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论瞬间移动 ...

  •   定义:在极短时间内从一个空间位置到达另一个空间位置。
      涉及原理类型:空间、时间、元素、光速

      一、短距离瞬移原理
      短距离的定义:千米级尺度[ 假设人类的身高为1.7m,计算出在地球上平坦无遮挡时人眼所能见的地平线最远大约为4.6km,这是千米级尺度的来源,当假定在任何世界中人类平均身高都为1.7m时,千米级尺度的最远地平线距离对应着从294km至29411km的母星半径,都符合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半径。]的直线距离[ 直线距离是指在同一参考系中的两个坐标间的最短路径。]。瞬间的定义:以人类能感知到的最短时间为下限[ 这里我们采取人眼能分辨的时间间隔,约为0.033秒~0.041秒。],光速行进过此段距离的时间[ 即3.33毫秒~0.033秒。]为上限。
      1.光速移动
      当物体光速移动时,由于“目的地”反射的电磁波将与物体运动产生或反射的电磁波将同时被人眼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接收器接受,其本质是机械运动,不涉及时空的,仅为本位面[ 位面(PLANES)是用来解释多元宇宙的存在,每个位面都有各自的位面特性,存在的诸位面是多种不同世界的集合,这些世界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除很少几个连接点以外,每个位面事实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它自己的自然法则。平行空间是位面的一种,在此处与位面的概念区分,认为平行空间是仅能短暂存在或体量较小的空间,以“气泡”的形势镶嵌、穿过或平行与主要位面。在本文中只要非同一参考系的空间都称之为独立位面。]的移动。光速移动是经典力学情境下瞬间移动的定义,也是绝大部分超时空瞬间移动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尽管它的速度并不是趋向于无穷大的,但是在较短距离内表现为瞬时。[ 受到狭义相对论的影响,将物体加速到接近光速时会出现质量急剧增大,因此光速移动实际上是极其难以实现的。此处仅作理论可行的假设讨论。]
      优点:理论上,技巧性上没有过高要求,可以通过一切属性的能量完成。
      缺点:接近绝对光速时能量转化效率会迅速降低,并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拦截。
      2.元素型瞬移
      足够强大的元素系控制者对元素的掌控力足以他们将任意能力范围之内的粒子对转化为量子纠缠态,可以超越光速上限进行完全同步的互动,而元素系控制者引入了反量子纠缠操作[ 此概念纯属作者虚构。目前人类对量子纠缠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几个具有量子纠缠之间的子系统的超距作用、他们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不可分的物理属性,且在任意子系统受到观察时量子纠缠状态都会被打破。],即在此处使这一元素实体泯灭时,将会在纠缠态的另一处虚无中诞生相同状态的元素。在使用元素型瞬移时,组成身体的所有粒子迅速与目标地同位置的粒子构成纠缠态,并指引身体的元素泯灭,在目的地处通过反纠缠“新建”身体。元素型瞬移本质是利用量子纠缠态的超距作用,因此是绝对意义上同步的[ 即使在不同时间参考系中均能观测和推到完全同时的纠缠效应。],符合瞬间移动在量子力学情境下的定义。
      优点:绝对意义上同步[ 理论如此,但考虑到能量的流动速度(假定为光速),从施法前摇到施法结束的时间略大于光速对应的位移时间。],量子纠缠互动速度超过光速,而这一特征在移动距离扩大到光秒尺度时会显著有优势;除了最基础的光速移动之外,唯一一种非时空属性的瞬间移动技巧;不能被物理手段拦截。
      缺点:容易受到元素系能力者的干扰。同类型能力者能捕捉到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位置,利用目标处的观测破坏该纠缠态,甚至反向影响本体;尽管纠缠态的作用效应无视距离,但将两个粒子转化为纠缠态的过程需要同源能量的桥联,这一过程是可以被他人的能量甚至外部无主能量干扰的。
      3.时间型瞬移
      本质是光速移动的变体。使一定区域内时间流速减缓甚至停滞,但将自身或划定范围内的时间流速保持不变或进行调整,自身所能达到的速度就逼近此时的“宇宙速度”(该时空下所有速度的上限——光速),然后可以仅凭普通的速度达到目的地再恢复时间流速。在这一情况下,旁观者的思维和感知都会受到时间流速的影响减缓或停滞,受到相对论的影响,在他们的时间观念中被保护的事物即以超高的相对速度[ 就像一个以接近光速行使的宇宙飞船上的人与地球人一样,当飞船回到地球,发现他们航行了对地球人来说几百年的时间,对于飞船上的人仅仅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天,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参考系不同——地球人处于惯性参考系,而飞船处于非惯性参考系(在启航和返航有加速和减速的过程)]发生了位移。
      优点:可以同时允许除了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或物体一起移动(对于元素型瞬移,构建非以自身为一端的量子纠缠是很难做到精确的,因此只能传送自己);安全性非常高,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系能力者数量非常稀少,另一方面即使有同属性能力者也最多能通过给自己调节时间流速抵消掉缓流的debuff,无法影响到另一时间流速中发生的事件。
      缺点:耗能非常大,这是所有时间系技能的通弊,因为影响时间的流速或时间线都意味触动所在的四维空间中唯一一条固定移速且单向的时间轴(也就是说这个技能在五维以上的空间使用会比四维轻松很多,而且在三维以下不可以使用);对长距离瞬间移动不适用,因为移动的方式依然是依靠施法者自身固有的移动,对于施法者来说尽管从主时空线上实现了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瞬移,但他自身的感受中这之间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不考虑主观感受,长距离移动意味着对相当大范围内的时间流速控制,以及同步增长的维持控制的时长需要。
      以上三种短距离瞬移途径都是通过位移个体的判断确定位移终点,具有主观上的准确性。

      二、中距离瞬移原理
      中距离在此处的定义为十千米量级[ 地月平均距离为3.84×10km。]至光年量级[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地球4.22光年。],是太空探索的尺度。而能被定义为瞬移的位移速度[ 此处的位移速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参考系的两点之间最短距离除以位移前后绝对时间差。],以光速为下限,以普朗克时间[ 普朗克时间是指时间量子间的最小间隔,约为1.0×e^43秒,其计算公式为普朗克长度除以光速。]完成位移的均速为上限。

      1.借助平行空间瞬移
      由所在位面通过空间穿梭到平行空间,在平行空间内以近宇宙速度进行移动,再回到初始位面。由于两个位面的时间线不同,可以利用快时间的小空间借道超越初始位面的单位时间位移上限。这是所有空间型瞬移的基本途径。
      优点:从中距离瞬移开始,最低的速度要求就是光速,而空间系能力是超越光速位移的基石,借助合适的平行空间瞬移对于空间系能力者耗能并不大,只是技巧和空间理解层次上的问题。
      缺点:位移的范围受到附近存在的小平行空间的性质和大小的限制,并且在没有合适的平行空间时无法实现,不确定性强。
      改进①:用能量强行拓宽小空间
      评估:定向改造使得小空间性质的不确定性大幅下降,当然这意味着更高的能耗。创造的新空间非常不稳定,如果不能快速通过可能面临空间坍缩的风险。
      改进②:在小空间内多次跳跃
      评估:相比于改进①拥有更低的能耗,却要求能力者有更高的能力水平,因为多次跳跃可能会导致丢失最初空间的坐标,与主位面失联。

      三、长距离瞬间移动原理
      长距离在此处定义为光年量级以上的距离,包括跨位面的穿梭,瞬间定义为人类母星的公转年量级或以下[ 对于地球来说,恒星年比回归年约长20分24秒。距离光年(一儒略年,定义值为365.25地球日)量级以上,时间母星-恒星年以下,对于地球人类意味着光速以上的平均位移速度。特别强调母星的恒星年,意味着对于非地球的人类社群也适用于他们的母星,在此我们假设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同的星球公转周期下呈现相对年数接近而绝对时间有异的特征,依据生命周期与自然节律有关的假说。],选择恒星年作为参考是因为人类的活跃寿命[ 将通过冷冻休眠等方式延长、在此期间大脑不活跃的寿命定义为人类的非活跃寿命,人类的活跃寿命受到人类生理结构(不可逆的神经元衰亡)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有巨大突破。]在不考虑药物治疗时通常在百年(恒星年)量级左右,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活跃寿命长度是可以接受的太空瞬移时长上限[ 这一部分有待更详细的论证,需要一个关于“你最多可以接受多长时间的星际旅行”的问卷调查。]。
      1.空间折叠型瞬间移动
      当两地处于同一参考系,两地的直线距离是固定的,但当两地的空间位置被“折弯”(也就是曲率改变)时,在更高的维度上可以找到比直线距离更短的“捷径”。空间折叠是其中一个特殊的变体,当两地空间位置完全重合时,无需进入更高维度,只需要破开空间壁垒就可以实现星系级距离的跨越。
      优点:星系尺度的距离移动必须借助高维度空间技术,空间折叠是其中唯一操作理论上可以发生在与母星维度一致的条件下。空间折叠虽然启动的耗能大,但是维持所需的能量对于运送距离、运送物体质量、持续时长的线性增长呈现弱敏感度,以上因素对持续能耗的影响并不大,因此适用于宇宙量级、运送规模大、短时间多次定向运输的星际位移。
      缺点:空间折叠所需的能耗巨大,且引发折叠事实上依然依赖至少高一级的维度技术。空间折叠,即使在能量充沛的情况下,也需要较长的预热时间。位移落点的准确度并不高,事实上空间折叠会极大程度受到目标落点附近的空间扭曲状态、强磁偏转力等产生偏差,且折叠时毫米级的定位差异在宇宙尺度上会有百光年量级的误差范围。空间曲率变化会向周围大范围的宇宙空间发射明显的曲率变化信号,无法掩盖痕迹。
      2.高维投影型瞬间移动
      在同一维度上,不改变空间曲率的前提下,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固定的,但是当先将当前对象升维至高一层次,再将对象投影到目的地,随后降维。
      优点:无法被任何同维度手段追踪。升维后,在原始维度的空间中的“对象”只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位置的投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且在此状态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在不同目的地出现。相比于空间折叠需要对接口的强定向特征,高维投影具有个体层次的高灵活性,无法被预判和事后追踪。
      缺点:对目的地的维度要求必须要比升维后对象的维度低,且针对对象自身的属性要求很高,要能承受升维降维改造,尤其是从高维度降维后内部不会被损毁到无法复原,这提出了拓扑可逆的要求。对比前几种方案的“能耗超高”,升维操作的难点甚至不在能耗上,而在升维的技术难度上。
      改进一:升维技术方案——高维嵌套空间。假设技术方已经掌握了一个高维度的空间,且这个空间与本位面处于嵌套状态,将一个低维物体(目标对象A)附着在高维物体上,再改变高维物体的投影角度,将附着的目标对象产生的新投影(A’)通过一个高维空间内的成像系统转化为与原本形态(A)一致的实像(A’’)。
      评估:这个“瞬间转移”实际进行的是“实像”的位置瞬间变化,对比开头对“瞬间移动”的定义二要素:①相比于光速的极高速度(以实像的位移直线距离除以整个过程的时间来计算,由于投影的距离范围可以远超以光速运动这段时间能行进的距离,因此实际速度可以远高于光速)②位置变化(在这个位移过程中,处在起始处的原目标对象已经不能再以任何同维度的观测器捕捉到,且处在目的地的目标对象可以以电磁波/光学观测、热能观测等除了物理触摸的方式确认位置),这两个条件均得到了满足,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有实操性的升维技术方案。
      改进二:目的地维度更高的推广方案——空间坐标函数化。适用于当前对象升维后与目的地处于同一维度的情况,用对象的低维度坐标与目标高维度坐标构建运动方程,在升维中直接计算反投影的坐标位置,一步到位地升维到指定地点。
      评估:该方案需要知道目的地的精确坐标,计算量超大,但是理论精确度超高。不适用于在空间紊乱的宇宙或多重交错的平行空间内。实际上,这个方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瞬间移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