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节 ...
-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和破坏T淋巴细胞。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呈现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的表现,以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特征。本病预后不良,主要死因为机会性感染。
【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目前已知HIV有两型,即HIV-1和HIV-2.两者均为单链RNA病毒,均可引起艾滋病。HIV对酸、热和常用消毒剂较敏感:56℃ 30分钟25%以上浓度的乙醇、0.2%次氯酸钠及漂□□可使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Y射线不敏感。HIV侵入人体后,有选择性的侵犯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后者尤为重要。病毒主要存在与血液、□□、子宫和□□分泌物中。
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均可传播,以患有性病或男性同性性行为危害性最大。
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注含病毒的血液及血制品或静脉药瘾者共用针头可传播;应用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授精,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意外也可造成感染。
③母婴传播:感染H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和哺乳等传给胎儿或婴儿。
④应用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授精,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HIV感染,生活中密切接触经破损皮肤感染。与艾滋病病人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如握手、共同进餐、公共办公品、共用厕所或浴室及礼节性的接吻都不会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静脉吸毒者、同性和异性恋者、配偶一方是HTV感染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治疗者以及父母感染HIV儿童是高危人群。4.流行特征本病无季节性,流行主要与社会发展状况、人员交往、人文习俗、卫生知识及预防措施等有关。1981年美国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评估时应详细人有无艾滋病病人接触史,尤其注意性接触史;有无输血或血制疗史及静脉药瘾史等。
(二)身体状况酒认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类型、感染途径,机体的免疫、营养、生活习惯和医疗条等因素有关:一般经2~10年发展为艾滋病。
1.艾滋病分期
(1)急性感染期原发HIV感染2~4周,病人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咽痛、皮疹、厌食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持续1一2周后自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有传染性血请中可检出HIV及抗-HV抗体。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前期,本期主要特点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淋巴结肿大,此期3个月以上。可伴持续或间歇性发热、疲乏、盗汗,体重下犀慢性咳嗽和腹泻等。
(4)艾滋病期:此期是感染病毒的终末临床阶段,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
①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适、盗汗、体重下降、厌食、慢性腹泻、肝脾肿大等。
②神经系统症状:头意癫痈、下肢瘫痪、进行性痴呆。
③机会性感染:原虫、真菌、抗酸菌和病毒感染。
④继发肿瘤卡波西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⑤继发其他疾病: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从艾滋病期到病人死亡常为6月至2年。
2.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1)肺部:以孢子虫肺炎最为常见,且是本病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结核菌、卡氏肉瘤均可侵犯肺部。
(2)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胃肠黏膜受到疱疹病毒、隐孢子虫、鸟分支杆菌和卡氏肉瘤的侵犯,引起腹泻和体重减轻。鸟分支杆菌、巨细胞病毒、隐孢子虫病毒感染肝脏。可出现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3)中枢神经系统:
①机会性感染;如脑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及巨细胞病毒脑炎等。
②机会性肿瘤:如原发性脑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瘤。
③H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和无菌性脑炎。
(4)皮肤黏膜:肿瘤性病变,如卡氏肉瘤可引起紫红色或深蓝的浸润或结节。机会性感染可有白色念珠菌或疱疹病毒所致口腔感染等。
(5)眼部: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引起视网膜炎:眼部卡氏肉瘤等。
(三)心理-社会状况艾滋病晚期病人由于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且无特效治疗及预后不良,加之特殊的流行病学特征易遭受他人的歧视而产生焦虑、恐惧及悲观等心理。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
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
2.血清学检查
HIV抗体检测是确定HIV感染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从HIV侵入到抗体产生称为“窗口期”,多为数周至3个月,少数可延至6个月,此期因抗体检测呈阴性极易漏诊,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3.免疫学检查
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可见绝对计数降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比值<10(正常12-15)。
4其他
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间质性肺炎或肺脓肿等:脑脊液检查及CT有助于神经系统的诊断。
(五)治疗要点
至今对艾滋病无根治疗法,常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艾滋病期进行治疗,包括病原学治疗、并发症治疗、支持疗法,免疫调节和心理治疗等。
(1)抗病毒治疗;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对延缓发病和减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据抗病毒药物作用环节的不同有,①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阻断病毒复制,首选齐名夫定、③非核井米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③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洛匹那韦等。因单一抗病毒药易诱发病毒突变,产生耐药性,所以主张三类药联合使用,即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
(2)免疫疗法:
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3)并发症治疗:
根据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和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如肺孢子虫肺炎用喷他脒;卡波西肉瘤用齐多夫定与干扰素联合;隐孢子虫感染与弓形虫病用螺旋得素。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①病室安静、舒适,艾滋病期病人血液/□□严格消毒隔离,以防机会性感染。②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症状减轻后逐步起床活动。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并鼓励摄取食物,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不能进食者给子鼻饲或静脉高营养补给。
(二)病情观密
密切观察发热的程度,注意有无肺部、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黏膜等感染的表现检测各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井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处理。
(三)对症护理
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进行对症处理。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长期腹泻者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若有呕吐,遵医嘱给予止吐药,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病人衣物及床单位清洁。
(四)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因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等常有骨髓抑制等反应,用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故在用药期间严格遵循医嘱给药,定期复查血象,当中性粒细胞<05×10L时。及时报告:长期用药还应注意是否出现耐药,停药或换药后反跳现象等。
(五)心理护理
一旦进入艾滋病期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因病情重、预后差。加之心理上的压力,身体上的痛苦、经济上的困难而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和悲观的心理:也担心疾病传给家人或怕遭家人的遗弃而产生绝望或犯罪感。社会上对HIV感染者的歧视也会殃及家庭,使其也会背起沉重的心理负担。应充分尊重和理解病人,多与之沟通,并对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解除病人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帮助病人正视现实,建立自尊和自信,为病人提供与家属、亲友沟通见面的机会。
(六)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宣教
①对普通人的宣教重点放在对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的知识教育上,并针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关怀教育;②对高危人群的宣教除上述以外,还应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并提供健康咨询或健康指导;③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家属要进行医学检查和HIV的检测,并为他们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和相关技能培训(如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2.心理指导根据病人症状的不同,结合病人的生活、工作及家庭背景对HIV感染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3.作息指导
无症状感染期者可从事正常工作和学习。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疲劳:在保证其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前提下,适当限制活动范围。以防止继发感染。
4.饮食指导
给予日常详细的营养指导,让他们明确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药物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要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尤其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性行为指导
指导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摒弃危险行为,以阻断疾病蔓延。育龄妇女避免妊娠,以减少母婴传播机会。
6.出院指导
①合理安排休息,阐明营养对疾病和康复的影响,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继发感染加重病情。②告知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及方法,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单独使用、定期消毒,家属接触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戴口鼻罩;处理污物或护理病人后要用肥皂仔细洗手。③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副作用,出院后定期复查,坚持药物治疗。④对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每隔3~6个月做1次临床及免疫学检查,如出现症状及时隔离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