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4、第 214 章 ...

  •   屯田的作用有多大?

      前朝曾经有过先例,五万士卒且佃且守,可以种二万顷地。灌溉充裕,年成好的话,一年可以积粟五百万斛,六七年,就能积累出十万大军五年的粮草。

      苏哲先前动用两万人屯田,因开垦的并非都是熟地,耕牛不足,水渠也没有修筑到位,去年的蓄积,扣除各种使费之外,只有百万斛而已。然而,就是这百万斛粮,已经让楚帝在处置江淮事务的时候,可以少看不少当地世家的脸色——做个对比,前年土断时徐州水灾,苏哲和各大世家打对台戏,平抑粮价赈济灾民,满打满算,也就动用了五十万斛存粮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那时候就有这批存粮可以调动,苏哲压根不用百般做戏,最后发运荆襄储粮才一锤定音,也根本用不着霓凰奔走各地,向当地宗室一家一家借粮。

      而这批存粮,是掌握在官府手里的,确切说,它是皇室可以调动的力量。干什么都得有钱有粮,不管是开荒、修渠、建书院还是练兵,皇室自己有,好过跟当地的世家们伸手。

      这也就是苏哲心心念念,要招引流民、兴修水利、大举屯田的原因。——而开山采石、修渠挖沟,对人力的需求,或者说损耗,终究是极大的,如果可以,能把一些重活儿甩给萧梁流民去做,就不用大举征发大楚子民。

      这些道理其实谁都懂。吸纳流民——特别是青壮丁口,将他们变成自家佃户部曲,本来也就是各个世家大族的立身之道。然而,世家大族行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边偷偷摸摸地做,一边打着仁义道德的大义旗号不许官府,或者不许皇室做。

      你敢做,他就敢把你往死里骂,什么与民争利啦,什么使百姓风俗不淳啦,什么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啦……从奏折上骂到史书上,千载而下,后代子孙都能知道你是个昏君。

      淮南一闹蝗灾,北方各大世家第一反应就是:哦也,又能吸纳流民了!大家把仓库扫一扫,势力范围划一划,算好这一波能收多少人,能收的收下来,收不下来的坚决拒之门外。还有,家丁什么的都叫出来,刀枪擦亮,跟当地驻军的关系也打点好,须知流民饿极了也是要抢粮的,这要是被他们抢了,可就闹大笑话了。

      什么,淮北也闹蝗灾?……有淮河呢有驻军挡着呢淮北蝗灾跟我们有啥关系。

      然而,官府之所以为官府,就是当它亲自下场抢流民,或者说,抢资源的时候,会不会被骂成狗另当别论,举着皇权这根大棒,那威力也是所向披靡的。

      霓凰心中早有成算,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粮秣,人招来了安置在哪里,调哪一支军队看守,哪一支军队备边……想也不想,一口气说得滔滔不绝,整个计划环环相扣,急切中,倒还真挑不出多少毛病。苏哲在旁边竟无多少用武之地,微笑喝茶,以目示意而已。

      朝议结束,诏谕颁下,苏哲回到家中面见父亲,头一句话就是:

      “父亲,我们放在徐州屯田的那些人,可以动一动了。”

      王大牛这些天来忧心忡忡。

      前年春天闹了水灾,粮价飞涨。后来,虽说官府平粜,一家人没有落到卖房子卖家什、卖儿卖女的份上,可是也掏空了家底。到了秋天,老娘又一病不起,诊金、药费、办丧事买棺材的费用,沉甸甸地压到了当家男人的肩膀上。

      所幸这时候官府招工。说是要屯田,需要大量的农具,招募铁匠、木工、石匠还有其他许多工匠。包吃包住,还给工钱,只不过不能待在家里,要集中到屯田的地方一起干活儿。王大牛正好缺钱,没奈何,领了一笔安家费,又预支了两年工钱还上了办丧事的费用,将妻子和三个孩子托付给大舅哥,自己背上包袱,便跟着官府的人去了。

      干木匠活儿的不比农夫,不用种田,只管埋头做锄头柄、做铁锹柄、做犁床、犁托、犁柱、犁把……做得又快又好的还有赏钱。这边做完,那边招来屯田的人也到了,领取农具之余,不时还有人拎了野地里抓的兔子之类过来,求他们帮忙打一两样盆桶之类。开了年就是春耕,看他们做的农具被称赞好用,看田地里的秧苗一天一天地长起来,王大牛虽然不下田,心里也是踏踏实实的。

      农具都发了下去,他们这些手艺人也没有被遣散,还在日复一日地砍、锯、刨、凿……大伙儿私下议论,也不知道做这么多农具到底有啥用。好在官府给工钱,做完一大批,又有老师傅过来带着,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看不出是什么的玩意儿。有些拼拼接接,当场在田边上装成了一架水车,咕嘟咕嘟地把水提起来灌进渠里;也有些被老师傅量过说声“可以”,直接蒙块布装上了车,不知拉去了哪里。

      而田里的秧苗,也由翠翠青青变得沉甸金黄,最后一束一束割了下来,一袋一袋送去了舱里,其中,又有一部分转了个弯送到作坊这里,成了他们这些工匠的口粮。

      据说,今年春天,又招了更多的人,开了更多的田——

      可是飞来横祸。蝗虫一片一片降落到田地上,秧苗,杂草,田边的树叶,全都被啃光了。

      没了收成,大伙儿吃什么?

      他这几天连活儿都没心思干了,一到歇工的时候,就站在作坊门口,愁眉苦脸地向外望。和他一样唉声叹气的还有十好几人,作坊里,刨花落地的沙沙声里,也尽是一片窃窃私语:

      “老吴头,这田里的收成都没了,咱们的工钱,不会发不出来了吧?我还指着这笔钱给女儿攒嫁妆那!”

      “这时候你还想着工钱。别减我们的口粮就好了!”

      “那不能吧?咱们又不是种田的,只管做活儿领钱粮,这田里绝收,还能连累我们不成?”

      “谁知道呢?再说,官府的钱粮,还不得从田里来?”

      “别想这些了吧。万一田里绝收,我们这些人说不定就得遣散回家,你还指望钱粮呢!”

      一群汉子相对叹息。就在这时,作坊的管事跑了过来,隔着十几步,就远远地向他们吆喝:

      “都在这里闲着干什么?收拾东西收拾东西!快着点儿,换地方了!”

      一帮人草草收拾了家什伙儿和随身动用的铺盖被褥,就被扔上马车,吱呀吱呀地拉向不知道哪个地方。待到安顿下来却是在一条山谷的谷口,有事先搭好的工棚,有平整出来做活计的地儿,有水源有灶头。王大牛松了一口气:看这样子,又能安稳个一年半载了。

      住了几天,就看见大批大批衣衫褴褛的汉子被赶着往山谷里去,匠人里有见多识广的,听得出是萧梁那边儿的口音。至于看守谷口的兵丁么……

      王大牛修造工具之余,也替他们打些家具盆桶之类,或者帮着搭个棚子。渐渐熟了便听他们说起,有些是前年年底刚裁汰下来屯田的江淮老卒,有些是招徕的流民,还有些,甚至是从荆襄千里迢迢过来。那两个带队的少年队率,进进出出时听兵丁们称呼,一个姓卫,一个姓苏。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14章 第 214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