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


  •   开文十八年,林燮再度出镇晋州。
      这一年,朝堂上颇不安宁。

      年初,皇帝正式颁下度田诏,令各州府丈量土地、编报户册。此令一出,天下哗然,各地豪强手段频出,收买度田官有之,胁迫牧守虚报、瞒报有之,更有甚者,摊子一掀直接就造起反来。
      祁王两度出巡江北,人人都知道新田政是要自此地而始了,皇帝偏又在这时候把林燮派到北边去,还给了他莫大的权力——使持节,督江北十七州军事——其意味不言而喻。
      江北有林燮坐镇,尚算稳得住局面,其他地方可就没那么安逸了。尤以江左为甚,当地豪强林立,侵吞土地私藏佃农都是寻常事,还大多蓄有私兵,坞堡大门一关俨然国中之国,地方官吏也不敢轻易招惹他们,胆子再小一些的,直接就与之同流合污了。时云“令不出扬州”,虽然夸张,但也间接说明了度田令推行之艰难。
      朝廷稍一催逼,江左十三州便此起彼伏地闹起流寇、贼兵来,皇帝正是锐意进取的年纪,当即回以强硬手段。故而这一年来北境大体安定,国中反而军事频频,一大批新贵以军功跻身,其中为首的便是莅阳长公主的驸马、宁国侯世子谢玉。
      赤焰军驻守北疆,渝军几次试探,交锋中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也就按下了趁火打劫的念头。
      祁王因推倡度田令之功,进封亲王。
      越妃眼红,也替二皇子向皇帝求封,反挨了顿斥责,一时间灰头土脸,满后宫都传作笑柄。
      宸妃照旧闭门谢客,对外只称身体不适。

      这些纷纷扰扰都影响不到萧景琰——他也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今年四月间,皇帝总算记起自己还有这么个半大不小的儿子,赶紧命礼部为七皇子起名。
      最后挑了个“琰”字,按萧氏皇族这一代的字辈,正名取作“景琰”。
      萧景琰很高兴,特地写信给林殊得瑟了一番:看,你七哥也有正名了。
      林殊展信一看,真想把信纸糊回萧景琰脸上:哼,有名字算个什么事儿,我还一出生就有正名了呢!
      然而仔细一想,自己也正是因为一出生就有了大名,所以才没起小名……感觉好像还是吃亏了啊……
      便愤愤然回信道:你那名字又难听,又难写,先生罚抄都要抄到手酸,得意个什么劲儿,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就叫你水牛好了。
      ——全天下也就只有他敢说皇子的名字不好听了。
      他傲娇惯了,萧景琰也并不介意,反而从字里行间读出点别的意味:小殊该不会被林家的西席先生罚过抄写吧。
      一回想起林殊每次受罚时那副心不甘情不愿、且又总是生机勃勃得格外心不甘情不愿的表情,萧景琰顿时趴在几案上捧腹笑了半天。
      他才不担心罚抄呢——其实他还有件事没来得及告诉林殊,自己现在是用假名在国子监读书的,笔画少,怎么抄都不怕。

      这事说起来又是一段典故。
      起初萧景琰是在弘文馆进学的。弘文馆附属秘书监,位于台省之内,历来都是皇子公主启蒙读书的地方,显贵的宗室公卿人家也能将子弟送去伴读。然而正是因为如此,馆内学风十分糟糕——好逸恶劳是人之本性,出身已然如此,谁还要倚靠钻研经文来谋求功名富贵啊?
      馆内执教的都是儒林中闻名的人物,可这群小祖宗们跋扈惯了,并不把什么名家宿儒放在眼里,师道尊严都拾不起来,先生们自然也就跟着消极怠工了。萧景琰心眼实,虽然对“学问”一事兴致平平,但既然来都来了,也就一门心思想着好好读下去。眼看着同学都不事学问一心交游,先生都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只觉得十分郁卒,深深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
      可他也无力去改变什么——毕竟领头的是他的兄长们——也只能跟唯一一个真正好学的六皇子私下抱怨几句罢了。
      后来祁王知道了,笑言:“这有何难。”
      小孩子的烦恼在他一个实权亲王看来还真算不了什么——一个地方读书读得不开心,就换个地方呗。
      立刻就给萧景琰假托了一个身份,将他送往国子监就读。
      当今天子重文崇儒,也曾下过大力气兴盛官学。祁王和国子监祭酒打过交道——此人出身山阴虞氏,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家世学问皆好,性情又严苛固执,皇帝都呼他作“倔夫子”。学馆内不乏名门望族子弟,祭酒大人却是谁的情面都不给,整治起人来个个哭爹叫娘。国子监在他手里倒是颇有点“不问来路,一心治学”的意味,确实是个求学问道的好去处。
      既然都去宫外读书了,萧景琰也间接得了许多自由,有时候错过朱雀门下钥的时辰,干脆就直接去祁王府里住一宿,一来二去,倒是把祁王府当成了半个家。
      有地方求学,有母亲、宸妃娘娘关爱,有长兄提携教导,他这段时间过得可谓十分滋润。
      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不能跟同窗们袒露身份。他生性耿介,觉得是自己欺瞒在先,与人交往时总有些别扭——倒是邀请过六皇子跟自己一起去国子监,可惜六皇子秉性柔弱,一听说这等离经叛道之事吓得跟什么似的,立刻就回绝了。
      故而萧景琰有时候就想着,若是小殊也能跟自己一起读书,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静嫔告诉他,等江北局势稳定,林帅自然就能返回京城了。
      ——或许便是明年。
      萧景琰如此期待着。

      世事若是尽如人意,那就不叫世事了。
      林燮出镇的第一年,北疆有渝军袭扰,一面要防备外敌一面还要弹压江北世族,分身乏术,自然是没办法回京的。
      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林燮单骑入京,跟皇帝打了个报告:冀州刺史勾结当地豪强贪赃枉法,我剿匪时一个错手把他给砍了。
      来去匆匆,也就只跟皇帝和祁王打了个照面,萧景琰连他一根头发丝都没见到。
      第三年正赶上案户比民的年份,自然又是离不得林燮坐镇了。
      待到第四年,江左各州的零星叛乱终于平息下去,皇帝也终于颁下诏书给林燮:干得不错,回来吧,朕给你加官进爵。
      林殊年止九岁,在天下一等一的锦绣堆中长大,又在北疆这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地方啃了整整三年的风沙,终于随父亲还朝,回到金陵城这温软繁华地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