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北京吉普 ...
-
时间在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中,蹒跚着走进盛夏,很快迎来了王志山的毕业转正时间。
事关一名年青同志的转正,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张兴福为慎重起见,特意约了李本兴,叫上张家善,进了分局长办公室。此番目的,是张兴福要开一个民主会议,决定否同意王志山转正的决定?为稳妥起见,他对外秘而不宣,只是将会议轻描淡写,简单地冠以“谈事情”。
“谈事情”是当着外人的面说的。对内,是谈论重大的人事问题。
人到齐了。
张兴福关上了门,让整个分局长办公室安静下来。
事关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志山“贪污公款未遂”事件。办公室门一关上,多了“家丑不可外扬”的沉重。
人人表情异常复杂。
没有人说话。张兴福率先开了口:
“今天请大家来,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同意王志山同志转正?县局意见,王志山是去年七月份分来我们分局的。现在时间过了一年,刚好到了他转正的时间点。县局人事股已经将转正表格,交到了我们分局,让我们尽快报上去。事关一名年青同志的前途,本着慎重其事的出发点,今天我请大家来,民主讨论、各抒己见。一句话,大家都表表态。如果同意,请说明同意的理由、依据;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相关的理由、依据。至少,我们作为一级组织,要对王志山个人负责。这是很严肃很敏感的话题。所以,我们分局领导层面,将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王志山所在的管理组组长,也就是你张家善,一同发表意见。”
说了这话,张兴福死死盯向两人,期待着各人的发言。
没人说话。
为了打破令人心焦的僵持,张兴福将话语权抛给了张家善:
“家善,你先来表个态。你带的兵,你最有发言权。”
烫手的山芋到了手上,张家善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哆嗦。如此场合讨论如此沉重的话题,让他心里七上八下。他实在拿不准自己该说什么?张兴福不开宗明义,不表态,也就是态度不明。他若要表态,弄不好要替人背锅。要知道,王志山是他带的人。那样的污点,弄不好引火上身!要是因此被扣上一顶“管教下属不严”的连带罪名,他不相信自己有背锅的能力;但他也守不住不开口说话的嘴。安全永远第一位。想到这点,他多了谨慎。在未弄清领导的真实意图前,他不敢贸然开口。职场如江湖,做个明白人,比什么都重要。只是领导葫芦里卖什么药,他一无所知,他哪敢第一个发言?很快,他手摆得厉害,像是要将山芋头一下子甩得老远:
“领导来,领导先来。”
一直拉着脸的李本兴脸更长了。他愠恼地白了一眼张家善,骂道:
“好你个小毛弟!说你是癞子,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癞子!让你表态、你不表,身为组长,你连话都不敢讲,当球的组长!”
骂过这话,李本兴忍不住了。他当仁不让,第一个开了口:
“你不表态,我来说说。这事,的确事关王志山同志的转正问题,该考虑的还得考虑。客观说,这名年青同志有很多好的地方:踏实、肯干,有冲劲,业务过硬、能钻好学。但是,他的缺点也不少。特别是他差一点就‘贪污公款’,情节严重、态度恶劣。要是回到过去,按过去‘严打’标准,都四十五块钱了,说小不小,差不多构成‘贪污罪’了!所以,无原则无立场也不对。即便是王志山再有能力,为分局干了再多工作,但我认为,功、过不能互抵。功即是功,过即是过。我个人意见,不同意王志山转正。我个人看法,是延期王志山同志半年转正,以观后效。”
这话铿锵有力。
不大的办公室震得“嗡嗡”作响。
张家善看了看张兴福。张兴福一脸凝重,脸色忽明忽暗,像是电路接触不良的灯泡一样。如此表情,让一向善于揣摩张兴福心思的张家善,完全没了谱。他实在拿捏不准自己接下来该表什么态?无奈,他只有含混着,说着不着边际的话:
“嗯,这么大的事情,是不是再考虑考虑?考虑清楚了,再决定不迟嘛。王志山年青,能干事,这一点李副也讲到了;但往往能干事的人一定会犯错,这一,是不是也不可否认?我们是不是再给他个机会?”
这话一出,当即被李本兴打断了:
“犯错你也要看他犯的是什么错!如果只是工作的小错,在所难免,也就算了;问题上是他犯的是‘差点贪污公款’的大错!这样大的错误,能说原谅就能原谅吗?我一上来就说了,他都差不多构成‘贪污罪’了!这种原则性错误,是你能说原谅就能原谅的吗?”
李本兴中气十足,吓得张家善再不敢吭声。
所有人不再说话。
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场面出现了少有的难堪。
张兴福紧抿着嘴,一语不发。没有人知道,在他的内心里,起了什么样的波澜?
没有张兴福的表态,讨论无果而终。
王志山的转正,一时悬而未决。
时间留给江北分局的,不总是糟心事。
一件天大的喜讯,很快降临。
喜讯是县税务局分给江北分局一辆吉普车。随同而至的,还有与车一同分来的驾驶员的杨辉。
杨辉一亮相,如同他身后的吉普车一样令人喜庆。他下了车,笑瞇瞇地打量着报到的新单位。他与吉普车的到来,不仅有了车,还让分局有了第一位专职驾驶员,多了唯一的一名工勤人员。
人人围上吉普车,分外激动。四轮的交通工具,让夏末的分局院坝,多了现代化气息。
车子是省上给江北分局“文明单位”称号的同时,配发下来的物质鼓励。“文明单位”将奖励折成车,让分局在崭获殊荣般荣誉的同时,多了锦上添花。吉普车是其他分局,乃至县城分局未曾享有的礼遇。它经业文强张罗,仅在县税务局稍作住留,在众人的眼巴巴中,扬长而去,来了江北分局,带来了省城领导对分局多年工作的全面肯定。
车子是一辆老式的绿色北京吉普。它崭新的四个轮子和一张绿油油顶篷,在众人的族拥下,多了钢铁棱角的阳刚与威武之气,与分局服役多年的三轮摩托车相比,三轮摩托车一下子相形见绌,对比得瘦弱不堪。
人群中最活跃的莫过于于存富。他瞟了眼张兴福,征得他同意,第一个上了车尝鲜。
在杨辉的指点下,于存富饶有兴致地搬弄过刹车、离火和档杆,虽没打火驶出半步,却已是兴奋得大呼小叫。末了,他下了车,向张兴福作起了揖:
“稀奇稀奇!这下我们兴福成了有车的领导了!过去是三轮摩托车‘皮包骨’,现在吉普车‘骨□□’。道喜道喜,我们张局长这下威风,坐上它,比三轮车拉风多了!”
张兴福笑盈盈地,不说话。他看着吉普车,想着自己花费时日学下的驾驶技术,一朝有了用武之地,乐得合不拢嘴。
吉普车成了张兴福的独享专车。张兴福定下规矩,除了他的批准,分局无一例外,不得用车。
杨辉每天要做的,是开上吉普车,为张兴福驾车。偶尔坐在他身边的,成了也想分一杯羹、跟着尝鲜的李本兴。
上了路,坐在里头的人,油布顶篷上多了下雨一样的嘈杂。人下车,一抬头,天空却是一片晴朗。几次乘坐过后,除了噪声,它毛病不少。
尝新过后,张兴福多了抱怨。上一趟山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隔热性一样差劲。很快,张兴福失望了:
“还专车呢!我看跟烤箱差不多。天热它跟着热,天冷它跟着冷。一趟下来,热天的风扇赶不走高温,坐在里头蒸得像是熟了的馒头一样!”
时间不长,张兴福很快发现,一辆吉普,成了张兴福不能忍受的权力窥探。窥探是对他分局长特权公然觊觎。
令张兴福不安的,是杨辉与李本兴走得近。两人在他眼皮底睛,几乎抱成团,裹成一堆。稍不注意,两人会开着车,溜之大吉。
偶然消失不见的吉普车,像是剜了张兴福的心头肉,让他心里生疼。他心疼的,除了车子在烧公家燃油钱,还有李本兴背着他,对他不二权力的悄然侵犯。
张兴福看向李本兴的目光,多了审慎。
李本兴与张兴福并非一个税务所走出来的两人。两人之所以走到一块,全因张兴福在县城附近任税务所长时,来了李本兴。
最初张兴福认识李本兴,全因李本兴看上了张兴福所在税所的女同事白玉仙。彼时殷勤的李本兴,不仅会帮着白玉仙下乡收税,还会为张兴福外出鞍前马后。这可是张兴福不可多得的外援。很快,李本兴入了张兴福的眼。后来业文强上位,派张兴福前来驻守新晋级分局的江北税务所,张兴福这才如同封疆大吏,离开税务所,到江北任分局长。
重担面前,业文强许他挑一名副手,张兴福念及旧情,挑了李本兴。两人双双空降江北税务分局。李本兴的刚猛之气,正是张兴福需要的。诸多场合,李本兴能在各种暴力冲突中,护他周全。有李本兴镇守江北老城的阴柔难缠,张兴福省心不少。
不想,人是一个复杂生物。初到江北,原先税所的一帮人抱团一片,一股原生力量不可小视。特别是董留成、张家善在内一干子骨干,已是原有势力的一面承重墙。他们有想法、有专业,有能耐,更要命的是抱成了团,让张兴福的话有时囿于他的分局长办公室,难以步入实施。好在有李本兴,担任了左膀右臂的角色,二人所搭的新班子固若金汤,很快解除了被颠覆的后顾之忧。
时至今日,张兴福发现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时位的移人,给他上了全新一课。
时催日出日落,风吹草青草黄。李本兴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样,他变化巨大。如今的李本兴像是变了个人,让张兴福陌生。李本兴原先的刚毅,成了秃爪;之前的勤快,成了慵懒。除了每隔一段时日,他会与李得淼上县局篮球队秀肌肉外,再回分局,他会伸长懒腰,躺倒沙发,躺平摆烂。更令张兴福不安的,是他不时会接过于存富的三轮摩托车,未经他同意,驾驶外出。分局难啃的骨头,落到了董留成、张家善等人头上。李本兴之前的勤快务实,丢得一点不剩。
王志山的到来,打破了张兴福的焦虑。新人新气象。像王志山这样的年青人,多的是任劳任怨的踏实,甚至是缺了一根筋的棱角,惹得张兴福刮目相看。他与杨辉的圆滑相比,刚好形成鲜明对比;与李本兴相比,王志山颇有李本兴原先的风骨,近乎李本兴的另一个翻版。在张兴福看来,假以时日,他注定会成为不可小视的新生力量。
只是工作背后是利益格局。患得患失之间,张兴福隐隐地感觉到了不安。不安来自于分局里的各种利益分配不均:难干的事情全让董留成、张家善和王志山这些人扛了;该有的好处,却稳稳被李本兴和杨辉占尽。一切的背后,源于李本兴和杨辉在神不知、鬼不觉间,动了自己的权威;难以容忍的,是他们更多时候会评头论足,像是不栽庄稼的闲人,不时对栽种庄稼的庄稼汉,指指点点。我要的是指点,绝不要这种指指点!张兴福如鲠在喉。他想说动业文强,让李本兴挪个窝。可请神容易送神难,以现在的用人体制,他想要说动业文强动了李本兴,比登天还难。他只有选择隐忍。投鼠忌器,他对王志山转正一事,一时下不了决心,拿不了主张。
为此,张兴福一直沉吟着,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