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


  •   转眼就到了新年。外边虽然还在打仗,偏于一隅的大刘庄没有被战火波及,还算安稳。

      在展家读书的孩子,家里人都送了些自家备的腊肉干货,给展家添个菜。

      经过了一个寒冬,因为各种各样的愿意,最后除了二柱,只留下三个孩子跟着展庭安念书。对于这个结果,展庭安并不意外。在农家看来,读书是有钱人家的事儿,村里娃能认得几个字,就是天大的福分。更何况现如今年景不好,送东西给展家让孩子念书,还不如在家做些好的,全家人都能沾点荤腥。

      今年展家的日子比以往要宽裕,王氏就决定好好整饬年夜饭,母子二人好好补补,一整年俩人都辛苦了。

      上好的五花肉加上大葱细细剁碎,拌上切碎除过水的白菜,磕进去一个鸡蛋,撒上一勺油,再加上调料,仔细搅拌,香喷喷的猪肉白菜饺子馅就做好了。

      舀一勺细面,加水和面,揉面切面剂,擀皮包饺子。白嫩嫩的饺子如同一个个圆鼓鼓的元宝,看着就喜人。

      晒干的腊肉细细切片,掐一把屋里养出来的蒜苗,炒一盘香味四溢的蒜苗腊肉,给寒冷的冬天添一抹绿意。

      肥硕的老母鸡在砂锅里炖的骨酥肉烂,上面漂了一层亮晶晶的油花,吸饱汤汁的干蘑菇犹如一朵朵褐色的小伞,点缀在黄色的油花间,煞是好看。

      趁雪停在小水潭打捞的肥鱼,做成浓油赤酱的红烧鱼,撒上一层碎碎的葱花,让人看了就对来年充满希望。

      王氏还架油锅炸了酥肉丸子红薯丸子,用煮肉剩下的肉汤,加了碎肉粉条做了北方特有的焖子。

      红萝卜切块用肉汤炖了,浇上醋,清爽解腻。

      八个盘碗将不大的饭桌摆得满满当当,王氏看着丰盛的年夜饭,眉开眼笑。

      王氏带着展庭安给展家祖宗上香祭拜后,就分坐两边,开吃这难得的丰盛年夜饭。

      王氏破例给展庭安到了一碗底自家酿的米酒,叹慰地说:“自从你祖母过世,咱们家就没吃过这么好的年夜饭。”说着揉揉红了的眼睛:“可惜你爹吃不到这么好的饭咯!他也看不到你长得这么好,这么懂事!”语气甚是感伤。

      展庭安劝慰着说:“爹看到我们过得好,会很高兴的。爹在天上看着我们,肯定不希望娘在大年夜这么伤心。回头咱们给爹多烧些元宝纸钱,让他在地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母子二人温馨地吃着年夜饭,微弱的烛光透过窗,在院里洒出一片光辉。静谧的黄光笼罩着和乐融融的大刘庄,是那么的安宁平淡。

      时至子正,外边传来的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展庭安赶紧在院里点燃晒干的竹子,在爆竹声中和王氏一起守岁。

      爆竹声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桃符换旧符。

      过了正月十五,展家小学堂又开课啦!

      展庭安觉得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够学会术数,还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毕竟文人不屑于银钱打交道,可是人的衣食住行,又离不开银钱。如果以后外边安定不打仗了,就是科举不行,还能靠算数某个出路。

      想到就做。展庭安把时间重新安排了一下。早上先朗读背诵半个时辰,然后再学习心的内容。之后就开始学习术数。下午各个温习,查漏补缺。

      最开始先学习加法,十以内的。翻来覆去的练习,直到大家都练熟了,再学百以内的。竖式计算比较简单明了,展庭安就教他们如何竖式计算。展庭安并没有教他们阿拉伯数字,不想编那些需要去圆的谎话。就用简化的汉字,例如二百五十八,就写成二五八,然后竖式计算。虽然有些复杂,但总归不会显得另类。

      其中,刘大叔家的大壮学得最快。大壮识字比较慢,总要比别人多花费功夫,但是他对术数却十分开窍,一点就通。

      展庭安就给他开小灶,开始教他乘除法,其他人练习加减法,先练熟了再说。大壮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懂了诀窍。展庭安把乘法口诀教给他们,大壮很快就无师自通学会了竖式乘法,并且练熟百以内的乘法。

      时间晃晃悠悠,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挂起了红灯笼,青牛镇的商家还办起了花灯会。

      元宵节当天一大早,展庭安他们正商量着晚上逛花灯的事儿,门口进来个高个子青年。身姿挺拔,面容坚毅,还带丝丝煞气。细眼一瞧,原来是郑熙元回来了!

      二柱和杏花上前抱住郑熙元的腰,抢着问道:“大哥,你回来了!”“大哥,你回家见阿娘了没有?”

      郑熙元揉了揉他俩的头:“回过家了,娘说你们在这儿,我就过来了。”看着弟妹长高了不少,笑着说:“你们都长大了!”

      展庭安笑着打招呼:“熙元哥回来了!”

      大壮他们都扭捏着问候郑熙元:“柱子哥回来啦!”

      郑熙元一一回应他们,感叹道:“听说你们都跟着庭安念书识字,都长大了啊!既然都学了,就坚持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个学问,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庭安好样的!”

      展庭安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闲着五十,想着多学习总归没坏处,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再说这天下不会一直乱下去,总有安定的时候。等一切安稳了,说不定我们的就来了。与其事到临头后悔,不如早做准备,这也算未雨绸缪吧!”

      郑熙元应和道:“是这个理儿!我就是因为识字,现在做了小旗,以后有机会还能提拔为总旗。因为我的大名不像农家子,还给上头留了印象,以后出头也容易。说到这儿,还得谢谢展大叔当初给我取的大名。”

      “熙元哥升小旗啦!大喜事啊!”展庭安高兴地说:“熙元哥,你真厉害啊!咱们可得庆贺庆贺!”

      郑熙元摆摆手:“小旗在军中是最小的头头,没有品阶,不入流。”

      展庭安坚持道:“那也是升职了,以后还会往上,必须庆贺。”

      大壮他们也跟着起哄,最后决定在郑家做几个菜,算是小贺一下。大壮他们说拎点东西添彩,一个个都跑回了家。

      王氏和展庭安带了些鱼肉干货,随着郑熙元三个回了郑家。

      郑大娘和王氏下厨做饭,杏花在一旁打下手,郑熙元和展庭安在堂屋聊聊这半年各自的境况。

      郑熙元讲述了他一路如何参军,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砍人,如何得上头赏识,最后做了小旗。

      展庭安和二柱听了惊叫连连,虽然知道外边在打仗,毕竟离得远,总不那么真切。听着郑熙元描述的战场,不由心惊。

      “熙元哥太不容易了,这真是拿命换来的升迁。”展庭安感慨道。在现代社会,战争离得远,没有真实感。影视剧里的战场,总感觉造作。哪有古时冷兵器战场的血腥残忍。

      “安稳总是要付出代价,一将功成万骨枯,终归是不错的。”郑熙元说:“不说这些了,聊聊你们吧!”

      接下来二柱和展庭安相互补充着,说了这大半年来的经历。

      郑熙元笑着说:“看来你们过得很充实自在啊!我还得说,读书这件事,庭安你做得很对。”

      “这次出去打仗,我才发现,学问真得很重要。我在前线拼死拼活,拿命换来的钱,还不如后方管粮草的打算盘珠子的一半多。”郑熙元感慨道:“虽然战场挣军功快,升迁快,但是当将军,还得是有学问啊!至少得看得懂兵书,会排兵布阵。”

      展庭安看出郑熙元是有大抱负的人,就建议道:“熙元哥也是读文识字的人,就不要泄气。咱总归比目不识丁要强得多。我家藏有些兵书,熙元哥带着,没事就多琢磨琢磨。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读总有些收获。有机会可以请教上头几句,也能留个好学的印象。以后升迁也容易些。”

      郑熙元说:“多读书就是想法多,我也这么觉得。那我就不客气了。”然后教导二柱要多跟展庭安学习,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外边想要个安宁都难,更别说是读书了。

      大壮他们几个跟着家里的长辈来给郑熙元庆贺,大家热热闹闹地吃了饭,都各自唠唠这半年的家长里短。大叔大爷们都对郑熙元的经历很感兴趣,不断询问郑熙元外边的事情和打仗的经历。

      一直热闹到夜幕降临,大家都各自散去。约好饭后一起去镇上看花灯。王氏和展庭安就在郑家吃了晚饭。

      晚饭后,郑熙元带着展庭安他们,和大壮他们会合,浩浩荡荡地前往青牛镇。大壮他们的长辈都跟着,怕这么多孩子,郑熙元一个成年人看不住。

      一路上,郑熙元推辞不过,继续讲述在外的经历。

      等到了镇上,一片灯火灿烂。正街两边的商铺,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灯、莲花灯,还有走马灯。各式的花灯,看得人眼花缭乱。

      街上还有小贩挑着担子,卖些各种小吃食。过年了,家长都舍得给自家孩子甜甜嘴,偶尔买个零食还是可以的,小贩们都喜气洋洋的。

      展庭安他们一路吃着小吃,一路看着花灯。偶尔碰到猜字谜赢花灯的,还会讨论几句。如果猜中了,大家一起兴奋地鼓掌,长辈们也与有荣焉,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

      大家高高兴兴逛了一圈,看了花灯,吃了美食,就结伴回家了。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兴奋不已,都说回去好好念书,明年还来花灯会上猜灯谜。

      到了村里,各自回家。一夜安睡。第二天一早,拿了展庭安给的兵书,郑熙元又离开了村子,奔赴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前程。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四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