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捕快春秋》  第2章

网友:布点小东西 打分:2 [2011-02-12 18:51:14]

一、先说改动,这章里有几处改动,都是细节上的,【 】内的就是新加部分,我觉得倒不是因为反抄的原因,是刀娘正常修文吧,会让上下文更连贯流畅,有意的书友们不妨可以回头看一下,作个比较。
1、【“不错,就我这样的。”】那青年也站起身来,不着痕迹地俯向黄芩耳边,一边重重吹气,一边轻声道:“我姓韩,名若壁,你也可以叫我韩大侠。”。
2、伤口长寸许,宽几毫,位置、深度均刚好切断颈项处的要害血管。黄芩不禁赞道:“好刀法。”转头,他又瞧了眼尸体手中的龙纹腰刀,摇头轻叹道:“想来,你的刀是没能快过别人的刀了。”
  【不过,林有贵是听不见了。】
下一刻,黄芩象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猛然起身,踏着脚下积水,疾步冲进了客厅
3、“灰衫文士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头迟疑了一瞬。当他再抬起头来时,目中露出些许轻蔑之色。或许,他是瞧不上一个州里的小捕快。”改作“灰衫文士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头迟疑了一瞬。当他再抬起头来时,目中露出些许轻蔑之色。这或许是因为,【他是个读书人】,根本瞧不上州里的一个小捕快。”加了“他是个读书人”
4、““夺夺夺”,清脆的响声打断了林有贵的思绪。他抬眼看时,见是黄芩以右手中指的指节,轻扣桌面发出的声响。那声响似是在催促他作出回答。”这一句是原文,新文中将“右手中指”改作“右手食指”。
这点改动很有点让我兴奋,因为当初我曾在文下提出过,人敲打手指的习惯,食指更合理,因为更顺手,刀娘居然看到了这一留言,并且,居然修订的时候改了,欣慰之,屁话也有被注意的时候,虽然这的确是吹毛求疵的屁话。
大概的改动是这几处吧,有疏漏,不过说不上重要,好像还加了句林有贵说黄班头这说的是什么话,应该还是正常修文范畴,估计也没人有兴趣听我详细说,作罢。
二、接着要说的,自然还是抄袭相关。不过,抱歉,小分队,还是驳斥你们的话,因为的确还没到赞同你们分析的时候。
1、白面微须,长眉细目
其实这不是小分队贴出来的证据,至少我是没看到的,不过我觉得依小分队的思维路数,这点可能也是他们认为的抄袭处,我百度过,因为无聊嘛,所以在相貌描写、武功描写上是有特意去百度的,大家普遍认为,这两处是容易抄袭的地方。
白面微须,长眉细目,有不少文章中都出现过这两个词,且是连着的,但我想说,这仍然是正常借鉴,具体理由我真说不出来,因为这一直以来在我心里是种常识,从没想过常识有被推翻的一天,还推翻得如此彻底。
有人或许会说,反抄小分队都没贴的证据,你拿出来说个屁,接着往下看,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要提这处了,因为下面这处“给力”证据,正是与此性质类似,当然,昨天扒第一回的时候,其实也出来了类似的,不过我没意思去看小分队的证据里有没提“山风瑟瑟,人烟稀少”,只是刀娘恰好在这处改了,或许她有所动摇,觉得会落人话柄吧,但这只是猜测,在此,悼念一下那句“晓春三月,草长莺飞”,你们害怕被禁么?其实我挺怕的。
2、这处很长,是大彩图里提到的,需得详细看了
———————————————————————————————————————
【黄芩欲寻处地界取柴生火,烤干衣裳。只听得“叮铃铃”一声脆响,他抬头望向声音起处,见左边百步开外有所败落的寺庙。正是悬于这寺庙殿角下的铃铎迎风发出的声响。黄芩眉宇间露出喜色,赶紧捡了些柴禾,往寺庙去了。
  这座古刹已经崩损多年,山门上的朱红牌额摇摇欲坠,破败不堪,上面描金写着的“净土寺”三个字几乎不可辨识。再往里,台阶上尽是燕子粪,檐角下都是蜘蛛网。 】
抄袭对比:
水浒第六回
【话说鲁智深走过数个山坡,见一座大松林,一条山路。随着那山路行去,走不得半里,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院,被风吹得铃铎响。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又行不得四五十步,过座石桥。再看时,一座古寺,已有年代。入得山里,仔细看来,虽是大刹,好生崩损。但见:
钟楼倒塌,殿宇崩摧。山门尽长苍苔,经阁都生碧藓。释迦佛芦芽穿膝,浑如在雪岭之时;观世音荆棘缠身,却似守香山之日。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方丈凄凉,廊房寂寞。没头罗汉,这法身也受灾殃。拆背金刚,有神通如何施展。香积厨中藏兔穴,龙华台上印狐踪。
鲁智深入得寺来,便投知客寮去。只见知客寮门前大门也没了,四围壁落全无。智深寻思道:“这个大寺,如何败落的恁地?”直入方丈前看时,只见满地都是燕子粪,门上一把锁锁着。锁上尽是蜘蛛网】
这处被反抄小队定性为较隐蔽的化用。
原本是有彩字标明相同处的,不过我不会在留言里弄彩图,也就作罢,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彩图版。
对这一段,刚才我比较了下,刀娘在新文中是没作任何修改的。
我曾说我怕眼下我的举动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如今,就是麻烦的地方来了,因为他居然没改,居然如此死性,这种行为怕是会令不少正义之士不快的,虽然我认为他是一种傲气,也明白这种傲气的来源是什么。
这处到底算是抄袭还是不算抄袭?老实说,我有些迷糊,可能刀娘也是。准确地说,是我从前认为这绝对不算抄袭,但被这次事件一搅,却是糊涂了,甚至有些不敢说自己的意见,因为脑残的帽子很大,与WG时期的铁制大高帽恐怕也相差不远了。
小分队没有把这处当作重要证据交由晋江审核,而他们的定性是化用,这可能也有拿捏不住性质的缘故在里面,虽然之前愤怒于他们的某些手段,但幕后拍板定策的却的确是理智之人,选用的也是称得上有重量的证据,至少还有人明白,胡搅只是弄乱局面,定胜负却仍需证据。
还是具体说一说我对这段的看法吧,我觉得仍然是借鉴,化用这词儿并不妥当,姑且不论化用是否等同于抄袭,单说化用这词儿,多少有些改头换面、易容的意味在里面,畏畏缩缩、藏头露尾,只是无论怎么易,实质的内容不变,小鬼还是那小鬼,绝对变不成阎王。
这段被定为化用的段落,惹祸的关键词:寺庙、铃铎、朱红牌额、燕子粪、蜘蛛网。
因为是相似的场景,荒山破庙,无人料理,破败不堪,水浒那段中除去中间鲁智深看见的庙内诸菩萨景象外,剩下的部分,的确与刀娘这段说的是同一件事,但是……但是他们本来就的确是说的同一件事,又怎么让它看起来不像同一件事呢?
其实,我真的是很迷糊了,如果刀娘此处语句完全相同,或者只有个别差异,那毫无疑问,此处抄袭,还不是涉嫌,但问题是他写的并不是照搬的文字,但的确又是类似的语言、物件、场景,这要如何定性,如何定性才能教人满意?
我真不知道怎么给出答案,只能是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而在具体的写文过程中,我想请教潜伏未语的诸位作者——不用掩饰,我知道这文的读者里面有很多也在写自己的文,不管是好是坏、是多是少,总之都有不少人有一定写作经历,那么,诸君可曾遇上过这样的事,可曾像刀娘一样将见到的其他文中的场景化入自己的文中?
这种行为叫什么?到底是抄袭,或者不是抄袭?
有人记得傲慢与偏见这篇文么?曾经有一种质疑,认为一个生活在穷僻山村、圈子极窄、并没有更多人生经历的姑娘,怎么能写出如此丰富而有深度的文章来?当时我就想,帮助她完成这一工作的,应该是阅读,广阔无尽的书海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抓住的东西,远远超出了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一个完全隔绝阅读的人,不可能成为写文者,而一个写文者,会不断催促自己去加大阅读量。
写作,有时候也可看作一种天分,必须得说,没有一定天分者,很可能是缺乏想象力,缺乏敏锐的感触能力,且未必能有如章鱼触须般复杂的联系力。这样的人当然也能码出文字,但那文字可能是生涩平板,故事可能是平淡无趣。
不过,天分是给你吸引人的基础,真正要丰富自己的文,仍需各类知识的补充,有时候甚至该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查阅资料变得容易许多,但百度仍不是万能,至少我自己需要找资料的时候,常常想把个百度砸上个三四锤,太不给力了,这当然跟我的阅读量知识量太少有关系,不过度娘只是手段,并不能取代平日广泛的积累,这点毋庸置疑。
刀娘可能没有去过嘉峪关,没亲眼见到漫无边际的黄沙;他也可能没到过高邮,呼吸不到樊良湖上带着潮湿与微腥的空气。但他依然要写出这些场景,那要凭借什么?凭借阅读,通过书本,通过网络,通过电视电影,这都是了解未知领域的途径,也是写作时要依仗的方式。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又说,书生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二种说法虽有差异,却展示出获得知识的多种手段。若说对纯粹书本的记载还有许多不同解读,现代的影像手段出现后,这种记载则变得直观明了,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亲眼见闻、亲身体会,只是这成本太高,简直无法一一完成。
抱歉,此处我可能太过罗嗦,让人生倦了,说这么多,仿佛都没落到抄袭的事情上,这是我的表达问题,抱歉。不过说这许多,好歹还是有一丁点用处的,那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对未知场景的创作,必须从其他的书或影像资料中了解,并加以借鉴。
刀娘是古人么?
不是!
他到过什么破败古庙么?
没有!
那他凭什么写一具荒芜寺院的萧瑟场景?
他如果不阅读不借鉴,凭空从天上掉下一段黑压压的文字么?
上帝可怜你?
别跟我开玩笑了!
关于这一段是否抄袭,我真的一时没办法来给它下结论,只能留待公论。法律,禁止抄袭;但对抄袭的界定,却是要靠普通的阅读大众。没有一部法律能给出明确的抄袭的具体标准,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并且,不同的年代,对之界定都有不同。
突然就想到黄鲁直同志了,他的诗其实真就抄了不少人的东西,具体我懒得贴,有兴趣的人可以百度一下黄鲁直容斋随笔,洪迈老先生当年就扒过,但看老先生的意思,一点没有反对意见,我只是顺便看到了,再顺便提一下。
不知道这算不算古今对抄袭认知的一种改变,又或许古时候都还不太有抄袭这个概念,近代逐渐形成,并发展出愈见丰富的内涵。
谁知道呢,这里说这个,只是想尝试从历史一脉传承的角度来探讨抄袭究竟该如何定义。这话题或许太大,不是一时能说得清,且暂留着,大家一起努力吧!
三、之前说得最多的都还是关于抄袭的事情,但我一章章重新看,不是为了审视抄袭,而是正儿八经重新在欣赏,所以,关注点还是时常停留在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譬如小韩那句“跟着你,有火烤”,其实是很具喜感的,几乎让我在瞬间联想到“跟着你,有肉吃”,有人说刀娘的文很好笑,好玩儿,我倒想说,他真正搞怪的地方并不特别多,只是洋洋万字中偶有一二笔,相比之下,我倒恬以为自己其实是个更好玩儿的人,不过这点是不被熊猫同志认可的,他好像一直强调,我其实是个正经又无趣的人,好吧,或许本质是,可我至少还有个貌似有趣的伪装,应该是吧?
关于小韩的外貌描写,其实很精彩,往头上看,往面上看,往身上看,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手法,中学的时候不是没被教过,可真正拿来用的时候并不多,技巧的多样性,也是令一篇好文增色的手段。刀娘这里的语言还是格外轻快明朗的,这也与小韩轻佻的性格有关吧。
曾有朋友说受不了初看这文时,瞧见的对主角小黄的外貌描写,描写得太好觉得不舒服,大概他的意思是说受不了太俊的男人吧。听这话的时候我有点诧异,印象中,小黄的外貌并不格外出众,刀娘也没有过多言语停留在上面,我一度怀疑,我那朋友是不是记错了人,把对小韩的描写算到了小黄头上,因为这一章里,刀娘实在偏爱小韩,将他的相貌赋予得十足有派头,一望即知的绝色帅哥,招花惹草的主儿。
我也百度了一下,没发现这段描写与其他文有雷同,当然,我也一直在说,我百度是很不给力的,也许疏漏了许多地方,还是得等大家共同鉴定,但就我个人内心而言,我是一直不相信刀娘连这样的描写都弄不出来的,他没那么逊吧!
其实我不想夸他,尤其在如今这敏感时期,但我是真的欣赏他的写作能力,我以为,他文笔很强。尽管曾有不少朋友推荐说这个人文笔好,那个人文笔好,我跟去瞧上几眼,只觉得是尽到了一个写文者该尽的职责而已,那不叫文笔好,叫通顺流畅,应该的。
可以不欣赏刀娘的风格,风格这种东西的确是不能强求的,但文笔也要被诋毁,这似乎就有点没道理了,确有抹黑的嫌疑。当然,以上言论只是我个人的道理,多半是并不讨人喜欢的。
刀娘的文笔,我以为更多的来自于他广泛的阅读量,是多年来累积的结果,不过,今天他被归到抄袭者一列,其实说来也该是同这该死的阅读有关,有些界限实在不好把握,我倾向于认为这不过多涉及到人品问题,但确是过了界限的最边缘,俗称底线吧!
能够理解创文之苦,可也更该以此警醒,放纵不得。
本章中,关于小韩的描写较多,小黄却有一处很值得玩味的外貌描写“眼波荡漾不定”,别误会,这不是小黄在卖弄风骚,只是他与小韩初遇较量之时玩了一手小把戏,小噎了韩帅哥一把,他在顽皮呢!
小黄固然性子沉重,但与小韩相处的时候,还是偶有跳脱之举,少年心性毕竟不减——26岁还可以算作少年么?另,感叹一下,能与小黄同岁是种荣幸,但随着小黄年龄长到27,咱也跟着虚长一岁,年年月月,一事无成,噫吁徒叹!
另外值得一提的,小韩的有处描写“唇角边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诙谐调侃般的笑意”,这里很有熟悉感吧,古家的货,我自己也常用,诙谐而调侃地笑——这也是种生活态度。爱笑的人,多少总是要更讨喜些的。
四、差点忘记一个重要的地方,本章中有一段是刀娘关于江湖人的分类,绿林□□一类,车船店脚牙一类,剑侠又是一类,不知道这是不是他自己提出来的理论,不过我想是不可能脱离前辈武侠小说的影响的,虽然此前我没看过类似的提法,但相熟的措辞还是有的吧。绿林□□是江湖人,这无可争议,“车船店脚牙,无罪也当抓”,这也是走卒们被归入的原因,却不知道贩夫们算不算江湖人了,回想水浒中阮家三兄弟的行径,以及劫生辰纲时扮作贩枣人的举动,想必贩夫也不是什么干净人。至于剑侠,虽然古典小说中的传奇等也有为义而生的侠客,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仍是豪勇之客,那时候的江湖汉子,更多的还是代表种武力,说是社会动荡因素一点不为过,反正不是什么好鸟。侠?那是世上存在的东西么?直到近代的新生武侠小说时,才越来越强调侠义,尤其是儒侠,侠才真正脱颖而出,成为无数少男少女追逐的对象。明白的说,我们追的更像是一个梦,现实中却很难寻到,且即使是有,现实中的侠更未必是武艺高强,文弱书生亦有可能。
好了,这就扯得太远了,就此打住。
最后再罗嗦地提一下小韩找小黄搭讪时,小黄理都不理,将腰牌拍在桌上的场景。我觉得很萌,虽然这场景在其他武侠片里都能见着,但是,仍然萌,小黄的确是个牛叉的人物,他的性子也的确牛叉,好吧,在古家晃荡得久了,对牛叉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萌。

   

[1楼] 网友:布点小东西 [2011-02-12 19:00:16]

可怜的刀娘,刚刚群里的考据党们说,北京附近没有一座山是可以用走就走到的,有同志建议你还不如改成瑟瑟河风,北京附近没山啊——
我受不了了,你太惨了,下回去上卫星地图吧,那能看到详细地貌啊——有山没山没山还是有山,杀了我吧——

    [投诉]

[2楼] 网友:布点小东西 [2011-02-12 21:57:15]

补充一点,之后其他书友找到的,关于小韩外貌的描写,据说这段最初也被认为涉嫌抄袭,后来反抄小分队做大彩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删除了。
【捕快春秋 第2回
这青年端的是好看!
往脸上看,他剑眉入鬓,睫毛长密,一双大眼睛黑多白少,神光炯炯地左顾右盼;往头上看,他一头黑亮的长发被仔细挽在顶端,用一支雕花刻鱼的白玉发箍缩住了,再加了根丝绸发带;往身上看,他一身炫蓝色的阆中丝绸长袍,腰间还悬着把古色古香的镏金红鲛鞘三尺文剑,剑柄下挂着的四珠宝石剑穗煞是耀眼。
  剑有文、武之分,文剑均配有剑穗,一般重量较轻,常被文人们所配戴;而武剑,则没有剑穗。
  这青年整个人儿往那儿一站,仿若临风松柏,又如凭海椰树,真正潇洒出群。
云中岳 绝代枭雄 第一章
东面,一个身材修伟,脸如冠玉的青年人,剑眉入鬓,大眼睛黑多白少神光炯炯,是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英俊青年人,黑油油的长发挽在顶端,用一支白玉发箍缩住,加上了一根青丝发带,一身五色嘉定绸长袍,腰悬一把古色斑斓的古剑,站在那儿宛若临风玉树,潇洒出群。】
比较起来,这性质仍然与破庙燕子粪那一段类似,我不知道这叫不叫抄袭,但我个人的意见是不算,这是借鉴,可我仍需要征询大众意见,大家一起讨论吧。也只能如此。

    [投诉]

[3楼] 网友:yiyi [2011-02-13 01:18:19]

这两个描写的逻辑结构是不一样的,楼主也提到了,“往头上看,往面上看,往身上看”是多角度的描写手法,观察顺序明确;佩饰的细节刻画上也更生动详细,“雕花刻鱼的白玉发箍”、“炫蓝色的阆中丝绸长袍”“镏金红鲛鞘三尺文剑”比之“一支白玉发箍”、“一根青丝发带”、“一身五色嘉定绸长袍”加上“一把古色斑斓的古剑”更加雅致脱俗,用词上摒弃了“脸如冠玉”、“黑油油”、“临风玉树”等烂俗的词。整段文字结构上非常工整,语言组织上更高明。
至于小韩本人的形象,也许作者就是借鉴了那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就好比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林红玉,基本借鉴了红楼中林黛玉的形象,无可厚非。进一步说,能不能借鉴一些主人公外貌描写的文字,如果借鉴了就直接认定为抄袭,这个其实就值得商榷了。第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多面的,外貌描写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出场外貌描写是很出色,但是光看那一段远够不成贾宝玉的整体形象。作为整体形象一部分的外貌描写只要与人物形象相符,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合适的,不存在低级抄袭的问题。第二,如果在这些文字上做了创新性的组织,描写得更加精彩了,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借鉴。第三,对于古代人物的描写,特别是长篇大段的外貌描写,说实话,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光靠想象和看古装剧并不太靠谱,写得时候找些类似的古典小说做参考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仅发表个人意见,大家可以讨论。另外北京三面环山,不知是否一定要特有名的山才能够算得上数。

    [投诉]

[4楼] 网友:六扇 [2011-02-13 11:17:22]

云中岳那个,按某些人的标准,化用怕都算不上,直接就是抄了吧。
我是觉得,好的外貌描写句子,借用一下为什么不可以,实在不行后注注明一下“此段文字来源于××××”,我觉得完全不会影响读者对人物整体形象的把握,LS说得对,外貌描写是很重要,但对一个人物的整体刻画来说,远不是决定性因素。
好的借鉴会起到增色的作用,比如《逆水寒》电视剧中戚少商形容炮打灯的那段话“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几乎也是圆盘照搬冯骥才的《酒婆》中的原话,这段话已经随经典的旗亭一夜永远刻在逆水迷脑海里,但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这是别的小说中的句子就认为戚少商这个人物就站不住脚了,温豪杰就是抄抄了神马的,因为这段话很适合这个场景也很适合这么说出来。
至于北京三面环山,嘿嘿,这是事实,但这三面的山,最近的从市内二环坐公车也都至少要一个半钟头才能到达也是事实啊,不可能是小江和小黄在傍晚“走了一下”就到的城郊。那时的城郊,其实也就是二环之外了,有护城河吹来的“河风”还靠谱一点点,哈哈哈

    [投诉]

[5楼] 网友:布点小东西 [2011-02-13 11:46:56]

这又不是论文引用,还在后面注明此段来源于哪儿,好别扭
反正我是觉得构不上抄袭,可要我说理由,又只有那么一些,恐怕也说服不了坚定的反对者
下回真想找着四娘抄袭案的判决书,好好看一下咱们首都法院是咋个判定抄袭的,标准究竟在哪儿

1   [投诉]

[6楼] 网友:布点小东西 [2011-02-13 12:06:32]

酒婆那里我也特意去百度了,果然
其实这就是我以前说的,一段好的评论,非常恰当的言词,是十分让人有借用的冲动的,我写一篇倚天的同人时,因为涉及到开初郭襄与何足道论交时的一首曲子《考槃》,干脆就直接把金老头文中的那段对该曲简单小结的言论搬了上来,因为够简洁,即使我去翻诗经相关评论,估计得出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而且我也不能让他们差太多,这是金氏小说的同人,二者意思是不能有偏差的,纵然还有其他意思也在扼杀。这种情况下我不用金老头的,还自己绞尽脑汁凭空构想语言,真就有点吃饱撑的感觉了
同时,那文又涉及到《蒹葭》,我翻了下书也百度了一下,发现百度百科里有一段评论“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及,见之亦不可求,世间煎熬,又有何能胜于此?”,其实这段的意境与本处场景是十分吻合的,我想也没想,就拿来用作自己的了,而且不是以评论或小结的形式,就直接用作正文,用作对话二人的心绪感叹
我自己的认知里,是不觉得这是抄袭的,但这的确是搬着就用了,而且几乎是只字未改,印象中只稍微作了修订,让文字更顺畅些吧,能与上下文联系紧密
我倒觉得,我这种举动比刀娘的严重,如果要说是抄,才是再贴切不过
但又有一点,无论是晋江规定或是法律实践中,抄袭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有量的要求,偏偏我这人百度的时候还真不算多,百度也不太给力,通常都是涉及到对某一事物不太了解,才会去百度,而平常则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因为我自己更擅长的是语言和心理的驾驭,对描述和说明性的语言,本就是弱项,也从来没想过以弱博强,反而为它们查阅得不多
也仅是因为这个,我才有底气说自己还真就没抄袭吧,只是因为度的原因,也因为我懒的原因
往自己身上扯,倒不是想替自己贴金抄作,阿布这个号自封一年,这句话还是能兑现的,因为可以借机偷懒嘛
在反抄小分队之后贴出的某处证据中,有类似情况,也是百度百科惹出的事,具体我就不贴了,因为没扒到那处来,原文懒得去找,就是山海关和草上霜那两处,看过大彩图的人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哪里
见着刀娘在这两处被中招,我是觉得相当泄气的,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种在说明文中出现的描述性的语言,要完全避免在写文的时候用,还真是十分艰难
遇上这种情况怎么处理,还是留等大家思考讨论吧,我有点词穷

    [投诉]

[7楼] 网友:六扇 [2011-02-13 14:43:23]

□//□f?kz=490844633
判决书中下面这大段涉及如何判断抄袭我认为还是很正确和公道的: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长篇小说又是小说中叙事性最强、叙事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同时,文学创作是一种独立的智力创造过程,更离不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因此,即使以同一时代为背景,甚至以相同的题材、事件为创作对象,尽管两部作品中也可能出现个别情节和一些语句上的巧合,不同的作者创作的作品也不可能雷同。……同时,对被控侵权的上述情节和语句是否构成抄袭,应进行整体认定和综合判断。对于一些不是明显相似或者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如果分别独立进行对比很难直接得出准确结论,但将这些情节和语句作为整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具体情节和语句的相同或近似是整体抄袭的体现,具体情节和语句的抄袭可以相互之间得到印证。例如,《圈》中有主人公初晓的一段心理活动:“(高源)一共就那一套一万多块钱的好衣服还想穿出来显摆,有本事你吃饭别往裤子上掉啊(见原作第79页)”。这一情节取自生活中常见的往衣服上掉菜汤的素材,同时加上了往高档服装上掉菜汤的元素,因此使其原创性有所提高。而相应的,在《梦》中,也有主人公林岚的一段心理活动:“我看见他那套几万块的Armani心里在笑,有种你等会儿别往上滴菜汤(见原作第38页)”。显然,如果单独对这一情节和语句进行对比就认为构成剽窃,对被控侵权人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在两部作品中相似的情节和语句普遍存在,则应当可以认定被控侵权的情节构成了抄袭。故本院认定《梦》中多处主要情节和数十处一般情节、语句系郭敬明抄袭庄羽《圈》中的相应内容。
在小说创作中,人物需要通过叙事来刻画,叙事又要以人物为中心。无论是人物的特征,还是人物关系,都是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塑造和体现的。单纯的人物特征,如人物的相貌、个性、品质等,或者单纯的人物关系,如恋人关系、母女关系等,都属于公有领域的素材,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但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以其相应的故事情节及语句,赋予了这些“人物”以独特的内涵,则这些人物与故事情节和语句一起成为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因此,所谓的人物特征、人物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都不能简单割裂开来,人物和叙事应为有机融合的整体,在判断抄袭时亦应综合进行考虑。本案中,庄羽在《圈》中塑造了初晓、高源、张小北等众多人物形象,围绕这些人物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些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人物的特征和人物关系。例如,在《圈》中,男主人公高源出车祸受伤昏迷,住进医院,女主人公初晓来看望,高源苏醒,两人开玩笑,初晓推了高源脑袋一下,导致高源昏迷。这一情节既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同时也将二人的恋人关系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梦》中,在男女主人公之间也有几乎相同的情节,只是结果稍有不同。将两本作品整体上进行对比,《梦》中主要人物及其情节与《圈》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存在众多雷同之处,这进一步证明了郭敬明创作的《梦》对庄羽的作品《圈》进行了抄袭。故本院对郭敬明和春风□关于《梦》系郭敬明完全独立创作的作品的主张,不予支持。

    [投诉]

[10楼] 网友:yiyi [2011-02-14 01:27:44]

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看过,庄羽的《圈》到没看过。但是第一次看郭的《幻城》的时候就知道他抄了CLAMP的《圣传》。虽然《圣传》是漫画《幻城》是小说,没办法做文字相似度上的对比,但是郭抄的是她们最富特色的人物设定、经典情节和经典语句,并且远没有达到CLAMP剧本主笔大川七濑的高度,我感觉这是属于抄袭的。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文字相似度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判别尺度,主体情节、主要人设乃至主旨思想都是可能相似,需要进行整体认定和综合判断。

    [投诉]

[11楼] 网友:六扇 [2011-02-14 16:31:15]

一般来说,个别的好的句子从别的文中“借用”过来,只要整体的人物性格、情节走向、人物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应该没什么;但昨天又想了想,这种“借用”情况,个中的度很难把握,最好的是就一两句点睛之笔的借用,比如《逆水寒》那个炮打灯,最坏的情况就是vivibear那种,通篇都是从无数的文中直接复杂粘贴过来的句子(即使V婶的文跟被copy的文情节人物的确都不一样),而非极端情况下,到底到哪一步算是一个度,越过这个度就是万恶不赦的抄袭,我自己也想不出来。
所以这种借用句子的行为,我觉得写文的作者,能少用还是要少用,除非你能保证你是温豪杰那种侵淫了多年文字的大手,对自己经营文字能力有十足的信心,保证你确实不带着任何歪念头的在借用句子,否则这种一不小心容易把持不住自己行为,能不尝试就不要尝试。
反正现在还年轻,漂亮句子一时写不出来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写文起码做到简洁流畅就可以了,等练笔练得多了,生活的阅历和体验多了,看过的好书好句子真能化为自己内在的东东了,那时不用你特别去找句子,漂亮句子应该也就自然而然从笔下流出来了。

    [投诉]

[12楼] 网友:六扇 [2011-02-14 18:55:02]

另外布点你0楼中提到的“对未知场景的创作,必须从其他的书或影像资料中了解,并加以借鉴。”这个我想应该是写小说要克服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吧,武侠小说中一个荒山破庙场景我们尚且不熟,那那些写外太空硬科幻的、写历史政治小说的,要涉及的未知场面更是海了去了,未知的场景如果能写得活色生香,我们会称赞一声作者笔力好,但如果作者写场景描写类功夫不够,因此淡化场面描写,只要不影响讲故事,我觉得也没什么。
《捕快》中发现的抄袭部分,有一些的确涉及了可能作为女作者难以体验或想象的场景,比如古代□□组织的车船运输这种浓厚的底层江湖味的画面,这个如果是作者的短项,一时半会也积累不出来,那么办法也只有尽量淡化简化这类描写,或者设计情节时绕开这类场景了,这样做可能表现不出预期的“底层江湖味”,但总比把别人写出的江湖味照搬过来要好。
其实俺想说,《捕快》中还是有不少场景还算是很不错的,樊良湖上架着小船跟水贼兜来转去也好,白羊镇的回回集市、宰羊节摔跤大赛也好,老山墩的戈壁黄沙也好,我不管作者怎么翻资料借鉴着YY着写出来的(目前也没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场景有抄句子),总之这些场景都很鲜明,跟故事情节也结合得很好。这点比起《凤凰石》应该是进步很多了,《凤》里面有段北方的山好像还是直接抄的句子……

    [投诉]

[13楼] 网友:欧阳 [2011-02-16 15:53:44]

不同意12楼六扇的观点。武侠不同于科幻,武侠发生在过去,是有可借鉴的,如果因为现代人不了解古代于是写文就淡化这些场面描写,那么写出来的文永远只能停留在这里。因为那些场景不去查阅,不去看有经历的,生活过那个年代(起码是近代——很多最初的武侠作者是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经验的)的文章,每每遇到类似场景,就淡化处理,那么这种场景永远不会出现。而且也不是一个好的创作态度。
科幻文也并不完全源于想象,国外的科幻大师,通常会拿大科技环球科技这种杂志当专业取材加以想象YY。
一次不会写不要紧,文学从来不屏蔽学习借鉴,但是如果连借鉴的心都没有,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写作态度。

    [投诉]

[14楼] 网友:雁子 [2011-02-16 21:28:24]

虽然我不喜欢郭敬明,但是我其实没觉得幻城抄了圣传……人物设定并不多像,像的是那一句“请你自由地……”
然后我碰见过一件很囧的事,读其他人的文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一段描写和我自己的文那真是好像好像啊,再一看,这文挂出来比我的那一篇早了一年多……我彻底囧了,原来天下真的有英雄所见略同的事情啊……
鉴于此,那个第二回描写,我觉得不能算抄袭……描写这种事情跟阅读密切相关,而且很多时候,某些情节也有比较定式的描写方式= =难道我们能让公子不戴玉冠戴草帽不成
就事论事,其他的段落,确实有比这个确凿的抄袭,但是窃以为反抄组这样把每一个段落拉出来比对的行为,无聊复无聊。

    [投诉]

[15楼] 网友:六扇 [2011-02-16 23:44:51]

13楼欧阳GN,俺的意思是一篇好小说,有没有好的场景描写不是决定性因素,首先取决于作者选择的题材、想表达的主题,比如极端的对话体、书信体小说,就完全不需要场景描写,但另一方面,如果作者选择的题材、构思的情节都需要鲜明有特色的场景描写,而作者又一时功课做得不够,功力不到家,那么自然需要学习借鉴其他作品,然而借鉴到什么程度算是有益的借鉴,什么程度算是过度借鉴,现下网上的标准已是混乱不堪,众人看法各异,所以与其这样,我觉得作者行文时尽量按自己真是水平来写,反而好过不自信的借鉴。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实在写不出的,可以藏拙。就像如果功力只够画出《瑞鹤图》,就不要奢望一出手就是《清明上河图》,如果生平志在画出《清图》,那么在进行了大量街头市井写生练笔后,再构思创作也不迟。
本人不写文,纯读者意见,各位勿怪。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4-09-06 16:18:02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