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6、 新生事物(2) ...

  •   石局长提出“做试验”,启发了姬荣华,他认为这个“做试验”的方案,是符合 “脚踏实地、反对一哄而上”的领导作风的,因而,倾向于“做试验”。所以,在大会上,姬荣华发言的落脚点,就是引导群众“为‘铁脚矮’做试验”。
      结局是姬荣华如愿以偿。
      这次开会又是男人的会。除非占工开会,生产队里的群众大会往往是男人的会。这么大的事,妇女们居然是局外人。要是妇女们也到了会,也许结局是另回事,因为刘珍珠后来知道了事情,对姬荣华提出了罕见的严厉批评,只是为时已晚。
      其实,石局长的真实意图,在于大面积地种植“铁脚矮”。他因两次会白开而惋惜,心中说:若是早知只做“试验”,我何苦组织这大规模的会议呢?“做试验”可以是“个人行为”,谁都可以依政策下湖垦荒,种上几棵稻谷!
      为这白开了两次群众大会的事,石局长心里不好受,也只能将不好受闷在心里。他想他不可以不走群众路线而搞强迫命令从而犯错误。
      几天过后,到了“六月初一”。
      “六月初一”并不是什么节日,不是城里所重视的“‘六一’儿童节”,城里人根本不知道“六月初一”的含义,农村也只部分“头顶铁锅的人”(有着一家老小要饭吃的当家人)注重“六月初一”,“六月初一”很灵验,“六月初一落一点,10皮荷叶9皮卷”。这个六月初一,就落了雨。这个夏末及秋天,必然干旱,要旱得干破湖底,当然要旱死大部分荷叶及其他野草。这种气象于种庄稼来说极其不利,除非只在湖的最低洼处种晚稻。
      姬加犁将预兆天旱的事,说与姬荣华,希望他作思想准备。
      姬荣华说已经留意到了这气象,但他却说:“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姬荣华这种说法,正如毛主席早在五八年所批判的那样,——“一些人连科学都要破除了,连吃饭都要破除。破除吃饭的事,不饿死人吗?”
      姬加犁只好找石局长谈,石局长问:“这些,验过没有?你一个读书人,才做了几年庄稼呢!”
      加犁说:“我16岁读完初中就开始做庄稼,那时,我的父母都有60几岁了,做不成庄稼了,我家两亩多田地全靠我耕种。我已经做了十六七年庄稼,一些农谚我是验过了的。再说,我的去世不久的母亲做了六七十年的庄稼,一些农谚她是验过了的。她教给我好多谚语,是验过了的。‘六月初一’的说法,你可以问问别的老人嘛。”
      略微沉默后,石局长问:“关于气象方面的农谚,你还有多少?”
      “多得很,我念几条你听。”加犁说。“关于预兆雨雪方面的,如‘一场春雪一场漫’;‘‘春分下雪百日漫’;‘正月二十晴,山间树木挂摇铃;二月二十晴,秧田两遭平;三月二十晴,蓑衣斗笠睏田塍;四月二十晴,洪水下山林;五月南风响,大路洗成港;一年四季东风雨;东风熄,戴斗笠;太阳当空现,三天看不见。若‘进伏’的第一天下雨则这阶段的伏天会天天下雨。关于预兆天晴、天旱的,如雨落五更头,路上行人不用愁。雨落午时中,至中也不中。‘清明’不明,‘谷雨’无雨。‘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好,好。”石局长说话的同时,举起右手,略停,放下,说:“‘立夏’过去不久,气象情况还可以回忆起来。如果‘立夏’那天没下雨,就印证了‘六月初一’的说法,否则,就互相矛盾了。对不对?”
      “不是这样。”加犁说。“‘立夏’只印证栽早谷完毕那段日子。在安排生产方面,我们不可能从容地等着‘验证’或‘印证’。栽晚谷应抢在‘立秋’之前完毕。过了‘立秋’栽的晚秧长的谷差多了,甚至不能够成熟,颗粒无收。农谚说‘千犁万耙,不如早栽一夜’!”
      再沉默片刻后,石局长说:
      “接着说,具体地说。”
      加犁极其认真地说:
      我以为,“复晚”不但不能把山边塝田打算进来,连地势高的山沟田也不能纳入计划。晚秧是不是剩了呢?“复晚”面积是不是少了呢?不。我们应该抓紧荒湖的开垦。越是草多的处所越好,我以为那样的地方肥力应被荒草给调节得与本地晚谷所需肥力差不多了。没长过几多草的湖心,太肥,可以栽“铁脚矮”。那位置不需什么人工,即使无收也只丢点儿谷种,要是丰收了呢?成果会是惊人的!现在,赶紧播些“铁脚矮”谷种,应该说还不迟,可以赶在“立秋”之前移栽。
      “这个建议很好。我再研究一下。”石局长微笑着说。“还有么事不?”
      “就这事。”加犁说。“我该出工了。”言毕,走出局长办公室即寝室。
      石局长就姬加犁的话作了反复思考,主要是考虑是否对姬荣华队长采取半强制措施,达到较大面积地垦荒的目的。最终,他与姬荣华相互折中,适当增播了“铁脚矮”和另一个新品种“农垦58”,适当垦了荒,适当减少了山田“复晚”面积。但毕竟未能充分利用人力。
      长丹湖湾东队的干部和群众在荒湖上垦荒的情景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然而,长丹湖湾西队以及全大队其他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则是持观望态度。大队第一把手姬昌水是长丹湖湾西队的人,他也是不能够肯定这新生的事物,不动员西队的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更不动员全大队的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对此,姬荣华很有意见,对昌水千怪万怪,具体的说法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姬荣华爱打头阵而已经冲锋陷阵了,该当你姬昌水随后跟进了,可是,你姬昌水却是不助阵,坚持按兵不动,即使见死也不救。你姬昌水委实令人可恼与可恨!对于其他生产队是否跟进,石局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随各人的便。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他自己以前没有具体经历过这种事情,没有必胜的把握。虽然种子是抗倒伏的,但是,具体的大环境不是”“旱涝保收”,而是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尽管所走访的老年人都说这长丹湖于秋季几乎没有被洪水淹没过,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之所以要提倡这垦荒种晚稻的事情,是因为心存抛砖引玉的目的。假如不被淹没,就必定获得示范的硕果,来年及以后,就必有一个大发展。
      一锄一锄地开垦出来的湖田,群众栽稻秧时都比较认真,特别是对于此密度约为常规密度的一半如“四六寸”、“五八寸”的规定执行的比较认真。
      这种时候栽稻秧可算是最辛苦的事儿了。稻秧于头天晚上和当天早晨扯好,于早饭后担到湖田里去栽,这时,湖水已经被日头晒热,到中午就已经是滚烫的了,热气直冲栽秧人的脸,因而有了“上晒下蒸”这个词儿,弯腰栽秧人一边栽秧一边后退,每退一步都要弄得湖泥“卟卟”响地冒出热热的气泡,这种热热的泥巴与湖水使栽秧人的手和脚都变成了难以清除的铁銹色,更使一些泥鳅和黄鳝无处藏身,以致水面和泥面上到处是泥鳅和黄鳝的死尸。荒湖中的田螺多,螺的涎有毒。这种毒在烈日的照射下发挥作用,使栽稻秧人的手脚特别是脚奇痒。但是有痒不能抓,要抓就有破皮的可能,皮肤一旦被抓破了就与蚂蟥这吸血妖魔纠缠不清了,就有许多蚂蟥络绎不绝地往皮肤破损处爬,瞬间就吸走一袋袋鲜血。
      但是,“湖心”无什么草的处所,群众于栽稻秧做得太不够。这时,姬荣华自动兼任了“用牛组长”职,把主要精力放在用牛组里,没有鼓励与监督群众好好地栽稻秧。这种处所,泥深达大人的胯根,号称“栽田主力军”的学生们不能够下去栽秧,而社员们大都不相信这儿栽秧有收获,就不努力,只把捆秧把子的草解开,如天女散花般地往泥上甩秧把子,会甩的人甩出去的秧把子差不多都散开了,不会甩的人甩出去的秧把子原固原样还是一整个,有的人干脆不解秧把子,只整把整把地甩。偏巧这几天刘珍珠和姬昌怡妻伊氏来了“好事”,群众不努力于湖心栽秧的事就无人能够及时告诉队长姬荣华。并且,工作组石局长他们只是栽秧的开头三四天跟着热闹了一番,不待到湖心栽秧就忙全大队的“社教”的正事去了,所以也是不能够及时知道群众不努力于湖心栽秧的事情。两个多月后,“寒露”期间,那甩得比较好的稻秧长出的谷籽成熟了,黄灿灿分外惹人喜爱;而那整把子秧未散开的,“秧克秧”克死了,颗粒无收。
      湖泥已经干得人们能够踏上去收割晚稻了。
      收获着东一棵西一棵的黄谷籽时,社员们后悔不已: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将稻秧插好呢?“天作美”的时机,实在太少!……来年,休想于此地有收获……
      姬荣华自晚谷要成熟未成熟之时起,就开始于心中怪怨领导者,怪怨石局长脱离群众,不参与农田劳动,从而不知栽秧不负责的情况,不能够督导他姬荣华领导社员们好好地栽“铁脚矮”。这种怨与怪,不只是一次、两次。一日,姬荣华站在惹人爱的“铁脚矮”们的中间,想:本来,“人无前后眼”,大家先前不晓得这栽谷真有收获,也就对这里没有热情,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朝这边望。故从常理上讲,我姬荣华不应当怪石局长没起领导作用。——他和大家一样,只是凡夫俗子,而不是神仙,因而,他也是“无前后眼”。可是,从正理上讲,作为领导干部,他的思想上,应该比我们农民多一层“领导”的意识,他应该领导和鼓励我们信心百倍地按既定路线好好地前进:是巍巍大雪山、是茫茫烂草地,大家都要沉住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若他使我们努力了,走了该走的路,但没成功——人半路上死了,谷半途上淹了——我们只会无怨无悔,顶多只有些许惋惜。但“惋惜”与怨与悔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于人的精神上的反作用是有明显差别的。起码来说,我姬荣华不会如眼下这样对石局长个人的领导作风产生“不务实”的看法。你石局长的威望,应该到此结束了,我姬荣华要将你这“不务实”即“官僚作风”之短处,展示于众人面前!“务实”和“反官僚主义”,是你在大队扩大干部会议上强调的,可你自家言行矛盾,没哪个还信你!然而,当湖田的晚谷到了禾场的时候,姬荣华却亢奋地对群众说:“于沉睡了千万年的荒湖上,第一次收获了粮食。这突破历史之功劳,该属于谁呢?当然属于我们的石局长!”关于石局长这领导者的“不务实”即“官僚作风”之短处,他姬荣华并不展示于众人。想法没有付诸实践,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在老婆面前发表了类似意见,被老婆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刘珍珠给姬荣华作的教训主要有两点。其一,主要是“训”:社教工作组的干部,特别是工作组的组长石局长,其唯一职责是“社教”,是在整个三台大队甚至跃进公社搞精神文明建设,因为石局长既是三台大队社教工作组的组长,更是跃进公社社教工作队副队长。至于三台东队于湖心栽植稻秧,这类经济建设范畴的东东,从根本上讲与他们不相干,何况,他们在栽湖田的最初几天,还参加了具体的劳动,并且,这荒湖种谷新生事物本来是源于石局长对我们的生活的热情关怀。作为三台东队的队长,你姬荣华怎么可以对石局长来个不负责任的批评和予以恩将仇报的行动呢?!其二,主要是“教”:我们关起门来说一家人的话吧,在三台东队,唯你姬荣华与石局长同坐“领导者”这条板凳,彼此平时在群众认知上没有红脸与白脸之区分,所以,在群众面前揭石局长的短也就是揭你自己的短,为石局长歌功颂德也就是为你自己歌功颂德。你最好还是选择为石局长亦即为你自己歌功颂德,要是反着来,你就有可能不能够继续革命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86章 新生事物(2)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