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归故里嫡女贺庶母 ...

  •   是夜,贾府的船在一个叫作青叶渡的渡口停泊。因为下午的这个小插曲,宝玉与贾琏商议着,在船身周围全都点了灯笼,由贾琏的小厮兴儿、昭儿领着一群护院守夜。

      所幸一夜安然无事。

      次日早膳时分,宝玉悄没声地上了二楼,与黛玉说起那艘船的动向:“昨日那艘船就停在不远处,我便让李贵悄悄去打听了,只说护卫极多,不许生人接近。他在外围守了半天,才见着一个嬷嬷从船上下来,衣着不凡,举止有度,只怕寻常世家也不能得见。后来便再没人出入了。那船上倒是灯火通明,只是人影幢幢,看不清内里。到今晨天还没亮,那船便已起锚,往维扬方向去了。”

      维扬即扬州,与姑苏邻近,说是往维扬去,实则跟姑苏都走的是同一条水路,宝玉却肯定那船是往维扬去,实则是安慰她宽心之语罢了。

      黛玉沉吟片刻,道:“也或许是咱们多心。都在江上行船,了无意趣,那人或者只是觉得有趣,才会探看窥视,虽不合规矩,但止萍水相逢,无缘无故的,未必再有瓜葛,往后我低调小心便是了。”

      宝玉道:“这一路都是顺风顺水,行程不长,少不得委屈妹妹再忍耐几日。”

      此后几日,但凡前后有船只航行时,黛玉便宁可在船舱里闷着也不肯再出来了。据宝玉的消息,那之后又有两次,贾府的船与那艘船在途中巧遇,但那个男子再没有出现过。

      黛玉却知这并不是巧合。那艘船既然在第二日便提前出发,理应领先于他们,不可能再相遇才对。那船又十分高大,侍者众多,应该也不必中途采买补给,多半是故意慢行等候。

      幸喜对方果真是往维扬去的,第五日中午便停船靠岸。黛玉嵌了一条窗缝儿悄悄地观察,见一堆护卫簇拥着那个男子,上了岸边的马轿,往扬州城中迤逦而去,才渐渐放下了心中不安。

      那马轿华丽非常,珠光宝气,这等派头,素日黛玉的确没见过,怕是王公贵胄也不过如此了。涉及到这种高端的阶层,黛玉一贯奉行能躲则躲的原则。

      此后,不必再与那艘船同路,总归是件好事。黛玉一行也昼夜兼程,将将在十一月初十到达了晨钟暮鼓的姑苏城。

      因提前有人传信,林府大管家林忠早已等在岸边,先给贾琏、贾宝玉问了安,恭恭敬敬地将二人请上马车,崔嬷嬷亦领着几个仆妇来恭迎黛玉。

      阔别四年,再次回到古色古香的林府,黛玉还是颇为怀念的。待进了内院,林如海已等候多时。此去经年,一见自家小女,林如海也顾不得贾琏和宝玉在场,还没等说上一句话,泪水早已汹涌而出。

      黛玉也是颇为感慨。这几年林如海虽不在她身边,可却真真切切地保障着她在贾府的优渥生活。于情于理,她都真心感谢林如海。她盈盈下拜,竟也不由自主地红了眼眶,不管她是不是林黛玉,面前这人都是与她血脉相连的父亲,是这世间唯一对她无条件地关怀备至之人。

      林如海老泪纵横,哽咽着问了几句别情,才堪堪在贾琏的劝告下勉强止住泪水。

      宝玉也适时地上前,端端正正地作揖,口称:“侄儿贾宝玉,见过姑父。”

      林如海这才注意到贾琏身旁还有一个秀美少年,待细看时,只见他一身湛蓝色青竹纹缎袍,挽着公子髻,斯斯文文的书生打扮,明朗俊逸,眉目如画,俨然就是仙童降世,无琢玉人。

      世人多半是颜控的,林如海也不例外,往常贾母与他书信往来提及宝玉时,自然是满口称赞夸耀,今日一见果非凡品,心下便有了几分喜欢,清了清嗓子笑道:“这就是宝玉贤侄?快起来吧。”

      说罢,一行人便都簇拥着往正堂去,黛玉则入内院。

      林如海当中坐着,端着茶碗,虽与贾琏说话,询问一路见闻,眼神却只瞟着宝玉的一举一动。

      宝玉头一次见林如海,为着他自己的一番心事,他自是正襟危坐,行动规矩又不过分疏离,倒比在贾政跟前时还要谨慎小心,生怕招致林如海不喜。

      寒暄既毕,林如海终于得了时间,笑吟吟地看着宝玉,说道:“宝玉贤侄也长大了。我记得上一次见你时,你尚在襁褓之中,如今已是读书进学的年纪了。不知贤侄如今在何处读书,师从何人?”

      宝玉忙回:“侄儿现在京城中正书院附学,师从江千业江老夫子。”

      林如海眯了眯眼,捻须而笑:“不错。江夫子本是翰林出身,只因不喜官场争斗,才开办书院教书育人。我当年在京城为兰台寺大夫之时,曾有幸与他老人家有一席之谈。江夫子经世学问深不可测,贤侄若能跟着他勤勉苦学,假以时日,必有所获。”

      宝玉听见“经世学问”四字就有几分头疼,只因说这话的是林如海,是黛玉的父亲,他便也不敢迟疑,只道:“夫子文采斐然,学富五车,侄儿亦心仰慕之,不敢懈怠。”

      林如海素来知晓二舅兄贾政是个端方清肃到迂腐的人,教育儿子只知打骂申饬,今见宝玉言语虽不多,却颇有慧根,卓然天成,唯恐宝玉被教养得失了这难得的灵性,便忍不住说道:“读书虽应勤奋,然则凡事过犹不及。贤侄用功之余,也应善自保养,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才好,勿折天性。”

      这一语却与宝玉平素所闻迥然不同,细细想来,倒与黛玉曾规劝之言异曲同工。宝玉脑子里那股拧巴劲儿立刻就顺过来了,恭敬地起身道谢:“侄儿谨遵姑父教诲。”

      林如海见他这般有礼有度,更是欣慰。昔年的贾珠聪慧过人,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中了举。宝玉比之贾珠,更多了几分灵秀蓬勃的少年气,而少了一些文弱软懦之态。

      嗯……林如海笑意浅浅,心想若是照这个样子培养,贾母信中所言倒也未为不可。

      一旁的贾琏是个人精,听着二人对话有如翁婿闲谈,心里早就憋不住地想笑。其实如今贾府里谁看不出来贾母的打算?如今看来,准泰山对未来姑爷的第一印象还不差,他想起临行时老祖宗的嘱托,暗道:八成有门儿。

      其后,又叙了几句闲话,林如海因想着他们一路辛苦,便说:“你们一路乘舟辛苦,倒还是早早歇了吧。”

      至于对宝玉学识的考教,嗯,不急不急。

      当下,便有大管家林义领着贾琏宝玉到了府中清心院,并安置好随从人等。宝玉其实有心想去看看黛玉,然则林府虽人口简单,却也内外有别,绝不许他像在自己家那般,于女儿家闺阁中厮闹。

      他如今也知进退深浅,不敢轻易造次,只得早早歇了,晚些时候再赴林如海预备的接风宴。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单说黛玉随崔嬷嬷回了后院,一路所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昔年景象,可见林如海为人低调,不事奢华。

      至绣房中,内里装潢倒是粉饰一新,唯三五摆件依旧是从前之物,打开妆奁,更添了许多她这个年纪合用的首饰钗环,听崔嬷嬷笑言:“这都是老爷命老奴办来的,是如今姑苏时兴的式样,不知大姑娘可还喜欢?”

      黛玉随手拾起一只翡翠缠丝赤金芙蓉花镯,只觉得心头涨涨地欢喜,熨帖又感动。她忍住险些夺眶而出的眼泪,唤来雪雁,先换了家常衣裳,重新妆点一番,便让雪雁丹鹊带上礼物,往沈姨娘院子中来。

      素日曾听王嬷嬷说过,这位沈姨娘当初也是清白读书人家的嫡女,只是后来家道中落,生计艰难,下头还有两个兄弟,这才无奈做了她老爹林如海的妾侍。

      在黛玉的印象里,沈姨娘一直是个温和文静的女人,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里,待黛玉也极谦恭和顺的。想来虽有了一双儿女做倚仗,以后林府的后宅也不至于鸡飞狗跳。

      沈姨娘的住处在林府西侧,一水的江南风情,精致小巧,格外雅致。黛玉进去的时候,沈姨娘已经得了消息,在门口等待了。

      她现在有二夫人之名,黛玉便行了个简单的常礼,算是尊重,沈姨娘偏着身子受了,也福了福身,笑道:“大姑娘旅途劳顿,原该妾身去姑娘院子里问候的,怎劳动过来看妾身。”

      黛玉轻轻一笑,道:“姨娘大喜,我岂能不来庆贺。”

      说着二人相携进屋,沈姨娘方脱了斗篷,露出里面妃色的云纹绉纱袍,配上一个简单的飞云髻,只用玉器银器略略装扮,薄施粉黛,整个人看起来就像国画中庄重典雅的仕女。

      黛玉端着从容的笑意,命丹鹊奉上贺礼,方道:“只是一些在京城采办的药材,想着姨娘出月后能派上用场,不值得什么,姨娘请别嫌礼薄才好。”

      沈姨娘一面笑道:“都是自家人,大姑娘也太多礼了。”一面命身旁丫鬟一一接过。

      粗略一看,除了给两个孩子预备的礼物,礼盒中还有上好的党参三七当归之类,最后一样乃是一个红木漆盒,内是一盆鸡血红雕的西府海棠盆景,光华耀目,摆在卧房中最出彩不过了。

      沈姨娘看了那盆景只觉心头一跳,笑容有一瞬的停滞,随即抬头看了看黛玉,后者依旧笑若春风,她本是聪慧之人,当即明白了黛玉的心思。

      继而听黛玉笑着说:“我离家多年,不能孝顺父亲,全靠姨娘侍奉在父亲身边,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今姨娘为我添了弟弟妹妹,我这些许薄礼,不过略表谢意而已。”

      沈姨娘觉出黛玉言语颇有深意,不过迟疑须臾,便剖白道:“大姑娘言重了。妾身自入府以来,多得老爷、太太关照,但凡所有,尽是老爷、太□□典。妾身定会悉心照料老爷,大姑娘切莫挂怀。”

      “姨娘是个周全人,更让我惭愧了。黛玉在此……谢过姨娘。”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4章 归故里嫡女贺庶母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