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二章 ...

  •   时近盛夏,天气便愈是炎热。太阳不知疲倦的在天上转着,云彩无精打采的飘零在空中一角,竟半点没有下雨的征兆。
      今年的雨水少得可怜,确如户部侍郎宋问所言,是个旱年,别说牲畜们的饮水问题,就是地里的谷物都难得灌溉。上了年纪、有些经验的庄稼人都知道,今年的粮食产量保守估计都要下降四成。
      还好朝廷有先见之明,月前便令户部筹备了钱粮,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之后展开的赈灾工作也是井井有条。

      然而不知怎的,拨下去的钱粮到位后,民间却隐隐有了灾款分配不均、官员中饱私囊的传言。开始只是星星之火,声势不足畏惧,但几日后,那点流言火焰却成燎原之势。尤其是祁川周边的几个乡镇,闹得尤为厉害,几处的怨民相互集结往祁川汇聚,妄图进城报官。
      此事颇为蹊跷,且不说下层官员私吞赈灾款的事常年有之,就是真的发生了,官员们谁不是藏着掖着,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还等着一伙儿的灾民进入祁川城,引火上身吗?
      背后肯定有人。
      但现在最重要的却不是要查出这人是谁,而是合理的将灾民们安抚下去。
      这事儿说来并不难,随便派个官员带些钱粮分配下去,平了民怨,也就解决了。但错就错在祁川的护卫见到上百的灾民同时进城,把平民当成了反民;灾民们遇到官兵们的恶意拦截,将他们看成是鱼肉百姓者的同类。一时激愤,便起了冲突,最后造成了灾民十死八伤的惨剧。

      现在事情已经不是下放钱粮便能解决的了,灾民们纷纷表示要讨个说法,揪出幕后的贪官污吏。朝廷倒也想找出背后的黑手,但民愤当前,总不能因此而失了民心,只能以安抚为主。
      所以眼前的局面就是,灾民们驻扎在祁川城外,等朝廷给说法;朝廷则在讨论这件事,怎么给解决措施。

      金銮殿内的龙椅上坐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许是操劳过度,两鬓已露斑白,但五官却是极为周正,想必年轻时也是个不遑多让的美男子。这人还未开口,便先轻咳了几声,一旁的吴公公忙上前给他顺背。那人摆摆手,示意自己并无大碍,缓了片刻后才道:“诸位爱卿,就祁川城外灾民暴动一事,可有什么看法?”
      “臣以为,”左手边一个面容刻板的老人站了出来,“此事不足为虑,城外难民人数不足两百,就算他们铤而走险,与朝廷抗衡,也不过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吏部尚书此言差矣,”旁边的一人摇了摇头,“两百人是不足为虑,但两百人背后的民心却是不可小觑的。晋国开国至今不过二十一年,臣以为,现下最为重要的便是民心了。”
      “呵,大理寺卿这话说的,难道是在暗讽我晋国朝政不稳,风雨飘零,仅靠两百只蝼蚁便可随意摧垮的吗?”
      “你——”
      “住口!”大理寺卿刚准备反驳,却听龙椅上的那位一声呵斥,顿时住了声。
      “吏部尚书也是老糊涂了,”皇上见底下的臣子都噤若寒蝉了,这才悠悠开口,“当年朕能取周天子而代之,靠的就是这民心。朕这一个月来身体抱恙,由太子监国,今日来这里也不是想听你们说这事重不重要的,不重要朕也不会坐在这里。眼前要讨论的是怎么安抚祁川城外的百姓,而不将事态扩大。”
      “皇上圣明!”

      户部侍郎宋问站出来道:“臣以为,安抚分为三步,其一安顿百姓,其二抚恤伤亡人员,其三追查贪腐粮款的真相,给灾民一个解释。而安抚百姓最重要的就是选派一个合适的人,官职不能太低,在民间要有一定声望,能体现朝廷对此事的重视,并代表官方的风向。”
      “臣附议,”大理寺卿道,“不过臣不建议将难民引入祁川城内。”
      “哦?爱卿为何这么说?”
      “皇上,此事走势颇为蹊跷。今年虽是旱年,但前有户部的先见之明,后有朝廷的积极救助,灾情发展本不至此,但现下事态却愈发严峻。从朝廷拨款至今不过十余天,灾民就能从近百里外的乡镇赶到祁川城外。臣斗胆揣测,这不仅仅是天灾而已。”

      龙椅上的那人面色不露,视线在朝堂上的臣子们中逡巡了一圈,有意无意在安逸之身上多停留了一些,随后道:“孙尚书怎么看?”
      孙毅从行列中走出来,俯身道:“臣愚钝,只知此事需从长计议。为了城内的安全,可以暂不将灾民引入祁川城,但从长远来看,祁川城墙能防得住一时,却防不住一世。”
      “那你以为当如何?”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劝说灾民尽快离开,以免被人利用。而长远之计是变更新政,取缔青苗法。”朝堂上一时议论纷纷,新旧两派再次相互攻讦起来,孙尚书前方站着的宋右丞回头瞥了他一眼。
      “爱卿啊,朕没看出你的愚钝,倒是看出你对这青苗法的芥蒂不浅啊。”
      “皇上明鉴,青苗法的出发点是好,但是过于理想化。官府每年正月将钱粮借贷给民户,补助耕作,秋收再随税偿还,听上去是好,然而实施起来,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员多少层,落实到最后税收又是几分?这次随随便便一个旱灾荒年便能让百姓远走他乡,可见——”
      “爱卿,事分轻重缓急,先着眼于祁川城外的灾民。”
      “是。”孙尚书退了回去。

      皇上点了点头:“那就依宋侍郎的。诸位以为,这个安抚灾民的任务,该由谁去?”
      “父皇,儿臣愿意前去。”这人话音刚落,便引起百官纷纷侧目。
      抬眼望去,原来是个五官俊美,气质出尘的年轻人,若是穆七在此定会惊诧万分,那出入潇湘馆的谪仙公子竟是当朝的太子殿下。
      宋右丞当即道:“太子殿下切勿冲动,殿下万金之躯,怎能随随便便到灾民中去。”
      沈煦目光流转,无限风华,不解道:“宋侍郎刚才所说的人选要求,可没有这条啊。”
      “这……”
      孙尚书耿直:“殿下,皇上子嗣单薄,皇子只有您一人,可出不得闪失啊!”
      沈煦:“……”
      “孙尚书。”旁边的同僚扯扯他的衣袖,只见皇上面色黑了三分,莫名有种难言的尴尬。
      “咳,”宋问清了清喉咙道,“皇上,臣不才,愿意前往祁川城外。”
      皇上如释重负:“爱卿为国为民,颇有乃父之风。先前筹备粮款一事也是你提出的,户部人员前往也算是例行公事,朕准了。此去或遇突发情况,可便宜行事。”
      宋问:“臣遵命。”
      金銮殿内众臣云集,安逸之隐没其中,依旧是恭谨顺从的模样。

      当晚,唐御书从黎叔那里收到安逸之传来的口信,只有八个字:祁川城外,医者仁心。
      嗯……
      他一时猜不出安逸之想做什么。
      不过“祁川城外”也就是灾民一事,“医者仁心”总不会让自己做坏事。
      唐御书打定主意后便让黎叔以唐家商行的名义,带着药材、钱粮去赈济灾民。官府办事总要经历多道程序,而唐御书这边则是一声令下,便能出动商行里的所有物资。两相对比,次日清晨,祁川城外,竟是唐家的人先行到达。
      锦上添花是好,雪中送炭更为不易。
      在灾民心里自己已经是游走于反民的边缘状态,这时候唐家还愿意出手相救,那是要冒着得罪祁川守卫、上层官员的风险。谁不知道官官相护?但唐家却愿意为了百姓和官府抗衡,多么难能可贵!
      一时间,祁川上下最得民心的不是沈家,倒成了唐家。

      而另一边,瞬间被追捧到了天上的唐家公子唐御书,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这就是安逸之想要的结果?得民心者……好造反?
      唐御书这边疑虑重重,黎叔那边也愁眉苦脸。官府这边送来金灿灿的牌匾都好几回了,他家少爷却总不愿出面,他虽长袖善舞,但应对的多是市井之人。官场上的弯弯道道,他就算长了八百根花花肠子,一夜之间也学不会送往迎来。

      还好,两天后城外传来的消息让唐御书顿悟了。

      祁川周边突然爆发了瘟疫,来势汹汹,最先感染的便是那群灾民。
      城内非富即贵,即使有医馆药材,却无人愿意去救助灾民。护卫们再次拒绝灾民入内,严格把控出行状况,禁止通行名单中包括户部侍郎一行人。
      与此同时,朝堂上再起波澜,关于瘟疫之事议论纷纷,“民心”二字无人敢提,宋右丞变了脸色,不知是为灾民,还是为大儿子宋问。太医院三缄其口,唯恐被派遣的人中有了自己,他们养尊处优惯了,多是给权贵们治疗些疼痛隐疾,也头一次遇到距祁川这么近的瘟疫。

      唐御书叹了口气,在心中默念了遍那八个字——
      祁川城外,医者仁心。
      好嘛,安逸之这小子,变着花样让他当这只出头鸟。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第十二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