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被定义的人以及物欲膨胀的社会众生相 ...
-
[[读书笔记]] [[社会学]]
[[阶层]]
[[格调]]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是一位神交已久好友推荐的,看了之后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作为一本社会学的书籍,能写得如此深入浅出,还能让人忍不住对号入座,可见作者和译者的功底。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_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_有必要提一下作者,Paul Fussell,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这是一本对美国社会各阶层人群的观察和研究,虽然不能说完整地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全貌吧,管窥蠡测,讨论的角度以及描述的方法,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个人感觉,别看这本书已经出版了n多年,写的距离现在的美国社会已经有一段距离,但是从中国现阶段各种情形来看,竟然感觉也没有过时,显得非常契合。(有时候脑洞大开,会想一下,是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很多共性的问题,跟国家制度和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就是class,这个词怎么翻译,其实整体来说还是有争议的,因为汉语中没有单个的词与class的意思可以完全对应,它不仅包含我们所说的等级、阶层,而且还有格调以及优秀等含义,因此可以讨论的空间是很大的。从作者探讨的各类问题来说,翻译成格调,好像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格调”怎么说呢,也是一个可以包罗万物的词,可以说是中性词但隐隐约约也有点褒义。
通过n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个等级社会,但是这个现象作者认为在美国也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并没有官方的认可,这一点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的。总体来说,作者由美国的社会等级为起点,讨论了以貌取人、住房、消费、休闲和摆设、精神生活以及另类人的社会现象,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不同阶层的格调,而且这个所谓的格调还是动态的,跟时尚也联系在一起。其实作者还隐隐约约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译者序)。然而,细细思量,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生活品质以及形象打造,也是有等级的,一切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所谓的另类,只是小小的叛逆以及无奈。(其实在作者看来,社会等级才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动力,同时也是永存的潜规则)
更为有意思的是,**作者并没有过于批判这种现象,反而在书后加上了练习题以及对照表,读者不仅可以根据这些题目和对照表,检查自身所处的阶层、审美等等,甚至还可以用来评判他人。**
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认为社会等级分为上下两层,比如奴隶与奴隶主、富人和穷人、资本家和劳动者;也有的认为分为三层,上中下,多了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在作者看来,美国的等级其实更为复杂,整体上是顶层、上层、中层、贫民、底层,但每个等级内部还可以更细致的划分,这样等级地图就是: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在这个等级分类的基础上,作者对各个基层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述、从个体素质、穿衣打扮、居住场所、装饰物品、个人修养、语言等等。
着重描摹的为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那其他几个阶级就不配拥有姓名么?并不是,作者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剩下的几个阶层没有什么可描述的必要,看不见的顶层,世代傲居整个食物链和社会链的顶端,所思所想所关注的都已经不是普通人关注的;看不见的底层一直沦落,活一天算一天,已经无法估计下一顿的时候,谈所谓的格调更是显得极为遥远。而赤贫阶层天天为了防止下跌成看不见的底层已经费尽所有力气。只有中间的群体,庞大而且众生百态,拥有极为蓬勃的物质欲望以及向上爬的动力,生生不息,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鄙视链条。岔开一句,现在大家好像已经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作出很多社会贡献,关心一些跟本阶层不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彰显对整个社会的关怀与忧思(事实是否如此,并不确定。以前有位老师说过,会有一只强有力的手将国内的中产阶层扫落,跌落之后是很惨的,而且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二是因为,整个社会之所以发展和前进,其实就是靠中间这些等级,他们庞大的物欲、消费需求以及攀比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社会的大多数嘛。
有人的地方,其实最不缺少的就是比较和炫耀,表现在各个方面,无所不在。如果你处于某个阶层,但是某些行为或者装饰不符合该阶层的规范,那么向上的,也就是所谓向上爬的人,作者称之为“奋斗者”。有往上的那就有往下阶层“沦落”的,这类人,作者还指出了,“几乎没有人真正成功地沦落了,就像没有人能卓有成效地进军名利场一样。不管你付出多少努力,就算你的谈吐没让你露馅,你的语法,你对服装、轿车和精神生活的品味也会让你暴露无遗”,其实作者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阶级烙印根深蒂固,并不是努力向上爬或者向下沉沦就能抹除的。这个观点其实在很多的小说作品中都有体现,总而言之,出身是深入骨髓的,想彻底脱胎换骨,犹如重新投胎(阶级的流动性,升与降,并不像我们看电视剧看到的那么简单)。
一些摘抄:
1、“等级”这个词会引起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所以,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是精神变态、嫉恨和充满偏见的症状。
2、“平等的神话真是威力无边”。政府面对这个问题时相当尴尬——成百上千种划分级别的标准从政府机构出炉,官方却不承认存在社会等级——所以,国外访客稍不留意就会忽视等级体系在这个国家的运转方式。
3、民主要求它所有的公民生而平等,而平等主义则坚持所有公民应死而平等。
4、打击乐器演奏者中定音鼓手地位最高。一种乐器能发出的音调越低,一般来说它的等级越低。
5、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了它们自己的等级结构,尽管那里的等级主要是建立在官僚体系和阿谀奉承的基础上,“既然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等级,我们为什么不让它以更有机、更异质、更多样化的‘西方固有形式’存在下去呢?”
6、一边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另一边则是各种劳动阶级,他们已经被电视和报刊杂志中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想象彻底洗了脑,于是因为大蛋糕上自己的那一块太小而觉得受到了欺骗。
7、要从自己出身的等级逃离,从文化意义上讲,非常困难。
8、作为衡量一个等级的指标,金钱的来源远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
9、“看不见的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之间那奇特的酷肖,如果实非“源自兄弟之情”的话。
10、上层是人们看得见的,他们经常惹人注目地表现自己。
11、只有中产阶级才习惯性地回报别人的恭维,因为这个阶级需要从恭维中获取信心。
12、马修·阿诺德之所以把他们(指看不见的顶层)称作“野蛮人”。正是由于他们对思想的漫不经心。他明确地将他们的安详归咎为“从来不让任何人的思想烦扰自己”。
13、社会阶层高的人们,绝不会居住在一个与宗教预言或奇迹有牵扯的地方,比如麦加、伯利恒、法蒂玛、卢尔德或者盐湖城。
14、(中产阶级)一个最谨小慎微、了无生气的阶层。他们是企业的螺丝钉,“可替换的零件”。他们最惧怕的“他人的批评”,因此是为他人而存在的。他们是全社会中最势利的一群人。
15、这些人由于异常害怕失掉工作而在生活中变得非常被动,他们仅仅将自己当做一个无限庞大的结构中的一个部件,进而磨灭了自己的人性,他们是可以随意替换的部件。
16、(上层贫民)他们同中产阶级相比,区别究竟何在呢?更加缺少自由和自尊。
17、确定某人究竟是中产阶级还是上层贫民成员有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此君的工作服和“最好”的衣服悬殊越大,所属等级就越低。
18、他们对中产阶级的蔑视与贵族阶级对中产阶级的蔑视很有些相似。
19、像其他贵族阶层一样,这些人(指上层贫民)“已经在他们那个社会环境的顶层了,所以就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往上爬了”。
20、如果一个人的恭顺服从总是第一位的,他或者她一定是个中层或下层贫民。
21、如果上层人士与阶层较低的人结婚,他们通常只会选择美人。
22、(微笑)一方面,她们喜爱展示自己漂亮的牙齿,当然是假的;另一方面,她们沉浸在那种急于告诉别人“我今天很快乐”的文化里,大多数时候会忍不住流露出带有防范性的乐观主义。
23、瘦很昂贵。
24、商标在今日用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能为其穿戴者带来荣誉。一旦披戴上可读衣饰,你就将自己与某个企业的商业成功混同为一,弥补了自身地位无足轻重的失落,并在那一刻成为一个人物。
25、衬衫在昭示等级差别上是最雄辩的服装之一,衬衫会以无数方式使你失掉等级地位。
26、实际上,只有六种皮革制品不会损害主人的等级地位,它们是:腰带、鞋、手提包、手套、照相机盒套和拴爱犬的绳子。
27、越是身体剧烈运动的体育项目,越降低你的层次。
28、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阶层低的人比社会阶层高的人更容易被引诱去展示自己的购买能力,即使是在观众最少的早晨,而且很可能仅有的观众也是响应同一个广告而来的贫民。
29、根据贫民的判断,大众肯定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因此只要别人都光顾的地方他们就去,一旦去了,他们就会排在每一条队列里跟着走。
30、生活通常被挥霍在一种急不可耐的贪求中,贪求那些触手可及的小物品。
31、无论一件商品多么丑陋不堪,一文不值,只要定一个足够高的价格,便可跃居商品目录的“收藏榜”。
32、明显是出于挥霍和敬意的消费,却带来了精神上的收益。
33、上大学的人的比例还是百分之十三左右,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人所上的不过是被称为“大学”的学校罢了。
34、贫民贪婪地阅读占星术,经常接受星象建议。他们相信赢和输存在“运道”,是不可改变的,也相信赌博。
35、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
36、改变阶级属性之困难,并没有吓住数以百万计一心想往上爬的人,也没有吓住成千上万渴望沉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