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2、《当孔乙己们脱下长衫》 ...


  •   “当孔乙己们脱下长衫,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当局也放下心来,愿做牛马多多益善

      这把长衫造就于两千年科举制,披金戴银的焊于孔乙己们。

      前方未有出路,唯一条科举。于是乎,孔乙己们之乎者也,疯魔的念了两千多年。仁义礼智不敢忘,八股之下囚本心。唯求一条生存道,侍奉老母膝下儿。

      然,时代迭,制度变。科举废,封建亡。

      孔乙己们言之乎者也,者也之乎,围观者则掩面涕笑,当局弃之如敝,且怪浅薄孔乙己们不自知。

      千年科举朝夕间,土崩瓦解。孔乙己们仍穿着溃烂长衫。云游于之乎者也间,世道变了,他们知道。孔圣人是不会变的。他们想。

      圣人,圣人,只要追随圣人,继续研读流传千古的经书,总不会错的。我们略识得几个字,几本书,不惯常知道变革的道理。只念着祖宗们的规矩,帝制,孔圣人,文人读书,科举,做官,四书五经,策论诗赋,三省六部制,军机处,翰林……,几千年未曾变过的,自古没有全变的道理……

      然,朝夕间,社会却已全然变了。那曾经披金戴银的长衫早已破烂不堪,孔乙己们仍视若珍宝,坚守着祖宗们的文人沽训,做官、读书、科举,长衫、文人气节、礼乐制度,自古都是这样,自古……

      然而,变了!变了! 社会像失舵的船,不停在眼前翻覆旋转。他们似乎不再诵读之乎者也了,西文,机械,造船,水术,煤矿,铁路,纺织…,满纸看下去,没有识得的之乎者也了,没人穿长衫了,长辫也不留了,那么科举当真没了吗?孔圣人呢?孔乙己们一遍遍翻着史书经典,喃喃:古训上从未有过这样的规矩,这是忤逆,忤逆……

      我们不过略读过几年书,识得两个字,不晓得国家大势,制度变革。只是几千年的古训,祖宗制度都是这样的,从未变过,几千年,几千年都是这样的。祖宗的规矩也坏了么?

      孔乙己们被裹挟着卷进的时代洪流,周围一张张面孔都在旋转,扭曲。他们都指着自己笑,嘲笑我们身上的破烂长衫,没有长辫了,没有长衫了。社会乱套了么,孔乙己们努力眨巴着眼睛,却又是一阵晕头转向。他们看不清,也看不明白前方的路。几千年以来的路变了,变了…

      载着孔已己们的长船终是翻了,而失舵者不是孔乙己们,而那个变革的时代。

      孔乙己们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是新旧时代变革交替的悲剧。然而,时至今日,孔乙己们被嘲弄的角色仍旧没有变。新一代的孔乙己们变成了新时代下的读书人。现在不用经历社会的巨大变革,却要经历就业时代下的冲击。

      孔乙己们变成了一个嘲弄也自嘲的词语,什么?大学毕业/高学历毕业,找不到工作?就业难?高不成低不就了吧!不就读过几年书吗?端什么读书人的架子呀!只要不挑工作找工作不是分分钟的事吗!那人家能干的工作,你怎么干不了呀!是不是拉不下去脸?觉得自己好歹正儿八经上过几年学,怎么还能做那些简单普通的工作呢?好歹要找个能展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最好脸上有面点儿的!

      那你的能力在哪呢?聪明吗?—不怎么。有才华吗?—一般般,有远见吗?—不太清楚。有头脑+过硬能力呢?—好像要试试才知道。

      那不就是了吗?!能力一般,心比天高!典型的眼高手低症!年轻人,脱下你们身上孔乙己们的长衫吧!

      于是乎,新一代的孔乙己们似乎被戳中心事,一个个面红耳赤的开始反省自身。也默认自己是新时代孔乙己的悲情角色。以孔乙己自比,默默放下了“雄心壮志”,做个普通而普通的地砖牛马。心甘情愿的。若是前途不顺,还能来一段佐证。看吧!都说自己没那个能力了!谁让我们没有人家的专业和才华呢!这孔乙己的“长衫“还真脱对了!

      唐代诗人李白尚且告诫我们“天生我才必有用。”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却过渡成为了孔乙己的长衫们?当一个人的问题汇聚成为典型的社会问题时,就不能单单的只批驳或只从个人身上找问题了。

      人是时代的产物。远古时代,人们迫于生计,都是一把手的好猎人。夏商时代,农业农具开始发展,人们迫于生计,也都是一把手的农人。禅让制,传贤举能,世家贵族们开始重教育,重才能,社会制度一点点不断完善。春秋时代,士人之风兴起,书院集会活动兴起,儒墨法道理农等学兴起,百家争鸣。这些时代的文人没有一则被后人嘲弄为“孔乙己们”的,因为这些时代,文人们的学术发展,思想见解,是走在社会发展前面的。

      汉初的黄老之学,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虽然限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但也侧面印证儒学的合理性。思想育人,教育治国,是根基。后代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学派别和各路文人层出不穷,北宋更是推崇文人治国。文人治国,不仅只是诗词歌赋上的豪言壮语,正如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不同的概念一样。他们的主张关乎教育,军事,经济,农业各方面。

      而这些思想主张从哪里来?一是借取前朝有利的思想主张,治国政策。二是博览群书,从浩瀚烟海的古人各学派的著作的汲取菁华,再糅入个人见解,结合当下的发展,因时而宜。北宋的重文轻武虽不可取。但其中我们也可知文人正确的思想主张,对一国建设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几千年来借由古人智慧铸就的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一直被延续下去。所以才在后人身上心中留下牢记祖训不可违,制度不可破。恪守古训的烙印吧。如果古人的学术制度是错的,那么数以百计的朝代是如何延续的?

      既然被后人奉为了圣人,那么经典也好,思想制度也好,定是经过了重重检验为后人留下的精品。既然如此,怎么能随意全然变了呢?这也是落魄孔乙己们不能理解,或者没有变革能力的原因吧,固守成了根深蒂固。可如果时代都一向如此,那么真正错的又是谁呢?

      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嘲笑孔乙己的愚昧无知。可当我们也变成那个“孔乙己”时,怎知自己不是那个被裹挟在变革洪流里的无头苍蝇呢?前方的路真的有那么容易看清吗?

      文人自古以来被奉于很高的地位,这种优越感演变成最后,就成了通俗的读书人的“清高”。但试问,如果一条路你早已知道,是直通高堂的,而且这条路上,四面八方你看到的都是卓越的同伴,功绩斐然。圣贤书上所教的不是如何种地浇水炒菜,而是教你如何匡扶社会,如何治国,如何亲民。教你辅佐君王之道。

      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思想灌输,试问二十甚至三十年,都在告诉你如何治国之道,前朝君王善用人的典故,古人士学如何运用聪慧的学识搏得一战的胜利,取得君王的赏识。然后功成名就,文人监国,武将守国。

      没有一处,不是将这些读书人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所以读书人迫切的想要读书做官,或建功立业,横亘沙场或求仕途经济,做管理一方的文官。

      教书育人?见过前程似锦的浩瀚,又有多少人能甘做平凡的读书匠?

      古代文人是世族出身多,读书做官也仅限贵族阶级。后续经过读书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才拓展到平民中。

      这些世族文人本身就离士农工商阶级远,且士农工商是被他们统治的阶层,让这些世族文人去做被统治的阶层,未免不现实。本来就身处统治阶级,故而学习统治之道。所以尊卑贵贱的阶级愈发拉大,作为统治之首的读书人自然优越感与生俱来。

      而且这种优越感掺杂在读书人的思想意识中,也留存于书籍上,潜移默化的被后人吸收。而当代的割裂感就在于,曾经的士农工商阶级们已然成为了读书人的主力军。统治阶级们已瓦解,统治之道并不适用于大多数阶层,读书之道,更多的被希冀于求生存。

      今天的接受教育,不再仅限于推动社会发展云云。契合时代发展,当下着重的便是经济。而经济发展第一条劳动力,劳动者必然要有了岗位才能劳力。所以如今学校不在于政治挂钩,而是与就业紧密相连。所以学校中培养的岗位针对的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行业。这个劳动行业不是仅指体力,而是付出体力或脑力活动的行业。

      但,注意。学校着重培养的是劳动行业的人才,再普通点,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不再是培养各行业的统治者或管理者。

      但几千年来读书做官,士人高人一等的思想也或多或少的延续在我们的意识中,所以公务员,编制,考研成了另外一种变相的科考。

      学校与就业挂钩,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当下,大学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虽然开展的各专业对标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所学的知识流于表面,所设置的课程脱离实际。

      老师们流于水课,学生们只专学分。就业没有明确方向,大学课程管理与设置又过于松懈,一句大学全靠自学就将学生们的前程敷衍了事。

      十八九岁的学生们何以有多么宏观的前瞻性,目标性能去规划未来五年,十年看不清的未来?于是乎,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开始摸石过河。但,一个没有接触过社会外界,甚至搞不清所学专业的性质,职业的内容,就让他们各自流散去,各谋生计,简直荒唐!

      学校流水线似的培养劳动力,只教书不育人。每年流水线似的批量输送毕业生,只保量不保质。五年,十年,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每年千千万懵懂的学生们则成了牺牲品。大学理应提倡自学,但把所有一切都堆砌到学生自学上,未免有些说不过去。自学,不仅仅是自己安排课程,自己学习。

      自学,还在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实际契合的情况下,教师有选择性或者部分指导,最起码要为学生引出一个方向。自学也不仅只是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这简直是违背了自学的初衷!教师指导,布置专业性课程,理论加实践,再加之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完成课程的布置,才堪称之为自学。

      再者,许许多多学子挤破脑袋想进去的一流高校,难道只是贪恋一流高校们的头衔吗?同样的毕业生,为什么企业更偏向一流高校毕业生?我想二三流高校心里更清楚,更应该反思。培养不出人才,是人的问题,还是机制的问题。与其挤破头衔偏离轨道,大搞特搞创新就业,参选评级,不如静下心来专心搞好教育。

      二三流高校都能专心搞教育的大环境下,各校人才迸发,那么还会存在“二三流”之说吗?

      除了各高校有心无力改变现状外,还有一点——专业的模糊性。也是桎梏学生们被称为“毕业就是一张白纸”的绊脚石,除了医学,师范,法律这些职业性明确,且有完善培养机制,课程理论,实践等较为成熟的专业外。其他大部分专业都不可避免的所学课程脱离实际,只言理论一二三,不知这个行业真正实践内容是什么。

      比如物流课程,先是讲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定义,物流的重要性。好的,划下来,重点要背的。再到后面物流设施,有叉车,这个龙门吊,嗯…,特点,注意事项,组成性质,主要用来操作…,好的,划下来,重点要背的。

      理论固然重要,但一年两年,三年都是如此授课。难道高校们知道看书能种出豆子来的吗?

      然则,操作课一学期两节。学生们吵吵闹闹,叽叽喳喳的摆弄摆弄,好的,照本宣科的便过了。再者,旅游,工商,市场营销类的专业课程,也不过背书,理论,理论背书。

      有的课程所学完全不相关,完善的讲是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实际就是抓不住重点。学生是无头苍蝇,学什么背什么,不懂得实践,也不晓得操作。教师们照搬指导教科书,书上一句,划一句,重点二三四,划上期末考。

      这种教授课程的方式最省事也是看起来效率最高的,好,满卷洋洋洒洒,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此生合格,所授课程圆满取得成绩! 要是改革教授方式,不仅对于高校,教师,学生,都是一则重磅炸弹!教育部规定要重术的培养,培养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人才。

      口号喊了好多年,学校响应,只好勉强加实践课程。可教授课程的教师们大都是理论研究,哪里去过工厂,企业等等实践过呢,所以或许也是一知半解。那就送学生去企业,工厂实践,但学生又变成了企业廉价劳动力。且,企业是盈利又非教育机构,也不会专为学生们配置指导教师去指导操作,如此一来,学生并非是去学习实践的,而是真的做了牛马,为企业赚取利润。企业没有教育的义务,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取廉价劳动力外,其他也并没有可取之处了。

      校企合作的矛盾桎梏性,使学校的实践操作无法完善实施下去。传统教授制仍旧是主流。课程陈旧,落伍,实践操作缺乏。学生培养只重规模,社会发展的快速,逐渐将大批量难以变革或墨守陈规的高校远远落在后面。

      可社会上的大多劳动力,仍旧要从这些墨守陈规的学校中获取。

      如果一所高校的培养方式是如此,可以避雷。但如果大部分普通院校都是如此呢?结果就是,我们默认普通院校里出来的毕业生是清蠢的白纸,我们默认水课,默认上课聊天玩乐的合理性,默认高校老师们盯着“教授”的头衔,一节又一节,风雨无阻的讲台去念ppt。我们心照不宣的给自己打上四年教育,玩乐四年,脑子生锈的大众标签。

      或许偶尔想起来,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会感叹一句,那些一流高校就是好阿,又是竞赛参加,又是交换学习,又是实践基地,又是操作理论,头脑风暴,各种流派社团的。然后噫吁一声,感叹时运不济,社会大环境如此,谁又能怎样呢?

      于是,一批又一批进了四年深造却毫无真才实学的毕业生们,成了群嘲的对象。在迷茫恍惚与自卑中,他们也自动站到了孔乙己们下的标签。

      普通人中的成功者是那些出类拔萃者,仅出类拔萃这一条,他们其实并不是大众口中的普通人。那真正千千万万的这些普通人呢?是教育的桎梏,时代发展与教育的矛盾,是机制的不善,造就了一群又一群或许在好的教育机制下,能够发挥自身才能的学生们一步步演变成无真才实学的白纸毕业生。

      或许懵懂书生的少年意气,在四年教育之初,也想着能学得一番本领,在社会上能有所建树。普通人大多需雕琢才能成玉,但很不幸,大多数教育场所没有这个能力去雕琢。于是在一次次现实的嘲弄下,无数个懵懂书生们自认认清了现实,也加入了自嘲队列,混沌接过几十年来一贯如此的前者们的四年荒凉。四年过,璞玉已然成了废石,他们被一同扔入高楼大厦里,自怨自艾的作着垫脚石。

      有人说,自己不努力怪谁呢?那就想想自学的理论吧!自学不是指自习学习就够了。努力,固然能造就一个人才,但缺乏社会,教育,制度,环境的加持,这个“努力”就能逆袭的概率就像是挟海以北。

      努力者或许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过的小小的成功,但,为什么在明知是社会制度,时代发展,学校教育不足的弊端下,我们不去修补这些漏洞,反而去苛责那些最后没有成才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呢?

      原因或许是,“你”把自己放在了独立出来的个体身上,而把社会上出现的这些漏洞弊端摒弃在了一边。亦是“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只要这个“你”能够脱离社会的桎梏弊端取得成功,那么这个漏洞和桎梏“你”是允许存在的。因为或许,潜意识中,大家都知道扔出一只石子容易,但搬动一座大山难。两权择其轻罢了。

      真如孔乙己们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无数千千万万科举桎梏下的读书人悲剧缩影。他们是按照那个封建严苛时代要求下铸就的,甚至不敢有丝毫质疑,但,他们却被时代抛弃了。

      新时代斥责他们,旧时代嘲弄他们。但,真正该斥责和嘲弄的是孔乙己们吗?而今,新的孔乙己们话题到来,明明是社会,教育,制度等的矛盾问题,浅薄的人们却嘻嘻笑着,嘲讽他们只看得见的,这个在教育桎梏下培养出来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孔乙己们。

      “孔已己们”无从辩驳,当真是自己的问题…当真是自己的问题呀…,于是个个兴起,高呼要脱掉“孔乙己的长衫。”可是这长衫是脱节的社会发展缝制的,是十几年思想知识铸就的。他们说错,便错了吗?一个孔乙己是孔乙己的问题,可无数个孔乙己们都被要求脱下“长衫”,是不是应该转头看向“长衫”而非孔已己们呢?

      孔已已们从一开始,就不该是被嘲弄和自嘲的对象,从古至今,亦如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