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去镇上 ...

  •   她们家是一栋两层的楼房。
      在弟弟出生前就建好的。
      她不记得这房子具体什么时候建的,只记得弟弟是在新房出生的。
      她记得很清楚,那天她放学回家,路上就不断的有叔叔伯伯告诉她妈妈给她生了个弟弟,还问有了弟弟高不高兴。她不晓得当时的心情了,应该比较微妙吧。有了个和自己血肉相连的弟弟,但也多了个人和自己分享父母的爱。
      还没进家门,就看见院子里散落到四处的纸屑,那是鞭炮爆炸后留下来的。有些鞭炮还没炸完。看完母亲和弟弟后,出来就看见隔壁左右的的小伙伴在捡留有线头的鞭炮。捡的差不多时,回家拿香点燃,随处扔,吓得院子里的鸡到处跑。他们在那哈哈大笑。真是熊孩子o(∩_∩)o

      其实人生重来,对她来说,能改变什么呢?
      复仇?她本本分分的小市民一个,没和人结深仇大恨。
      战极品亲戚?她家亲戚间偶有摩擦,但都在交往的正常范围内。
      发家致富,成为亿万富翁?她要是有那智商,上辈子也不会碌碌无为了。
      嫁个高富帅?她有那EQ,也不至于三十了还单着。

      她的前生平平淡淡,除了没钱外,倒也安稳。
      唯一后悔的是没能在寒暑假期间打打工,补贴家里,导致父母在她上大学的那几年老的非常快,她一直为这事很自责。就她自己而言,虽有种种不如意,却没什么大的遗憾。
      自始自终,每走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无论好坏,自己都得承受这种结果。

      小的时候,被灌输成绩就是一切,读不好书以后就没出息。
      她读书非常刻苦,除了学习,其他的父母也不告诉她。
      弟弟成绩非常不好,几个堂哥堂姐堂妹的成绩亦一塌糊涂。她那时还非常担心,一家子以后怎么办。最开始辍学的几年,日子过的非常辛苦。但苦尽甘来,弟弟跟着师傅学了室内装修,几个堂哥跑起了长途运输,赚了些钱又炒房,几年下来,日子过的也十分红火。几个堂姐嫁人后,去外地打了几年工,学会了制衣。市里的纺织企业发展起来后,她们又回家乡工作。日子过得也不差。在这个有一技之长,人稍微勤快点就能安身立命的世界,她这个上过学的人,反而没什么大的出息。

      她的童年更是无可挑剔,基本是乖宝宝,从小就帮着带弟弟,家里家外打扫卫生,有时候父母干活晚了,回不来,她就去菜地里摘好菜,煮好饭,给家里养的鸡和猪喂好食物,等父母回来炒菜。
      农村的父母对孩子没多大的要求,就是要求勤快,学习成绩好。她两样都不差,一直是别人父母口中的学习榜样。谁家的父母不是一提起她,就说你看那曹家的孩子,成绩好,人又勤快,人家两口子多会教孩子。

      这也导致她上大学前那些年一心扑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她的青春就是在读书和考试中渡过的。外面的变化啥都不知道。就连家里的事也是,父母啥都自己扛着。每学期开学交报名费的时候,父母拿不出钱,才知道家里穷,但穷到什么地步就不知道了。上大学时,也去找过家教的兼职,一次两次别人没看上她,她面皮薄,就放弃了。后来工作后,父母不经意间说起那些年的艰难,她才知道那段日子有多不容易。

      父亲有四兄弟,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小婶生完第一个女孩,爷爷奶奶就给他们分家了。爷爷归大伯和她家养,奶奶归二伯和小叔家养老。房子归小叔,爷爷奶奶暂时都和小叔住。小叔小婶有点好吃懒做,两个堂妹都是奶奶帮着带大的,他们在老房子住了很多年,几乎成危房了。大堂妹很早就出去打工了,后来在外地找了个老公,攒了点钱后才把老房子推倒重建了。大伯二伯成家后就搬出去了,在老房子四五百米后面一排建了房子。她们家的房子,就是挨着他们修的。那一块地,当时很荒芜,一排只有三户人家,她家是第四户。后来,村里年轻一辈的都分了家,宅基地分到了这一排,这一处的人烟才渐渐多起来。

      到她工作后,年轻一辈的又把房子修在了距这七八百米远的国道旁。这一排老房子,也就是些年纪大点的在住。

      父亲当年是种植好手,她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一张当时生产队发给她爸爸的奖状。那两年风调雨顺,产量比一般的都高,除去要交的提留,还能剩下些。建房子的钱也是那几年攒下的,后来又找母亲这边的兄弟姐妹借了些。房子一共两层,一层有三个房间,一个客厅,两个卧室。约莫修二楼时,没钱了,只修了两间,还有一间一直空在那儿。后来时间长了,有点漏雨,才花钱买了些砖回来,盖了些瓦。

      她的房间在左边,爸妈和弟弟睡在右边的房间。爸妈房间有电视,她有时会睡在这那边看电视,看完后才回自己的房间。电视机是爸妈成家时买的,有些年头了,那时还没有有线电视,收的台除了中央一二台,HB台,多数是本地的几个台。信号也不好,放着放着就不清楚了,要去调天线。她爱看电视剧,一旦出现广告了,就去换台,经常这个台那个台的调,后来调台的那个按钮滑丝了,她没法,就找了跟筷子顶着。有时候筷子顶的不到位,她看不到,就只有跑到邻居家去看。

      她们家是第四户,第五户是付叔叔家,第六户是王伯伯家。付叔叔有个儿子,王伯伯家的是个女儿。她多数是到王伯伯家去。没办法,虽然大家年纪都相差不大,但女生还是喜欢和女生玩。她与王伯伯家的女儿王美娜小时候是很好的朋友。只是后来王美娜成绩不好,初中没上完就呆在家了,她上大二的时候,听妈妈说她结婚了,她亦回家的少,两人关系也慢慢淡了。

      回到家,妈妈已经帮弟弟洗好澡了,见他们回来。忙打开了客厅的灯,问爸爸,“怎么样,曹医生有没有说是什么病?”
      “没有”,爸爸摇摇头,“打了一针,开了点药,我明天带她去镇上的医院瞧瞧。你打点温水给方方洗澡吧,让她早点睡觉。”

      她听话地吃了药,洗了澡,躺在床上,本以为失眠的她,竟然一沾床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了,头还是昏昏沉沉的。吃过早饭,爸爸就带着她上镇上的医院了。

      他们家到镇上骑车约二十来分钟的路程。一路到处是农田,不像后世,路边都修了房子。此时的镇上还是挺热闹的,镇政府管辖着周边好几个村,街上有供销社,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医院,种子站,一所中学,还有大大小小的卖布做衣服的裁缝店。中心街那个十字路口,一堆人在那卖水果早点什么的。

      他们进了医院,挂了号,是个老医生给她看的。同记忆中一样,医生猜测是出水痘,但是症状未显露出来,他也不敢下决定,后来叫她去抽下血,化验下。
      想起前世的经历,她很肯定这次是出水痘了。虽然小时候她三天两头的病,但这次印象算最深的。于是,大着胆子问,“医生爷爷,如果是出水痘,要怎么处理呢?”
      “现在你水痘还没出来,等出水痘的时候,就不要和其他人接触了。你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没,如果有,最好隔离开来,你用过的东西千万别给他们碰,不然他们也会传染。水痘出来时有点痒,别用手去抓,抓破留下疤痕就很难看了。平时多喝点水,少吃辛辣的食物。”老医生说。“还有一点,出门的时候用毯子把头包住,别见风。”
      “好的,我记住了,谢谢爷爷。”

      化验要等几天才出结果,老医生给她看了点退烧的药,爸爸取了药就出了医院。

      没有了消毒水的味道,空气果然好闻多了。看着医院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口,谁会料想到这所医院几年后也会倒闭呢?她头一年工作的时候,出来的晚就没回家;第二年年底遇上罕见的雪灾,也没能回家,直到第三年年底回家,看到这块地基上新建的几栋商品房,楼下开的好又多超市,她愣了好久。在街上转圈的时候,发现农行撤点了,供销社倒闭了,大大小小做衣服的店也没了。街上也不见来来往往的人流。才两三年的时间,记忆中的那些景象,犹如电影里的画面,一晃而过。也许只有家里珍藏的老照片还记载了那些年的历史。尔后,她也如此地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出外谋生,逃离这片土地,只年底的时候回来看看。

      高考前圈在学校,大学又在隔壁省市,她很不了解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短短几年就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成年后混迹论坛,看到很多当地人对九十年代的回忆,对这个城市没落的惋惜。当年的那场并市,改名,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么好。并市后领导班子抛弃轻工纺,主发展农业,以及两地政府为了保住手中权力的层层内斗,导致这个城市的工业逐渐没落。那些全国都曾叫的响的名牌产品,在电视广告中消失,纷纷倒闭,被拍卖。大批人开始外出到沿海打工。这座曾经人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一片凋零。也有人反驳这种观念,说这座城市工业的没落是因为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沿海城市,这座城市本来就是靠国家的支持才发展的好,一旦重心转移,市领导又没能及时规划好,竞争力不敌沿海,才逐渐退出市场竞争的。

      事情的真真假假,好像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活一遍,她无法左右城市发展的大局,至少也要迎合它的发展,多赚点钱,避免父母为了赚钱累的一身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