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

  •   暮色四合,空气潮冷,山洞内的血腥气挥之不去。
      洞的深处是一团簇拥着的火焰,灼灼燃烧,不时在木柴上妖异跳动。唐御书就曲着腿坐在火堆旁,靠着石壁,背脊僵硬,仰着头不知道在看向幽幽洞中的哪一处。在火焰的映衬下,他的面色晦暗不明。
      许是烧得久了,那火焰蓦地向下一矮,洞内的光骤然一暗,唐御书的神思这才飘了回来。他倾身准备再添几根枝条,一路摸索过去,手却不小心碰到一块冰冷的金属。他像是被刺痛了一般,小臂反射性的向上一跳,收了回来。
      顺着看去,只见那金属是块铜质腰牌,方方正正。一颗栩栩如生的虎头雕刻其上,而在令牌腰身处,镌了个楷体的“安”字——竟是安家的虎威符。

      他不由又回想起了今日下午经历的种种。
      尸骸遍地,血迹斑驳,千秋剑无主可寻,穆九渊离奇失踪。
      对了,还有宋梓杉,竟然会是宋泽宁的儿子。
      他初出柳州,踏上祁川,结识的第一个朋友,竟然就是弑母仇人的儿子。
      真是可笑。
      而就在唐御书觉得一切不能更糟糕的时候,他又从黑衣人的尸身中找到了安家的虎威符。
      安逸之的父亲,安秋实,当朝西北大将军,因安家图腾为一猛虎,又被称为虎威将军。而这虎威符,便是安家手持的信物。

      若说安逸之有害穆九渊之心,唐御书是不信的。别说穆九渊与安逸之无冤无仇,就是有,看在他的面子上,也会放穆九渊一条生路。
      但此时却不同于以往。穆九渊的命已经不单单是他一人的命,他背后还有身中奇毒的宋启明。寒凛之毒唯穆九渊能解,安逸之杀他师父,便等于是要了宋启明的命。

      宋梓杉的祖父宋启明,年轻时被誉为“江湖第一刀”,因其乐善好施,胸怀大义,在江湖中隐隐有“振臂一呼而天下应”的势头。二十一年前,沈家谋取天下,江湖震荡,很大程度是靠宋启明的一己之力才安抚下来。也源于此,当今圣上一登基便开始有意无意的拔擢宋家,而宋氏一族的辉荣从此延续了二十一年。
      宋启明就如同是宋家的主心骨,他若是死了,宋家的根基便没那么稳固了。这样说来,安逸之倒是有杀他师父的动机。甚至于,宋启明身中的寒凛之毒,都有可能是安逸之暗中下的。

      唐御书细细分析下来,思路便愈是清晰。
      他回忆起今日在洞口处见到的画面,两具黑衣人的尸体陈列在外,俱是一剑毙命,而他师父的佩剑千秋却被孤零零的弃在了洞内。洞中深处还有欲点燃的木枝和尚未食用的干粮,可见他师父是在洞中遇袭的。依他师父的习惯和当时的情形,穆九渊此时定会先撒出一片迷药,再乘乱突围。
      但是他失败了,没能冲出去,千秋被遗弃在洞内便是最好的证明。
      可是这样一来,洞外的两具尸体又是谁干的?为何他清理洞内尸骸时,未见到他师父的尸体?
      只有一种可能。
      跟踪穆九渊的有两拨人,而后一拨人做了背后黄雀,不仅灭了前来偷袭的黑衣人,还带走了穆九渊。
      幸运的是,后来者应该不会直接取了穆九渊的性命,不然也不会多此一举。而不幸的是,唐御书看着眼前寒光依然凌厉的剑身,心道,这黄雀怕也是朝堂上饲养着的黄雀。

      “见千秋如见千慈谷谷主”,名剑千秋都被弃置一旁,这后来者想要的不是名剑,不是灵丹妙药,甚至不是千慈谷。他想要的一定更多,身份一定更高,权力也一定更重,或许还与安家有仇,故意放了块虎威符在黑衣人的尸体上。
      唐御书眉头蹙起,神色凝重,脑海中瞬间闪过几个人名,却是难以定夺。

      恍惚间,天色居然已经渐亮了。唐御书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在山洞内坐了一宿。他缓缓站起身来,伸展了下四肢,僵硬的关节纷纷用声音向他表示抗议。自从推断出他师父应该尚存于世,唐御书的心便安定了下来,至于权谋、形势、明争、暗斗,都等他从巫山回去再说吧。
      他这样想着,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返程。却没想到,在他俯身之际,一个不经意间的回头,却撞破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这山洞尽头处本该是实心的岩壁,俯身看过去却有几个小孔,唐御书本以为那只是因为洞内潮湿,岩石自身形成的空隙。没想到此时天色渐亮,透过空隙向里看去,竟能隐隐看出这岩壁里头藏匿着一处很大的空间。

      这洞内深处,居然还别有洞天,唐御书大惊,便欲将石壁推开看个究竟。他将手指探入岩壁上的小孔中,竟发现十分的合契。原来这石壁上凿出的小孔,一来是为了使石室通风,二来是为了探清石室外的情形,三来则是为了方便挪开石壁。
      唐御书深吸一口气,先是将石壁往里一推,让其与石室内的壁面错开,接着便借着几处小孔施力,向右挪去。这硕大一面的岩壁,虽是高大,却被研磨的极薄,故而即使是唐御书这三脚猫的功夫,也能生生将它从原处移开。

      待唐御书将岩壁移开了一人宽,石室内的情形便已显露无疑。只见石室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丹炉,上面刻着繁复的花纹,丹炉旁边有着各式的药材,成捆的木柴,半尺高的书籍,还有些辨不清是什么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兴许是炼制丹药时所需的物品。
      但是这些都没有丹炉旁的物什让人心惊,唐御书定定看去,那是一具被尘封多年、□□早已被腐化散尽的枯骨。
      一阵风吹过,唐御书不由打了个寒颤,只觉头皮发麻,后背出了身冷汗,自己昨天竟然和一具枯骨隔着层岩壁睡了一夜?四舍五入就是同榻而卧了啊!怪不得昨天即使是将所有的尸体都清理出去,这洞中还是有股挥之不去的腐烂气息,这源头竟然是在这。

      唐御书愣了半天,才走进去冲枯骨拜了拜,毕竟死者为大,况且这枯骨的骨龄加上它腐化的岁月,也足以做他祖父辈的人了。看那丹炉上雕刻的纹路,甚至还是前朝流行一时的锦云图。
      不过这枯骨倒是与常人有些不同,唐御书走近了些才发现,那骨头内里竟透着青黑色,是中毒之征。毒入肺腑,尚且药石罔效,毒之入骨,更是回天无力。
      唐御书略微思量,走到石室中间处的丹炉中取了些药渣,在手中捻了捻,又放在鼻下闻了片刻,果不其然,这位仙家是被自己给炼死的。
      唐御书摇摇头,在心中叹了口气,这炼丹之术本就是无稽之谈,“仙家们”却总爱将一些珍奇药材混着奇奇怪怪的物事放在一处炼制。姑且不论有何逆天改命之效,单是药材间的相生相克就够他们死好几回的了。民间对此津津乐道也就罢了,那高官显贵、朝中名士都能将其奉为神话,实是可悲可悯,可气可惜。

      唐御书觉得是自己扰了“仙家”清净在先,于是便帮着收敛尸骨借以偿还。而他刚将枯骨从地上轻轻拖起,就听“啪嗒”一声落在了脚边,唐御书吓了一跳,难道是自己不慎将仙家的骨头挪了次序?他忙低头一看,只见脚边有一本蓝色的册子,装订考究,依着仙家的性子,定是一本炼丹的典籍。而仙家至死都要将这本典籍藏在身体之下,唯恐被旁人盗了去,可见是对此书是爱之重之。
      唐御书又好气又好笑,这仙家炼丹炼得已经魔性,有这份执着,做什么不好?

      他将仙家的尸骨埋在了洞口外的一棵树下,又回到山洞中准备将那炼丹的宝贝册子取了,烧予仙家。
      他捡拾起那本册子,却莫名觉得有点眼熟,心中疑惑,又打开翻了两页。这册子的封面上挥写着五个大字——《太乙金华志》,记录的确实是炼丹之术,可这书装订的风格,和对药材使用的记叙手法,倒与千慈谷的医学典籍像了个七八成。
      他突然觉得有哪里不对,却又一时半会儿摸不清是何处不对。只得辜负了仙家,取走典籍,想带回千慈谷与众师叔细细考究。

      想到这,他心中又是一阵酸楚。此番回去,却是再没有人追着他,骂骂咧咧的喊他“孽徒”,“兔崽子”了,一阵寂寥之意悄然漫入心头。
      师父下落不明,许是挚交暗中谋划,而在祁川识得的友人之父,竟与自己有弑母之仇。
      这祁川天下人都说好,唯独自己,只觉孤伶。无可去之处,无可信之人。

      如此一来,倒不如打点完在祁川的一切事宜,回柳州呆几天,告诉师叔们师父遭遇不测,研究下石室内的《太乙金华志》,和穆七喝喝小酒,喂丹丹吃几块芥末味的骨头,正好赶上清明,还能给母亲扫个墓。
      唐御书心里这样想着,也就这样做了,匆匆收拾行囊,背着千秋,便下了巫山。
      可叹来时是三个人,去时只剩下他一个。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第七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