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什么?我们去研究文学理论,必然要明白的一个点就是,文学理论是什么?

      根据阎本的教材,我们先了解文学理论的意思。

      “文学理论”这个词也叫“文艺学”,是从苏联的“文学学”或者“文学科学”翻译过来的说法。

      但是我们叫“文学学”或者“文学科学”是不是多少有点子拗口。而且在中国,我们经常会把艺术也纳入文学的范畴,所以干脆叫它“文艺学”。这就是学科命名的由来。在西方是没有“文艺学”这个概念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中国文学理论的构成。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马克思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不管你考哪个学校,这都是超级无敌大重点,后面也有相关章节进行梳理,就先不谈。

      第二,中国本土固有的理论传统;那大家知道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学理论有哪些吗?比如:诗话、评点、序、拨等,包括一些大家的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抽象出中国古老的文学理论,如“风骨”“气”“味”等等。

      大家不要忽略的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理论中,不仅有古代文学理论,还包括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家也可以适当关注一下一些经典的现当代文学理论。如川大2022年考题就涉及到了《讲话》。现当代文学理论中可考性较高的是茅盾文学理论、郭沫若的诗学观。经常出现在915现当代文学部分与635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与简答中。

      第三,外来的理论。包括西方的古典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理论。

      还有一个点川大没有考过,但是却是其他学校的考试重点。即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艺学研究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更多的是个案研究。如对某个作家、作品的点评,这是对具体文艺作品的研究。而文学理论是一个宏观的东西,将所有的作家堆在一起,将所有的作品堆在一起,从中研究抽象出来一个具体的理论,即文学理论。

      无论是文学史、文学批评,还是文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作品之上,作品是它们的根基,是一切研究理论的起点。文学理论具有最高统摄性。

      tips:答题时注意辩证研究,进行比较答题;如:作品是孤立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对作品进行一定的研究,文学理论是从众多作品的研究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文学理论能够指导、促进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而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丰富文学理论的发展。

      了解了“文学理论”词汇的来源,我们来解释在中国,“文学”这个词语的演变。“文学”是什么意思?

      之前有姐妹私信问我,先秦的那些作品,算文学吗?或者说,为什么大家觉得《孙子》不是文学,而《老子》又是文学,看《论语》感觉像是文学,但好像也不是文学。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梳理“文学”的发展脉络,然后才能得出,什么是文学,什么又不是文学。

      现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梳理“文学”的概念的流变,梳理概念是为了看到历时状态下,我们一直是怎么看待文学这个概念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今时今日的文学概念。

      第二条路就是“视点论”。也就是研究的方法,方法论。我们从哪些角度去看文学,研究文学。

      我们先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理解文学。

      最早的词条出现在先秦《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其含义是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的学问,即”文章博学“。(通常考填空题与名词解释)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概念与我们现代文学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现在以20世纪的眼光去看待先秦文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先秦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概念完全不同。

      到了两汉的时候,我们发现“文学”的“文”被做了区分。一个是学术(文章)之“文”,一个是文学(文学性)之“文”。前者用“文学”来表示,后者用“文章”来概括。“文章”与“博学”分开。

      为什么我们常说到了两汉魏晋时期文学走向自觉?鲁迅说,到了汉魏时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走向了自觉。

      因为两汉以前的文学属于“大文学”,(考川大同学注意!李怡老师他们一直在回到一个“大文学史”研究)因为先秦时期,经史子集也好,对话也好,它大多都可以称之为“文学”。

      为什么《孙子》我们不算做文学,或者说《墨子》我们不算做文学呢?因为我们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说的。

      从“美”的角度来看,孙子、墨子则不属于这一类。而汉代的文章,比如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的文章更注重“经世致用”,是实用之文,并非纯粹的美的观点,所以我们可以说孙子兵法具有一些文学的要素,但它构不成文学。尤其以现代的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文学来看的话。

      为什么《庄子》可以算做文学?因为庄子具有很多文学性的表达,他的韵文,包括他的想象力等等,更加接近文学的评判标准。后面会说到文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里暂且不提。

      到了魏晋南北朝,“文章”与“文学”慢慢开始并举了。并举之后,“文学”的意思便慢慢靠近现代意义的文学了。并发生了所谓的“文笔之辩”。(915考过大题)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无韵者为笔,有韵者则为文”。我们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更多是从韵文开始的,王国维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基于韵文,并无明清小说,因为小说不属于韵文。答题时如果需要用王国维一代之文学观点分析时,要避开明清小说。

      王国维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这里没有讲明清小说,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慎重。我们知道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后来胡适一帮人补充进来的。警惕答题陷阱。

      就比如,如果给你一本说明书,你一定不会觉得这是文学作品,但是如果给你的是一首诗,哪怕是最烂的诗,你一读你就会觉得这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们阅读经验的判断,也是艺术的惯例。

      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现代的”文学“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西方现代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英文Literature的译名概念。

      中国近代其实有很多词汇都是从日本输入的,如主义等词。

      文学开始与“美”产生结合。

      ——————————

      在西方世界,我们主要根据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进行考证。

      西方在最早时,Literature其实指的是字母。然后到14世纪之后,我们发现,文学通常是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而文学人则指的是博学的人。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与中国魏晋时期的“文章博学”讲的是一样的,或者是说很类似。

      到17世纪,培根所说的文学,就是指可以阅读的书籍,和中国汉代以前文学概念接近。

      但是到了17世纪中叶,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写了《美学》)提出“美学的”,康德(写了《判断力批判》)把美学的与科学的概念划分开,也就是“审美的”与“判断的”,他认为理性与审美是对立的。由此,学科一分为三。“纯文学”的概念被发展出来。

      到这时,文学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准、范畴,脱离了以前的说明文议论文相关,文学必须与“艺术的”“创造性的(虚构)”“有想象力的”和“美学的”联系起来。

      19世纪时,文学就沿用上述的意涵。

      这就是我们从文学的概念史出发来看文学所获得的感悟,至于《荷马史诗》在最初出现时并不作为文学作品而出现,随着文学的发展,后人将其归为文学一类;同样的如《圣经》,《圣经》最开始出现则为“经书”,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后代才出现“圣经文学”,将《圣经》文学化;再如中国之《诗经》,“经”为“经典”,孔子曰:述而不作,经典是不可更改之论,不可妄议,是不能评价的,西方也有“神圣作者”一说。《诗经》传至宋代,朱熹开始将其引向文学化。经书由“经”转为“文”,背后是许多代人的努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