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 小记者培训班 ...

  •   陈一萍决定先去探探虚实,顺便把林老师布置的作业给交了。自从上月一别,陈一萍还没主动和林老师联系过呢!
      电话打过去,足足等了五秒,那边才传来林老师疲惫的声音:“噢,是陈老师呀,我在外面蹲点招生呢,不在家,你明天过来吧,两点半,我在新校址等着你,古城东路15号。”
      古城东路15号,是轻工局闲置的房子,一楼早已被改造成火锅店,二楼装潢一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正是启迪新租的教学点。
      林老师一身旗袍,挽了个髻,典雅地坐在会客厅里。
      一番寒暄后,陈一萍把花了一个月心血准备好的教案递给林老师。
      林老师接过一看,啧着嘴:“看看,这教案写得多工整,多标准,还打印装订好了,老教师就是老教师,跟那些毛躁的小年青就是不一样。”
      陈一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们在学校里也是这样要求的。”
      “这样吧,陈老师先把教案放在这里,我们有专门负责教研的老师,我叫他有时间过来看一下。”
      接着林老师又叹气:“我们这久也是忙,老师们都到乡下招生去了,许多事情都顾不上。新租了房子,租金装修,费用很大,我也不知道这个假期到底能招到多少学生,所以也不敢给陈老师什么承诺,课时啊,工资啊,都得看学生的人数,能收到十几人,就编一个班,如果只有三五人,就只能个别辅导了。”
      “没事的,如果需要,我还可以到学生家里辅导。”
      没想到是这种情况,陈一萍有些失望,看到墙角摆放着一排花篮,没话找话的说:“这花真漂亮啊!”
      “是这样,我们新开了一个小记者培训班,想必陈老师已经见到我们打的广告了,社会反响还不错,所以今天早上搞了个仪式,请了一些相关人员来捧场,明天正式开课。”林老师热情地解释道。
      “小记者培训?这在H城是第一家啊!”陈一萍故作吃惊地说,“你们用的是哪套教材,请的是哪里的老师?”
      林老师不自然地笑了笑,很快便恢复了常态:“我们初次尝试,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所以暂时还没有教材,老师都是本城文化界的精英。对了,陈老师不是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吗,怎么不送过来学学?”
      “前段时间不在家,所以不知道,就怕我女儿来了不能适应,她不大爱说话。”
      “没关系的,来了就适应了,陈老师可以先看看我们的课程表。”说着,林老师把陈一萍引向门后。
      陈一萍抬头一看,门背面贴着一张表格,是第一期小记者培训班的课程表,培训共计十天,每天两个课时。
      陈一萍感到奇怪,培训班每堂课都变换不同的老师,教学内容似乎也没有什么连贯性,她忍着疑惑问:“是不是还要安排实地采访?”
      “这个,”林老师犹豫了一下,“暂时还没有考虑,我们的思路主要是想通过小记者培训,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这样啊!我家孩子有我们自己辅导,写作倒是不成问题,就是太内向了,我就想给她找一个能练口才练胆量的机会,改变一下性格,如果孩子们能出去走走,多开开口,就再好不过了。”
      “现在的孩子,哪家不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主要还是只会说不会写,这也是我们此次办学的初衷。”林老师皱着眉说。
      “我可以先来听听课吗?”陈一萍问。
      “当然可以,陈老师什么时候有空都可以来,如果觉得满意,就让你女儿来参加第二期培训,我们下一期培训的时间定在第一期结束后两天。”林老师有些期待。
      “那就明天吧,明天我过来。”
      *********************
      次日,陈一萍依约来到启迪中心,第一堂课已经结束,讲课的老师刚刚离去,陈一萍到的时候,见到一个戴眼镜的男子坐在客厅里。林老师告诉陈一萍,这位就是下一堂课的主讲老师,广播站的赵编辑。
      陈一萍坐到教室后面,心里起伏不已,讲台、黑板、桌椅,学生,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切,这种感觉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她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教书生涯中的种种不快与难堪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整堂课陈一萍一直心不在焉,赵编辑讲了些什么她几乎没听见,她努力提醒要自己集中精力。毕竟是老啦,她无奈地想,一个小时的课都坚持不了,瞧瞧前面二十个可爱的孩子,始终规规矩矩地坚守在自己的座位上,陈一萍不觉有些惭愧。
      好不容易熬完一堂课,陈一萍起身告辞。林老师再三发出邀请,陈一萍也频频点头:“谢谢,谢谢,明天我一定再来。”
      在陈一萍听完第二天课的时候,猫妹一边翻看画册,一边忐忑不安地等着妈妈拍板,不料陈一萍却说:
      “不去了,这种不伦不类的培训班咱们不去了,我都不知道那些老师各吹各打究竟弄得出什么名堂来。”
      猫妹喜出望外,本来她就不想去,她最怕说话。
      “人家正规的培训都有专门的教材,专业的老师,从语速、发音到应变,一步一步地来,他们这种班,作文班不像作文班,小记者班不像小记者班,不要说有没有系统性,我甚至怀疑他们到底有几个人上过讲台,一堂课只见老师在自顾自说,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连起码的互动都没有。”陈一萍滔滔不绝。
      口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陈一萍说,她就不信哪张嘴巴是生来说不出话的。
      那个暑假,陈一萍给猫妹订了计划,每天做一篇口头作文,几天下来,居然收获不浅,猫妹也有些伶牙俐齿了,只可惜后来没有坚持下去,猫妹又逐渐恢复到拙嘴笨腮的现状,让陈一萍的心血白白东流。
      当然,陈一萍忙了一个月交给林老师的教案也付之东流,变成了大海里的沉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