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一个是阆苑仙葩 ...

  •   林如海做了决定,当日便修书一封,寄往京城。只待贾敏出殡,百日热孝过了,便让黛玉姐妹启程。随即在林府,百忙之中也开始为黛玉素玉姐妹两个的远行准备起来。
      路程怎么安排?要带上多少人?这些都是问题。
      姚姨娘既要操持主母的丧事,又要和林如海商议着这些事情,真是忙得焦头烂额。且贾敏一去,林府中的几个妾室乃至通房丫鬟,就有的不安分起来,对由她来操持家务一事冷嘲热讽,暗中下绊子。她又不好和人说着事,结果不过短短数日,她就廋了一圈。
      在姚姨娘的眼里,和那些成了年的妾室相比,主母的几个孩子都要好照顾得多,几乎都不要她操心的。
      但她谨慎小心,知道黛玉素来都是被母亲带在身边听家务的,所以她操持的事物,每日都会捡其概要告知黛玉。
      这也有借嫡女之名稳固地位的意思。
      毕竟姚氏看得很清楚了,林如海没有再娶的意思。若是没有子嗣傍身,她日后的生计,还是要着落在这三姐弟身上的。
      只是这些时间,姚氏也同样习惯了黛玉在家事上的沉默。她似乎是守灵累了,并没有在这些事上浪费心神。这导致这天黛玉开口说话时,姚氏一下子都没反应过来。

      “母亲去了,这个年过了也等于没过。”黛玉端坐在书桌边,这么起头。
      姚氏愣了一下,这才点点头,也不敢做什么感慨。
      “本来年末该发放出去的人,都耽搁了吧?”
      姚氏想想,再次点头。然后黛玉的话,真正让她吓了一跳。只听黛玉平静的说道,“我身边的洗墨,早就该放出去了。只是雪雁年纪还小,不曾练出来,至今拖着。侍墨的年岁,也该这一两年出去的。如今我要到京城外祖母家,这一去,至少也要两三年。却是不能耽搁了她们。你照着我们家一等丫鬟放出去的例子,给她们准备好东西吧。”
      姚氏愣了愣,忙说,“大姑娘,这可不成。她们若是出去了,你身边岂不是没了一个可靠的人照顾?”
      但黛玉显然已经做了决定,“便照我说的办吧。等我到了外祖母家,外祖母自会给我准备人手。都是当地人,做起事来也方便些。我身边的人,只带了雪雁和奶妈去就好。”

      姚姨娘不免在心中腹诽——别人给的,哪里能有自己家里的人贴心?但她见黛玉面色虽然平淡,却自有一种凛然高华之气,让她想起过世的主母,愣是什么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
      再看看洗墨侍墨,虽然脸上也有诧色,却丝毫不敢当面反驳黛玉,姚姨娘就知道这大姑娘在自己的房中也是个说一不二的角色了。
      她只得思量着,大姑娘不知道犯了什么左性,还是去禀告老爷一声,由老爷定夺得好。于是也就没再直接反对了。

      打发了姚姨娘,黛玉接过侍墨奉的茶,驳了两人要跟着她上京的哀告,心中也是叹息。
      此时她心中还算清明,姚姨娘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哪里能瞒得过她?梦中的紫鹃虽好,比洗墨侍墨还要贴心得多,却不是她要打发了这两人理由。
      她此时做下这事的理由和梦中一样,也正如她自己所说。
      两个一家人都在苏州或者扬州的侍女,怎能让她们嫁到京城去?哪怕是经历了梦中之事,她对贾府外面的那些奴仆也还是不甚了解。就算狠心把她们嫁到京城,又怎能保证挑到合意的人家?王夫人是不喜欢她的,谁知道会不会从中使绊子呢?贾府的家事,说到底还是握在她手中的。

      黛玉为人,少有和丫鬟亲厚之举。一来是大家闺秀的礼仪要求,二来也是知道这样做对丫鬟不见得好。但她却时常记得为丫鬟们打算。
      哪怕记得在梦中,她带的人少了,也是她在贾府被人说“吃贾府的、穿贾府的”的缘由之一,却还是不愿意耽搁了丫鬟们的未来。只可惜她这个“梦”做得晚了,让她没时间补救而已。

      不说洗墨侍墨两个跟着黛玉数年的丫鬟心中担忧又是感动,也不说黛玉自己对未来的迷惑,且说这边姚姨娘把黛玉的意思告诉了林如海。她本以为林如海定然会阻止黛玉的这种“荒唐”作为,谁知林如海却觉得黛玉的想法很对,倒把黛玉赞了一番,只梗得姚姨娘无语,也只得罢了。
      背后就去找素玉身边的清鹭碧鹮,让这两个距离放出去还有那么两三年,比雪雁却又大些的大丫鬟也照看着黛玉一些。
      姚姨娘自是不知,林家几代单传,娶的不是是贵门之女,也是书香世家之女,内宅都是简单且被主母管得很好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有一腔书生意气的林如海,哪里会懂得内宅阴私之事?
      贾敏在家中过得顺遂,自然也不会和他说这些。且她赞贾母赞惯了的,以至于少年时就没了父母的林如海对贾母是真心敬重,十分信任。自觉将女儿给她照顾,那是十分放心。
      也因着这份信任,以及读书人少有谈钱的传统,林如海虽还为两个女儿准备了五千两的银子,交给贾府,却也不曾大肆宣扬,只在信中提了两句。

      如此这般准备了一番,待得万事俱备,黛玉和素玉便要沿着运河一路坐船进京了。因打发了洗墨和侍墨,黛玉身边果然只剩下了奶妈王嬷嬷和一个不到十岁的小丫鬟雪雁。不过,除了清鹭碧鹮之外,她们还带上了一房人,便是王嬷嬷的儿子媳妇。这两个是要住在贾府外面的,为了让黛玉素玉采买东西的时候,不至于样样都要经过贾府之手。
      她两人的老师贾雨村也是功名中人,因有复起之望,也拿了林如海的柬帖随行。
      黛玉已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她一个闺阁女儿家,不好抛头露面,日日里只在船舱中待着。除了为母亲祷告、守孝,或者看书,便是和丫鬟或者贾家的那两个三等仆妇打交道。
      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素玉了。多了这么一个妹妹,哪怕是在守孝期间,却也热闹了许多。
      而且,这一路上也不是完全无事。贾敏的遗体虽然没有送到金陵,而是葬在了苏州,但是林家的宗祠却是在金陵。贾敏按理是可以将牌位放进去的。
      黛玉姐妹两个便要将牌位送过去。

      这一日到了金陵,两人便执行了这个任务。这事极为重要,便是跳脱的素玉也显得规规矩矩的。故此,两人虽上岸一趟,却几乎没见着金陵的风情。
      而金陵的林家虽是态度殷切,却也没有多热情的留人。
      真要说,金陵的林家和林如海这一支的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了。林如海的曾爷爷威肃候当时就没有近亲,封侯之后又是几代单传,虽然金陵林家对他们这一支多有仰仗,但论血缘却也着实不近。这也是在黛玉的梦中,林如海虽然无子却也没想着从宗族中过继的原因。
      黛玉暗地里拿这次的遭遇和梦中经历的事情对比,发现这一次的林家亲族们居然比梦中还要疏远一些。

      待得回到船上,素玉才放下板了大半天的小脸,缠着黛玉问道,“姐姐,我们林家的祖籍不是在苏州么?怎么宗祠却在金陵?”
      看得出来,这个问题从被她发现开始,已经纠缠了她许久了。
      黛玉心中有些好笑又有些欣慰,给她细细解释了一番,“当初蒙古侵占这片地方的时候,虽然也正正经经的立了朝廷,可不改蛮夷本色。非但把我们汉人当做是奴隶,还每年都有许多蒙古王公,惦记着要把汉人都杀了,将这江南代北的土地都当做他们养牛牧马的草场。那些年间,汉人过得日子是苦不堪言。我大明建立之前,正是天下各处都爆发大灾的时候,蒙古人又怎会真将汉人的性命放在心上?我们祖上就是那个时候去了许多。在家乡待不下去了,眼看就要灭族,这才举族搬迁。后来投到了太祖治地,在金陵安稳下来。宗祠也就重新立了起来。”

      读书人都喜欢谈论国事。
      被当做男儿教养了几年的黛玉自知自己不是男儿,只能独善其身,但对古今大事也有自己的见解。只是贾家几乎没人能和她谈论这个罢了。此时借着教诲妹妹,很掺了一部分自己看史书的心得进去。
      谁料问出了宗祠问题的素玉竟全不关心这个了,只是崇拜的看着认真的黛玉赞道,“姐姐好漂亮也好厉害啊!蒙古人真的好可恶!”
      看着素玉亮闪闪的眼睛,黛玉顿时哭笑不得。
      只是起了话头,也不管他人懵懵懂懂的眼神,她到底叹了一声,“其实也多亏了我们祖上都尝过当奴隶滋味的福!本朝有一个好处,从不用岁贡和亲这等的屈辱之法来换取边关和平。强如汉唐,也是做不到这个的。”
      汉家计拙是和亲啊!
      ——可惜的是,在她梦中的最后,这个例子似乎要被打破了。
      南安郡王在南方打了一个大大的败仗,南安太妃似乎就惦记着私下找人去和亲呢。那个人选,是探春。
      黛玉并没真看见探春去和亲,也不知道这事最终成了没成,只是想起来就不免在心中叹息而已。
      ——每朝每代,除了那些迅速败亡的,立国百年,似乎都是重要关头。开国的锐气消失,世家贵族的风气开始糜烂,武风文风开始败坏,国力逐渐衰退,最终迎来下一个轮回……
      他们这一朝,似乎也到了这个时候。才会有那般的可憎之事。
      女儿家本被男子看做附庸,但在危急时刻,那些男人却又拿女人来作为护身符,偏偏还有许多女人帮衬。对女儿家来说,这是何等的屈辱和可悲!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四章 一个是阆苑仙葩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