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范雎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靠军事与法治,还需有包容多元的思想土壤。尽管身体因魏国的毒害而日渐虚弱,他心中的火种却愈发炽热,决心要在秦国这片法家与兵家的沃土上,播撒儒家的种子。他深思熟虑,决定邀请当时在东方享有盛誉的儒家大家荀子,为秦国带来一股全新的思想浪潮。
一日,范雎在内室中,身边围绕着厚重的竹简,他手执毛笔,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身旁侍立的贴身侍从见状,轻声询问:相国,您的身体不适,是否需要休息?范雎轻轻摇头,声音虽弱,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国事未竟,何谈休息?速去准备,我要亲笔书写一封邀请函,给荀子大人。
侍从连忙取来上好的丝绢和研好的墨,范雎提笔,字迹虽略有颤抖,但每一划都蕴含着他的决心与诚意:尊敬的荀子先生,秦国虽以法治为基,然百家争鸣方显大国气象。吾等诚邀您莅临秦国,为国政献策,共谋天下大计。秦国之门,愿为先生而开。
信件送出后,范雎每日都会询问消息,期待着荀子的回应。终于,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封来自荀子的回信被递到了范雎手中。他迫不及待地拆开,烛光映照下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信中荀子表达了对范雎诚意的感动,并答应考虑访秦之事。
得知荀子有意来访,范雎强打精神,亲自布置接待事宜,命人准备雅舍,备好学士所需的文房四宝及典籍,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在朝堂上为儒家争取一席之地,使之与法家、兵家相辅相成。
春风吹拂,花香弥漫,荀子,这位儒家的大师,带着一颗求知与和平的心,踏入了秦国的土地。他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散了笼罩在秦国上空的阴霾。
荀子听闻了范雎的故事,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相国,被魏国的毒计所害,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同行的李斯与韩非,这两位后来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青年才俊,他们的眼中同样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敬畏。然而,当他们得悉秦国相国范雎的现状,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他们心中涌动。
抵达咸阳的那一刻,他们便听闻了关于范雎的种种事迹,尤其是他如何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推动了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以及他在病痛中仍坚持国事的坚韧精神。这使得荀子三人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相国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踏入相府,荀子携李斯韩非来到范雎寝房,只见一位青年模样的男子倚卧于床榻之上,面容苍白,却掩不住那份超凡脱俗的气质。范雎的目光虽已不如往昔那般犀利,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深邃,仍让人不容小觑。
他用微弱但清晰的声音,逐一问候了来者,那是一种超越年龄和病痛的从容与威严。这位曾经英姿勃发的相国,如今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却依旧保持着一份超凡脱俗的气质。范雎见到荀子,眼中闪过一抹光亮,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两人相见,范雎以礼相待,眼中流露出对这位学者的深深敬意:荀子先生,您的到来,实乃秦国之幸。秦国虽素以法家治国,但我相信,先生的儒家智慧,定能为我国政增添新风。
荀子望着面前这位瘦削却眼神坚定的秦国相国,感慨万分:范雎相国,您的魄力与远见,令人钦佩。儒家之道,教化人心,治国平天下,愿与秦国同道,共绘蓝图。荀子先生,久仰大名。范雎的声音虽弱,却充满力量,我虽身陷病榻,但仍心系天下苍生。先生此番前来,是否愿意听我一言?
荀子先生,李斯,韩非,你们的到来,是秦国之福,也是我对未来最后的布局。范雎的话语中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在向他们传递着某种深沉的信念和责任。
荀子点头,坐在范雎的床边,凝神聆听。
范雎缓缓开口,讲述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与道德提升国家实力的观点。荀子听得入神,频频点头,二人在病榻前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范雎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憧憬,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他仍不忘为国家的未来献策。
谈话间,范雎提及魏国的阴谋,眼中闪过一丝悲愤。魏国的毒计,不仅伤害了我的身体,更是对人性的极大亵渎。荀子先生,我希望你能将这段经历告知世人,让后人警惕,勿让权力蒙蔽双眼,勿以恶小而为之。
荀子闻言,心中沉重,承诺定会将范雎的故事记录下来,警示后人。随后,范雎简短地介绍了秦国当前的内外局势,以及他对于未来的规划。他的话语虽少,却字字珠玑,每一句都直指要害,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名相的远见与才能。他尤其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鼓励李斯与韩非学习先贤,勇于创新,为秦国的法制建设添砖加瓦。
国之兴衰,系于人才。我虽不久于人世,但有你们,秦国之幸。范雎的声音越来越弱,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范雎的注视下,荀子、李斯、韩非三人心中暗自发誓,要不负范雎所望,将秦国推向新的辉煌。他们离开相府时,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沉重而坚定的心,范雎的身影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随着夜幕降临,荀子准备离开。范雎挣扎着坐起,递给他一本手札,上面记载着他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先生,请将这些思想传播出去,希望能对后世有所启发。
荀子接过手札,深深鞠躬:范相,您的智慧与勇气,将永载史册。愿您的精神,成为后人前行的灯塔。李斯与韩非并肩站在相府的雕花门外,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青石铺就的庭院中,为这庄严肃穆的场所增添了几分柔和。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个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深吸一口气,迈步跨过了门槛,步入了秦国权力的中心。
室内温暖如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与外面的寒冷形成了鲜明对比。范雎静静地躺在一张铺着锦缎的床榻上,四周摆满了卷帙浩繁的竹简与丝帛地图,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职责。尽管病体虚弱,范雎的双眼依然明亮,透出一种阅尽世事的深邃。
李斯首先开口,声音恭敬而坚定:鄙人李斯,携同韩非,遵从荀子先生之命,特来拜见相国大人。闻大人之名久矣,今日得以亲睹风采,实乃三生有幸。
韩非紧随其后,语气中带着一丝书卷气的温文尔雅:在下韩非,与李斯同门,愿为秦国指点国政,愿相国大人身体康健,秦国繁荣。
范雎微微一笑,那笑容似乎耗尽了他不少力气,但他的话语却清晰有力:二位贤士远道而来,范雎感激不尽。吾虽病体缠身,但耳聪目明,秦国正需如二位这般才智之士。听说二位在儒法之道上各有建树,望能助我秦国,一统六合,实现大治。
李斯向前一步,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相国,我李斯自幼研习法家之术,深知强国之道在于法度严谨、赏罚分明。愿为秦国法治建设竭尽全力,使国家机器运作如精密仪器,无一疏漏。
韩非则显得更为沉稳,他缓缓说道:韩非此来,不仅欲以法治国,更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秦王提供法家之策。
范雎听后,目光在二人身上来回扫视,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好!有志不在年高,二位的雄心壮志,范雎感同身受。秦国之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身上了。今日一见,范雎甚慰。望二位不负所学,不负所托,共绘大秦蓝图。
随着对话的结束,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三人之间悄然建立。范雎虽身患重疾,但他的意志与智慧却如灯塔一般,为李斯、韩非指引着方向,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一刻,历史的车轮似乎也在低语,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范雎与荀子频繁交流,讨论治国理念。尽管范雎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在他努力推动下,儒家思想开始在秦国萌芽,与法家、兵家思想相互融合,为秦国的强盛增添了新的维度,在这个因嬴稷的重生而被彻底改写的战国乱世中,君与臣之间的情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微妙且复杂。
?某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范雎那日益消瘦的身躯上。他强撑起身子,嘴角勾勒出一抹苦笑,目光缓缓移向身边的王稽与白起,声音微弱却坚定:看来,魏国对我之忌惮,竟胜过了我所有的政敌。他们,似乎更渴望夺取我的性命。话音未落,他微微喘息,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王稽和白起连忙小心翼翼地将他扶回床上,动作中满是关切与不舍。
王稽的眼神中满是忧虑,他轻柔地为范雎整理好被褥,语气坚决:相国,请您务必安心休息,您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政务之事,暂由我代劳,我就在您床边,随时等候您的吩咐。”说着,他轻轻拍了拍范雎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
白起则站起身,长剑在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庄重,一步步迈向寝室门口,临行前,他回头凝视范雎,眸中闪过一丝坚定:我将守在这里,直到晨曦初现。任何意图接近的不速之客,都休想越雷池一步。说完,他便如同一尊铁塔,屹立在门口,警惕地注视着每一个细微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