宋云松正在拍照,顺口回了一句,“又不是你的……”
“是国家的。”刘锦川打断他接下来的话,“知道了,党的好干部。”
晚上,文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条新的动态,再回想了一下说那句话时一脸正气凛然,大有“贫贱不能移”的气势的宋云松,开始思考发这条感慨身家的动态的是哪位盗了他号的考古队员发的。
考古队每隔一周轮换一次,之后他们有一周的时间休息——不是说不工作,只是不用干体力活。
易子弦没趁这一周回成都,反正他现在物资还够,方便面已经一周没动过了——文戊坚持每天帮他带饭——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于是他就借着“监督”的名义留在眉山,顺带开始和萧梓杨交换情报。
“大哥,上次你那条范围太广了——给点现实的。”
眉山市就在成都旁边,确实是范围太大了点。
易子弦皱了皱眉,“成都的古董店调查过了吗?”
“没有,要调查那边我只能申请成都市局援助。”
“领导对江口沉银的重视肯定大于对警力的重视。”
“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好得也是为你们做牛做马嘛。”对方习惯了他这种说话绕弯的性格,“行,回头有消息了再通知你——这次再把我拉黑我查你户口上门找你算账。”
易子弦无奈地揉揉眉心,将电脑盖上。
第二批接手的同志由于有第一批的经验上手很快,一个个兴致高涨——这种挖到宝的感觉还是很讨人喜欢的,即使不是自己的。
而且正如他当时和文戊说的那样,如果你真的只是把这些当成是珍贵的“东西”——而不是无言的历史,是永远找不到考古的乐趣的。
对了,文戊去哪了来着?跟锦川他们回成都了吗?
易子弦突然意识到自己今天上午好像没看到自己那个学弟,按照他的时间表这时他应该从工地那边回来了。
事实上文戊的时间表今天确实出了点岔子,易子弦出门时文戊正好站在他自己的房门口,背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看上去是要出去。
“嗯?学长中午好。”文戊今天也依然保持了基本的礼貌,下意识地挺直了背,活像是向上级报告的士兵。
“你要出去?”易子弦瞥了他一眼,轮休的这七天他管不着文戊去哪,只是顺口问一下。
“是。”文戊挠挠头,似乎是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学长知道怎么去三苏祠吗?”
“三苏祠?”易子弦脚步一顿,“我不是很清楚。”
“这样吗,谢谢学长。”文戊抿了抿嘴,有些失望。
“不过你要去的话,我倒是可以搭你一程。”
“啊?”这下他可着实地吓了一跳,“不会太麻烦你吗?”
“反正都是轮休期,我要去哪他们也管不着我。”易子弦语气瞬间带上了点不耐烦,“不去我就走了。”
“谢谢学长。”文戊在他失去耐心前赶紧抓紧机会表了个态。
.
闻名遐迩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大家是S省眉山人,后世为了纪念他们的卓越才能,将其在眉山的故居改为祠,即为“三苏祠”。
易子弦知道这个著名的景点,但是他没去参观过。三苏祠原本真正的建筑在明代曾毁于兵乱,现在的建筑形式只是清代后来修缮的。
文戊下车的时候易子弦才注意到他还抱着一本大素描本。
“谢谢学长。”他一溜烟下了车,“要不你先走吧?我可能花的时间有点长。”
易子弦食指敲了敲方向盘,一言不发地下了车。
文戊:???
“到时候你怎么回来?打电话让我接你?你算过来回的油费吗?”易子弦没好气地抬手拍了一下他的背,“赶紧的,别磨叽。”
“哦,好的。”
文戊来三苏祠似乎不是来看文物的,甚至有些建筑他进都没进去。易子弦只看了一下那些石碑,毕竟对于考古队员,他们见过更有价值的文物比这多了去了。
终于文戊在一个建筑的面前停了下来,抬头仔细端详了一下建筑的窗棂,翻开了他的素描本。
易子弦眼尖,瞧见那本子上前面好几张画的建筑样式,似乎是……岭南的祠堂?那个标志性的耳檐和砖雕,只有岭南地区才有。
再往后,就都是些风景素描了,他好像看到了S大研究生院的教学楼,以及很眼熟的,府南河上的九衍桥和望江亭。
文戊写生的速度很快,站在那儿将窗棂的图案摹了下来。
“你的素描技术不错啊。”易子弦很少见地夸了一下,“如果你能入省队,我们这的三维空间位置绘图就不缺人了——前辈天天感慨我们这怎么没会画图的。”
“只是当爱好而已,专业绘图我不是很熟悉。”
“三苏祠现在没什么好看的了。”易子弦遗憾地扫了一眼周围的建筑,“很多都是后期仿清样式修的,不知道距离当年宋朝的建筑差了多少。”
文戊收了他的素描本,既没赞成也没否认,只是问:“学长是‘存遗’派的?”
“不是。”他淡淡地回答,挨在一根木头——没准是水泥上了木纹漆的立柱上,“我两边都算不上,我支持‘修古如古’。”
古建筑修复问题至今是个争议点,一部分专家认为应该翻新古建筑,以保存其历史纪念价值,即“翻新”派;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尽力保持其原样,除了必要维护,不去人工影响其面貌,这是“存遗”派。剩下还有一些人折中,选择用原材料、按原物修复。
他和文戊并肩走出景区门口,外面天色已经稍微暗了——冬天天黑得早。
“如果你要看古建筑,我建议你去报恩寺。报恩寺原来是用纯楠木构建,后来修复时不惜成本也用了楠木,是原貌保存得较完好的寺院之一。而且,那里的斗拱种类也是数一数二的。”他拉开车门,让文戊先上去。
“谢谢学长。”文戊礼貌地一笑,又瞬间收敛,“不过我只是习惯性地到了一个地方,去逛标志性建筑然后留副画——至少以后我还知道我来过这个地方。”
他想起自己素描本前几张的岭南祠堂与易子弦没认出的七十二烈士陵,不自觉地咬紧了下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