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人面兽心二人组” ...
-
司马过了安检,又问出一句常见的:“那你为什么叫闵板栗呢?”
“这个啊,其实是因为我妈生在山东农村……”闵板栗抛出标准答案:“虽然考学出来,做了不错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是脾气不怎么好。”
闵板栗的妈妈脾气比较大,看电视的时候如果遇上有违自己三观的剧情,就会噼里啪啦批判一通,至于生活上的事嘛,那更是……闵爸要是买个粘钩形状不符合她的预期,她都能像农村朴实劳动少女抡大镐头一样,咣当一下,把丈夫吼一句,然后接二连三,把自己不爽的理由全面、立体、有逻辑地陈述一遍,一直到大家觉得,买个粘钩也能危害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
相对来说,出身于南方、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人往往更温柔一点,也比较讲究生活情趣,待人接物态度圆融。而,闵板栗的妈妈,处事就比较生硬、倔强。
你要说这样的性格不好么?其实在多数国企职员家庭中,这样的妻子也挺常见的,因为她们聪明,她们赚钱一点不比丈夫少,她们有足够的判断力能够跟丈夫平等地交流,甚至更胜一筹。
而且,温不温柔,跟品行也没多大关系。看起来特别温柔的人,有的背地里还是杀人犯,对不对。
总而言之,闵板栗的爸爸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对妻子性格的改变不抱希望了,而且很怀疑,他的女儿将来也会长成跟妈妈一样的性格。
他为了安慰自己,看到岳母刚好送来一筐刚收的栗子,就对妻子说:“我希望女儿将来做人像板栗,有着坚不可摧的外表,和足以保护自己的芒刺,可是内在的特质又是糯糯、甜甜的,能够给人带来幸福。”
尽管方式另类了点,闵板栗的名字也算是她爹对她妈爱情的见证吧。
也由此可以看出来,闵爸爸是个文青,与他自己的舅舅、闵板栗的舅爷爷一脉相传,都是身在理工领域,心怀浪漫想象。
闵板栗考了中文系,也就不奇怪了。
深聊几句之后,司马望着展厅里热闹的景象,不禁轻轻叹息一声:
说真的,体制内多数人也都是勤奋、上进的职员,恰恰是无数这样的人愿意抱着正面的心态,把公共的事业做好,今天的高铁也罢,航天也罢,才能做到不断地向前发展。自然,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在目前看来,可以说是“灾情严重”,品行败坏、被调查立案的不少,这是高层都不否认的事实。
司马比较惋惜的,是看到闵板栗和玉铁二这样的人。他们明明很有潜质,却总像是游离在大众之外。事实上,公共事业也是很缺天才勇将,来匡正乾坤的。
他放下了此前一点猜疑:玉铁二的舅舅作为公安局副局长,引入闵板栗之类“有特别知识的人”,多少有点惹眼。但也许,老爷子是抱有一样的心态,是想用这种方式,跟两个年轻人保持联系,让他们继续跟着组织的脚步前行,而不会走上邪路吧。
“我听玉铁二说,你们已经第九十四次分手了?”过一会儿,司马又问出第三个经典问题。
闵板栗停下脚步,简直抓狂:“那只是他自说自话而已,你不要相信!”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大学时代,玉铁二遇上特别难缠的女朋友,而自己又想要甩掉对方的时候,就把闵板栗抬出来做挡箭牌,说自己“忽然发现真爱就在身边”。然后,白富美啊、病娇系啊,就自动退散了。
因为在他的圈子里,少有人不知道闵板栗是何许人也,那可是连续破获杀人案的怪胎啊。
我国民众有个优良传统,他们相信,医生都比较冷血,因为经常能看见死人,心理学家都神经病,否则正常人谁会关心那个学问,文学家写的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不然也不至于那么栩栩如生……而一个学文学的侦探呢,那自然是个人体验特别丰富,要说自己亲手杀个人啥的,警察都看不出来。
基于这种“逻辑”,闵板栗被誉为“全校最没人敢抢男朋友的腹黑女”,以及“全校没有男生敢拒绝其表白的女王蜂”。
再加上,玉铁二每次又看上别人了,还会自说自话,开始宣布他跟闵板栗“分手”……这么子虚乌有地“分分合合”几次,不管闵板栗怎么解释,“人面兽心二人组”的名头都得轰动江湖了。
在 “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忽然发现听到一阵尖叫,也真是始料未及。
“这叫声,听着跟电影里目击者发现尸体的声音很像啊!”闵板栗瞧着人员聚集的三楼走廊一角,信口说道。
三个人朝声音的方向望去,博物馆一共有三层,中间留有天井,环绕大厅的事二三层的走道栏杆。如今,天井正中还悬着一个大型的充气模型,是众所周知的鲜红色铁路标志。走道墙壁上都是宣传展板,个个展厅门都开着。
他们就听见周围的人议论说,有个人死了,尸体就躺在三楼那一角的自动贩卖机侧面。
……
不服不行,闵板栗对于这类事情的“意境”有着特别敏感的触觉。
博物馆的保安们已经自发封锁了各个出口,不怎么合法地把所有参观群众“软禁”起来——当然,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和危险的,凶手很可能还在现场,甚至手持凶器,其精神状态也必然高度紧张或者亢奋。外一人家一个激动,忽然在人群里逮谁砸谁,馆方绝对难辞其疚。
“你们又赶上这事儿啦!”十五分钟,玉铁二的舅舅赶到现场,老爷子今天刚好在110报警中心视察,接到群众电话,赶紧就跟着警车一起来了。
“咱谁也别说谁……”闵板栗郁闷地抓抓自己本来就不怎么板正的头发。
一般来说,“干他们这一行的”,哪怕是每次被抓壮丁的业余侦探,时间长了,独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手气”。那就是,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倒霉勾当,他们都可能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那一批,甚至,凶案干脆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发生。
为什么呢?其实一点非理性因素都没有:这其中有个最简单的因素,就是一个人老是接触哪一方面的信息,就会下意识形成一种“品味”,慢慢地,即使不是故意的,也会动辄选择一些特定的休闲方式、活动区域、交谈对象……然后自己没注意,反扒的警察就走哪儿都能发现小偷,交际花就不管多大岁数都能跟周围最有钱的男人说上话,居委会老大妈就特别能看出来谁家姑娘不正经,做了交际花。
当然,这次他们都是碰巧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