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叛乱终定,皇帝无子 ...

  •   天数已分事无常,命盘东西自有章
      杳杳迷兮不可说,奈若何兮定阴阳

      永宁四年年底,伪帝棣实力大增,登山封禅,大封百官。
      肃王杞为棣之胞弟,除征北大元帅,挥师荆州,占衢县、沧州、长德,饮马汉江,屯兵荆州,朝廷不敢撄其锋。
      徐王枢、祁王桁自立于青州,杀刺史耿彦霖,拥棣。
      镇州府将军包玉渊与南齐暗通曲款,拥兵反叛,诸太守附之。
      于此,桂、福、建、荆、青、镇陷入敌营,四方震骇,人心动摇。
      朝廷东征西讨,顾此失彼。
      永宁五年元月三日,兵部左侍郎郑经提议萧椿御驾亲征,振军心,安民意。然左、右丞相皆极力劝阻,亦有颇多重臣反对。
      众人唇枪舌战,争论不休,久议不绝。
      永宁五年元月七日,皇太后向氏临朝,掌政事,控朝局。
      与皇帝的犹疑,大臣的庸碌不同,向太后眼光长远,杀伐果决,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雄才大略。
      她早已看出主要的叛乱者是萧棣、萧杞两兄弟,且叛军扩张太快,内部松散,所以当即决定:军事方面,集中朝廷大半精锐于荆州,大胆提拔青年将领,与肃王正面相抗,坚决抵制,绝不妥协。并下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全军战死,也要将叛军挡在荆州,使其难以寸进。又命福尔锦(字玉程)统帅雍州之兵赴汉杨,王大忠(字承恩)领兵由晋州南下,共同夹攻肃王,并授予他们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之权。而后又指派心腹,出任督军,传旨全军,若有临阵脱逃者,遑论将军士兵,一律斩杀阵前。若是有士兵杀敌五十,赏银百两,若杀敌一百,授八品武官衔,赏金百两。
      其次,向后对其余叛变者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自身肯降,既往不咎,若能鼓动他人归降,或反戈一击,皆有赏赐,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萧棣羽翼,弱化诸王联盟,孤立叛贼。
      政治方面,向后大肆赏赐士大夫,赐爵位,开恩科,稳文人之心。又谨记古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向全国下诏书,洋洋八百字,严申萧椿得位之正,乃是应大齐法度,天必护佑,萧棣狼子野心,阴谋篡位,背弃祖宗,神鬼皆弃,让伪帝失天下民心。
      阵营方面,向后预估形势,摒弃保守,利用多地叛军的各自为战,又抓住靖王、景王、肃王的派系矛盾,又拉又打,大胆斡旋,威逼利诱,使得叛营君臣渐离,同室操戈。
      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南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永宁五年三月二十二,伪齐荆州驻军监军,原朝廷敕封的建州刺史吴之信上表,归降朝廷,拥护太后。同日,肃王手下大将闫骁大败,出城投降,朝廷兵马士气大振。
      随后局势向着有利于朝廷的一方发展。
      四月八日,肃王于沧州大败,所部丢盔弃甲,遗尸上千。
      十九日,朝廷大肆进攻荆州南部,肃王聚众固守,两军反复争夺要地,战况胶着,相持不下。孰料,五日后,肃王副将潭虎深夜谋反,刺杀肃王,割其头颅,献于皇上,受封子爵,赏金千两。
      如此,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齐军趁机猛攻,一举拿下四郡十四县,荆州几近光复,不复威胁。
      五月初,向后懿旨,调兖州、豫州之兵进逼青州,徐王不战而降,祁王拼死反抗,被诛杀于琅琊,其独子萧玌一同被杀。而后,大军继续南下,镇州被围,孤立无援。
      五月初,包玉渊降,镇州动乱平息。
      到了中旬,伪齐建州统帅、定北将军刘琛降,叛军残部逃往福州。
      一时之间,叛军望风而降,伪帝棣众叛亲离。
      同年夏,伪帝棣穷蹙绝望,忧愤成疾,病逝于桂州。
      与靖王比肩的一代枭雄,终是输了,输的彻底。
      后世《齐史》在记载“七王之乱”时,曾叙述过景王的生平,曰:“南齐伪帝棣,原神宗三子也,黎皇贵妃所出,丰神俊朗,仪表堂堂...初为荣威郡王,有谋略,工心计,政务熟稔,颇有建树,甚得帝意。建安十九年,晋景王,授礼部左侍郎,任建州刺史,兼领建州府兵马,时媒孽东宫事,谮向预至死,黄诚等皆系狱...永宁元年起兵,附会靖王,暗中蓄势,割据南方,实万死之罪...后废杀靖王子,掌权柄,私欲急涨,野心不泯,自立伪朝,妄号天授,分裂国土,遗弃万民...永宁五年七月三日,闻兵败,朝廷军至,忧愤成疾,猝死于桂州长宁城,年二十七,余六子,三女,皆处死...”
      伪帝一死,叛军土崩瓦解,只得一月,朝廷便收复桂、福二州。
      永宁五年八月十八,藩王之乱终平。
      消息传到永京,萧椿心颤,失手打翻了御桌上的玉杯,久久不能平静。半个时辰后,瘫倒在龙椅上,长舒一口气。
      江山没有易主,朝廷没有倾覆,最后,还是他赢了。
      不,应该说是母后赢了...
      永宁五年九月,经六部合议,奏请太后,萧椿下旨,处置叛贼。
      靖王俣、景王棣、肃王杞、祁王桁,皆废皇族之姓,从宗谱除名,削去爵位,家产抄没,并赐恶名,立书鞭之,遗臭万年,其妻儿、亲信、随从一律斩首;逸王偐、康王植、徐王枢亦削爵除名,但仍留萧姓,诸子赐死,女眷为奴,亲信、随从流放,永不赦免。
      追随诸王的叛将逆臣,除却投降反戈者,一律诛灭九族。而那些提前归附朝廷的人,则由刑部并大理寺酌情处理。
      而后,朝廷又以同谋、勾结、纵容等罪名,先后赐死、放逐了神宗第十二子瑞王、十四子秀王、十六子怀王、十八子洛王、二十一子建宁郡王、二十二子安康郡王。
      先帝诸多成年子嗣,在这一年,被废杀殆尽。
      料理完了先帝子嗣,稳固皇位,朝廷又开始清理各地藩王。
      这其中最大的谋略者是向太后,她出生于官宦之家,世代显贵,天赋秉异,人心拿捏得很准,将权术玩的是收放自如,令人望而生畏。
      她深知削藩不等于立即将王爷们杀干净,而是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甘于本分,难以干政。反复思虑后,向后悟出了最合适的策略,便是出其不意,恩威并施。也就是说,不立即下达废藩的命令,而是改封、迁徙、征召、推恩等多种手段,来逐步收回皇室宗亲的权力。
      在她的谋划下,萧椿开始向他的叔辈们宣战。
      永宁五年十一月,朝廷以谷王倧(英宗第九子)“管教不严,纵子行凶”的罪名,削去了谷王三分之一的领地,而后又赐下白金,抚慰其心,责其改正,随后又是数次训诫警告,吓得谷王自请降爵。
      毅王僲(英宗十二子)原封蜀州涪阳,后奏请改封镇州,帝不许,又请改封宁州,仍不许,最后改封在直隶开城,搁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日夜受人监视,活得战战兢兢。
      周王傤(英宗十三子)残暴,骄纵不法,萧椿没有借着由头废黜,而是多次警告。后周王意图不轨,妄图勾结隋王,被后者告发,这时萧椿听取向后意见,采取诸王议罪之法,让诸王去给他定罪,这样可以置身事外,不留下刻忌寡恩的恶名,又可以杀鸡儆猴,警示诸王,一举两得,最后诸王以为周王当诛,皇帝仍不大开杀戒,只是废黜。
      诸如此类手段,还有种种,萧椿接着平定叛乱的威严,大大打击了诸王的势力,使中央日趋稳固,后又替换了朝中大部分人,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坐稳了江山,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自己的永宁时代。
      翌年,萧椿整肃朝纲,颁布了不少诏令,如减赋减息,裁剪皇室用度,精简机构,打击贪官等,使得战乱后的国家开始有所恢复。
      三月,礼部上疏,言皇帝膝下无子,储位高悬,国本不稳,奏请选女纳妃,以广得子嗣,保江山稳定,帝允之。
      礼部四处布置,历时两月零八天,从全国得女三百七十四人,再经宫廷培育筛选,选一百二十五人,入宫侍奉,余者皆遣返原籍。
      永宁六年夏,帝得一子,乃贵人柏氏出,大喜,设宴群臣。
      萧椿早年为和王时,曾有过一子,小名唤作承瑞,只是还没等到满月礼,便折了,过后虽宠信了不少女人,却一直没有喜讯传出。
      如今再次得子,萧椿焉能不喜?后下旨,晋柏氏为嫔。
      按照齿序,这是皇次子,但实际是长子,萧椿爱甚,赐名琪。
      本以为这个孩子会活得长久,岂料,刚过周岁,又夭了。
      柏氏得闻,痛得肝肠寸断,哭的死去活来,险些晕厥,为了抚慰她,萧椿晋其为贤妃,又追封萧琪为岐王。
      皇帝自个虽然悲痛,可到底念着自己还年轻,往后还会有儿子,久而久之,缓了过来,加之诸事缠身,也就释然了。
      三月后,淑嫔纪氏被诊出有孕,萧椿眉间添了一份喜色,巧的是,顺妃王氏也有了身子,双喜临门,萧椿便将皇次子的夭折彻底放下了,后宫明面上再次陷入了喜悦之中。
      永宁七年,纪氏在后花园摔跌,动了胎气,早产一子,为皇三子,帝恐其夭折,取了贱名,唤作保成,并请来高僧作法,为其祈福。
      结果,这孩子还是没有熬过命运的坎,仅二十三天就没了。
      萧椿接连丧子,心情抑郁,后依礼法,赐名玠,追封为献王。
      一个半月后,顺妃产下一女,倒是健康敦实,萧椿得闻,虽是失望,但也稍稍得了安慰,赐名以珂。
      如此,已经做了七年皇帝的萧椿,还是没有儿子。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叛乱终定,皇帝无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