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女伶 ...

  •   这是战乱平息后的第一个春天,柔暖的春风吹化走了冰天霜冻下的血腥气味,抚慰着流离失所的百姓们。
      一位两鬓双白的男子站在百废待兴的大街上,以那双历经沧桑却澄澈依旧的明睛注视着来往的行人。他看起来并不年迈,精神亦十分昱奕,只在行走间步履微见蹒跚——这是多年前的旧伤所致。
      其人本姓萧,单名一个梁字,早年投军忠武将军洛川麾下,随之天南地北歼杀叛军,至今已有十数年了。
      萧梁出生在北方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从军早亡,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原以为当苦尽甘来,孰料西南强敌突犯边境,一路长驱直入。国难当头,年轻人血气方刚,岂有脱逃保命之理。萧梁自此投笔从戎,远赴边疆战场。
      这一去,便是十多年。谁也不曾想到,敌军精锐顽抗,战事焦灼,连年不休,将士身心俱疲,百姓民不聊生。直至去岁冬末,国军募死士强攻敌首,洛川将军殉国前线,方终觅得一线生机,趁胜大复江山。
      远离了修罗战场,重新返回故乡,萧梁只觉得满目陌生,物是人非。年迈的母亲早已离世,而当初深爱的姑娘也在逃亡途中背井离乡,不知所踪了。
      他负手长长叹了口气,望着这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山河故土,感慨、欣慰、怅然、悲恸,百般情愫一一浮上心头,不知不觉落下泪来。
      萧梁在原地停留了许久,方才再度迈步前去。当他拐过原先家府所在的街巷,发现此地已被新改作了一处梨园。百业恢复,戏艺重兴,他心中一动,随众人一道涌入其中。
      戏台新建,戏班新成,这唱的自也是新编的曲调。简陋而热闹的院子里挤满了劫后余生的人们,当萧梁在末排寻得一座时,戏幕早已悄然开场了。
      萧梁张颈遥望,看清了台上男角的衣饰,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军袍矛盾。他伸长耳朵听了半晌,渐渐明白这是个在战祸中将军与妻子失散,后又得以破镜重圆的故事。
      不知是这喧嚣的锣鼓教他想起了边塞的号角与连绵的孤烟,还是那女伶的婉声教他想起了母亲的慈言与故人的花容,萧梁听着听着,竟再度泪流满面。他想,他的爱人,此刻会在何处呢?
      长亭无姓,是萧府近旁一处道观的养女,幼时随那谢姓道姑一道迁来城中。因萧梁常去观中替母亲求药祈福,一来二去的便同这无拘无束的小孤女熟络起来。
      长亭很喜欢听戏,可萧梁家中清贫,拿不出多余的铜板,于是便常常趁着戏幕开启时,带长亭一同溜进梨园。在诸多的戏曲里,长亭最喜欢那出“拜月亭”,她说她羡慕戏中的那对夫妻,羡慕他们的姻缘坚贞,乱世成家。
      有一回戏罢,长亭贪恋剧末余音,不及在观客散前与萧梁溜出,反被离场的人潮冲散。萧梁不晓得该去何处寻她,逛遍了城中的大街小巷亦无所踪,只能失落地回到起点,却发现长亭正站在梨园门口等他。
      见他既庆幸又有些不解,长亭笑扑向他的怀中,言语间不乏得色:“你且记住啦,倘若往后我再与你走散,还是会在这里等你。”
      音尤在耳,故人何处。当萧梁自想忆中回过神来,戏已临罢。他怅惘地望向台上的女伶,闻她婉转的嗓音递出末声,心中倏然不可抑制地颤动起来。
      那是“拜月亭”中的曲调,这么许多年,他不曾有一刻将它忘记。萧梁站起身,挤过身边蜂拥而出的人群,踉跄地跑向台后。他穿过各式各样的粉墨身姿,并没有看见适才的伶人,是以不死心地求助于班主。
      “许是还在台上呢,每回唱罢,她总要逗留一会儿才肯回来。”班主摇摇头,感喟道,“要说起来,排这出戏呐,还就是谢娘的主意。”
      萧梁一瞬间大感失望,这并非长亭的名字。他向班主道了谢,欲经台前离去。
      掀开相隔前后台的布帘,他在空落落的戏台上看见了班主口中的谢娘,仍着方才的一身戏服,面朝大门默然而立,不知在想些什么。
      鬼使神差地,萧梁张了张口,以台前台后人俱可听见的声音如此唤道:“长亭。”
      只有她回头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