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7.6杖藜头酒挑,花梢上月高,任拍手儿童笑 ...

  •   高一的时候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运动会,春天的时候。唯一记得的就是老师要求一个人写二十份演讲稿,因为质量不够数量取胜。用班主任的话说就是,写那么多份总有一两份出彩的。
      在运动会的两天,周围的学生还是在奋笔疾书,没有人真正关注比赛成绩。大家都在埋首写作业看书,抓紧时间超越别人或者不被人家超越,争分夺秒。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换了个地方在操场自习。

      高一有文艺汇演,可惜班级没有一个人表演节目的,也没有人去要求连下课都在学习的人,去排练节目,浪费宝贵时间。高二的运动会轻松很多,林念英在的班级大多人都是搬个凳子坐在操场玩,跟人聊天看课外书还有拿小说看的,就是不学习。
      林念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拿了书,也会看书的人。班上很多同学看她写练习册,还去拉她去校园里逛逛,说她都不累吗?都不需要休息一下的,一直学个不停,像个机器一样。
      班上走读生很多,带了水果零食过来还有瓜子什么的,大家围着一起吃,叫林念英一起聊天吃东西。那几天林念英都不知道饿的,基本嘴巴没停过,高二的班主任还拿了面包给学生们吃。最绝的是,林念英还去买了栏杆面。学校的操场有很高的铁丝网,三米都不止。
      有一面是靠近马路的,刚好马路对面就是一排卖热干面,小笼包,煲仔饭的。很多人就在那里买饭吃,因为太高了扔不过来。不知道谁想出来,在铁丝网挖了个洞,把面跟饭先装在塑料袋里面塞过来。筷子也塞过来,然后纸做的饭盒扔过来。老板们的技术都很高超,扔一下就过来了,好像纸盒被带起来,飘过栏杆一样。
      价格比学校贵一些,也有一些跟学校差不多,但是分量比学校多很多,味道也更好。很多学校品种,是吃不到的。因此生意火爆,经常看到早饭午饭晚饭时间,那个洞那里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很多学生。
      巧合的是,有次上级领导来检查,刚好看见学生在通过围栏买面。那几天老师们都跟学生打好招呼了,说有领导来检查,这几天大家不要去那么买。那个学生抱着侥幸心理买了早饭,被抓了个正着。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还有市里的领导,都看到了。发话这很影响学校环境,影响市容,不允许。从那天开始,学校开始严抓。
      高二的时候,林念英才知道这叫栏杆面。当时流传一句话,没吃过栏杆面,就相当于没来过这个学校一样。高一林念英不在意,高二林念英一直不敢买,怕被抓了。刚好运动会第二天就放月假了,没有人管。林念英就去买了大名鼎鼎的栏杆面,味道没有想象中好吃,调料太重了。她吃了几口就没吃了,但是一想这是好不容易能买的,下次吃不知道啥时候了,还是坚持吃完了。
      课间林念英跟同学们说起来栏杆面,她说没有那么好吃的,怎么那么多学生还想吃。有人一语道破真相,不是栏杆面好吃,而是吃栏杆面的过程惊险刺激,这个才是精髓。有种怕被抓,但是又没有被抓的。有害怕、窃喜、幸运种种感觉,买比吃享受。人都有叛逆心理,不让做的事情,偏想去做。
      隐晦的踩雷区的快感,为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涯,添了一剂调味料。那是林念英第一次吃,买面的过程确实惊险刺激。高一的时候,根本想象不到,高二会违背学校规定,真说不到啊。
      高二的文艺汇演,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有艺术生了。艺术生很多是学乐器的,拉二胡的,吹萨克斯的,还有跳国标舞的、唱美声的。高三没有参加,据同学们说高三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文艺汇演是在元旦,冷的穿羽绒服。跳国标舞的女生穿的舞裙很单薄,母亲就在舞台旁边抱着羽绒服等着。男孩穿着西装,打了领带。跳的动作标不标准,林念英看不懂。
      她只知道确实好看,表情很到位。旁边马上就有人讲解说,这一对算是青梅竹马,从小就一起跳舞,有差不多10年了。双方父母都认识,固定搭档。还有弹古筝,那是林念英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的,之前都是电视剧上的。她觉得表演者手法看得人眼花缭乱,手指很灵活。
      旁边马上有同学说,其实这首曲子主要是右手,左手基本是辅助,就没有怎么动过。左手落在的区域是为了迎合右手的,没有很难。同学说她之前也学过古筝的,所以看出来指法没有林念英说的那么夸张。林念英仔细观察了一会,发现真的是一只手不怎么动的,原谅她见识浅薄。
      吹萨克斯的出场最出其不意,是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过道。最开始大家都没有发现,吹了一段慢慢往台上走,才发现。同学又解读了,问林念英觉得这个男生吹的好吗?林念英说好,其实她根本听不出来好还是不好,她觉得乐器好像都差不多,什么音,她也不明白的。她只是发现,好像这个男生高一的时候就表演过,高二没想到还是他。
      同学就说了,这个男生吹萨克斯市里面得过奖,然后在哪里找的老师,多厉害多厉害。林念英一度以为这些其实离自己很远,没想到身边就有这种人。说高一的学生对这个男生不服气,负责演出的老师就让他们比了一下,高一的学生马上心服口服,一吹就知道厉害了。
      林念英基本就是看热闹,这些乐器表演的曲子她都没有听过,连人家唱歌的歌曲最多就是听过名字,根本没有听过音乐。初中流行MP3听音乐,她买不起,不听歌也没有时间。高中流行MP4她还是买不起,甚至很多学生在高一就买了学习机,她也只是看人家听英语,搜数学题目,或者上课录音。
      继父是一个夏天点蚊香,都只买自己用的,林念英跟弟弟都不准碰的人,更不要说花几百块买电子产品了。那都是天方夜谭,林念英也没有想过买。
      整个汇演确实很精彩,主持人们画的妆跟电视上当时最火的几个明星很像。当时她不知道有种妆叫仿妆,就不停感慨好像某某啊。她最喜欢的一个节目是拉二胡的,她知道一个拉二胡的音乐家的故事,跟他表演的名曲。
      林念英以为二胡就可以拉那一个曲子最有名的,很忧伤。没想到还可以拉其他的,也是名曲。是学生跟一群老教师表演的,一群人拉气势雄浑,也别开生面。
      林念英想起来三四年级的时候,秋天骑自行车去学校,经过一户人家门前。总有一位老爷子在门前坐着拉二胡,拉的是什么,大家也不知道,就是让人感到忧伤。很多学生经过,就会不自觉的停下来,等老人拉完一段,才会走。从来没有交谈过,老人做在门口,门前是一大片稻场,距离太远。
      唯独二胡的声音穿透力强,隔着好几户人家都能听到,偶尔也会有几个老人一起坐在门口嗮太阳。大多数时候都是老爷子一个,拉着二胡;高二的那次表演林念英才知道,原来二胡的声音不仅可以不悲怆,还可以充满活力朝气,欢快。
      她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个高三学生表演的节目,高三一共两个节目都是唱歌。一个是艺术生跟老师合唱美声,林念英欣赏不来。一个是学生跟老师一起唱的歌,加了英文歌词,还弹吉他的。老师弹吉他加唱歌,主要是那个老师教历史的,长的很帅。
      原谅林念英看脸,她绝对不是因为老师长得好看,才印象深刻,而是表演特别。一边唱,一边现场伴奏弹吉他,相当于清唱。上一次听还是初中的时候,两个女生清唱。清唱也很好听,英语部分虽然不太听得懂,但是确实好听,顺耳。
      林念英看人家弹古筝,想着小时候大家幻想以后可以跟电视剧里面一样弹,穿着飘逸的古装。真的是想想了,从小到大没接触过。看着人家跳舞穿的漂亮的衣服,画的妆,戴着古典风的头饰。举手投足之间好像仕女图一样,真的是小时候梦想成真了一样,可惜不是林念英想的成真了,只是电视里的,变成了现实里可以看见的。
      林念英唯一有参与感的节目就是,一首英文歌。外教跟一个学生一起合唱的,还有外教的儿子刚好来探亲,也参加了。大家热情高涨,林念英只听过这首歌名字,唱来唱去就是那几句,她终于在最后能跟上这两句了。这首歌,后来都变成了大合唱了,氛围拉满。
      初中的表演跟高中的简直不能比,高中这次大家实在是太有才华了。主持人到各个表演的人员都是学生,相当于老师们就是选一下节目安排顺序,乐器服装都是学生自己的,甚至化妆都是学生来的,很多都自带外援的,真的有表演者带了化妆师的。
      这次表演还专门划定了区域,家长跟附近的居民也可以来观看。很快凳子坐完了,很多家长就站着看,操场两边的道路也站满了家长。音乐声喧天,当时大家还好奇高三听不听得见,还有心学习吗?忘了他们很快就高三,也要有这种经历了。不过春光尚好,还可以再轻松几个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