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三十六章 往事(一) ...
-
大周建平二十年,对大周而言是多事之秋。
那一年春天,北燕国新的鲜卑大可汗拓跋焜上位,他征服了之前北燕国分裂出去的三个部落,统一了北燕,使当时的北燕国异常强大。那时的拓跋焜野心膨胀,率十万铁骑南下,首次进犯大周。
此前因北燕内乱十数年,大周北境守军也因此松懈了十数年。辅政的郭弼将军只想着要在朝廷上与东方曦分权,根本没有在军事防卫上花心思。结果是拓跋焜一朝南下,可谓所向披靡,北境守军全线溃败,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入京都。
封地位于大周东南部的梁王不顾外寇入侵大周面临的国土安危,反觉得这正是极佳的可乘之机,于这一年夏天,联合陈王和吴王,汇集十五万大军发动叛乱,剑锋直指京都,两个月后已占领了大周的大半领土,而他们打出的旗号竟是“清君侧”。
当时大周北境危急,守军节节败退,郭弼将京郊守军留下五万人马后,全数调往北境,堪堪挡住了北燕南下的脚步,却也损失惨重。
当“三藩叛乱”的十五万大军分三路向京都挺进时,郭弼知道,京都仅有的五万守军根本无法抵抗。他叩请皇上连发数十道令牌让各地勤王,然而远水不解近渴,叛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京都守卫战打响,北境军中却传来了再次惨败的消息,北燕大军距京都仅两百里之遥了。
大周岌岌可危。
朝中各位大臣慌了,京中的百姓也慌了,皇上陆渊更坐不住了。
这时的郭弼年已六十,他知道是自己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疏忽大意了,或者更应该说是玩忽职守了。他真心懊悔,可已无济于事。而他所懊悔的,不是他愧对先祖的重托,让大周面临如此危局,却是面对眼下的局面,朝廷若是败了,那些藩王绝不会放过他,北燕人更不会放过他,他必死无疑,甚至要祸及全族。
他浑浑噩噩的二十年里,可谓权势滔天,又敛财无数,到国之将倾之时也没有明白,没有国,哪来的家。
就在郭弼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帐下的一个幕僚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既然藩王来袭,是为了“清君侧”,眼下唯一的生路,就是斩杀东方曦,撤回削藩令,如此,叛乱可解。叛军退去,就可以全力应对北燕,还有一线生机。
郭弼听了大喜过望,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夜进宫觐见皇上陆渊。他进言道,自古出兵讲究名正言顺,三王集结兵力大举来袭,言称要“清君侧”。既如此,就请陛下答应藩王的要求,斩杀东方曦,如此,叛军没有了出兵的由头,定会撤兵。
陆渊初听郭弼之言,大为震惊,他从没有想过要杀东方曦。
郭弼什么心思,陆渊不用猜都知道,他本能地要怒斥他一番,话到嘴边却又被自己强压了下去。在沉默了半晌后,他挥挥手道:“郭卿退下吧。”
郭弼不敢再言,躬身退了出去。
那一夜,陆渊却陷入了沉思。他反复掂量着利与弊:一面是外敌入侵,藩王叛乱,京都岌岌可危,一面是东方曦多年里兢兢业业的辅佐和大周多年的繁盛。东方曦是他父皇留给他的,年岁却与他相当,其人不仅才华绝世,还风仪无双。每每大周的朝会上,只要有风度翩翩的东方丞相在,整个朝堂都有了一种不一样的风度,他卓然独立,侃侃而谈,潇洒又充满自信。那是只属于东方的神采。
可让陆渊耿耿于怀的,正是东方丞相的自信和神采。
东方曦就不像是这世间的存在,他永远是对的,也永远风度翩翩。
可没有人可以永远是对的,也不应该有人拥有超越皇上的风华气度。
那么,东方曦就是不应存在的存在。
陆渊在思虑了一夜之后,终于下决心斩杀东方曦。
第二天,当东方曦在大殿之上得知皇上要斩杀自己时,他进言道:“臣死不足惜,可陛下却不可被小人蒙骗,以为如此便可高枕无忧。陛下应该知道,千古不变,起兵谋逆永远只有一条路,要么成王,要么败亡,绝没有第二条路。叛军不会因为陛下斩杀一个东方曦就撤兵的。”
那时已是建平二十年,作了二十年的皇上,陆渊心里一点儿都不糊涂。东方曦说的当然没有错,三王已然谋反,若不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但东方曦也是要杀的,私心里,陆渊厌烦了这个让他永远自惭形秽的人在身边,厌烦了东方曦的从不出错永远正确;于公而言,杀了东方曦,叛军当然不会因此退兵,但却转瞬成了乱臣贼子,皇上就成了民心所向。
看着高高在上无意改变心意的皇帝陛下,东方曦何等聪明,他俯地叩拜,心中庆幸皇上没有祸及他的家人,随后慨然赴死。
那时的东方启明,也就是现在的霁霞先生,只有十五岁,是丞相府世子,太子伴读。他满面泪痕,看着坦然离开的父亲。父亲只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不要被东方家族的名声所累,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好。
东方曦以身殉国。
正如东方曦所料,城外的叛军并没有任何退兵的打算,梁王筹集十五万大军,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既已兵临城下,又怎会给陆渊任何喘息之机。
没有了东方曦,叛军更是肆无忌惮。
霁霞先生讲到这里,哽咽难言,他将茶盏斟满,然后缓缓洒在了地上。
忠君爱国,那早成了东方一族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可为了这个信条,他的父亲走了。
山间的风徐徐吹过优游台。
泪珠一滴连着一滴从东方湄的眸中滚落。
东方湄和陆朗,他们从不知道这段过往。事关先帝,记载这些的史料尚没有公开。
陆朗走到东方湄身边坐下,他不知该怎样安慰她。
陆朗的心里同样难过,可还有愧疚,是因为自己问起,才让霁霞先生又一次面对这残忍的事实,才让湄儿如此伤心。
不知过了多久,霁霞先生想起还没有解答朗儿的问题,他又断断续续地讲了下去。
就在东方启明陷入极度的悲伤时,他的好友,十五岁的陆云陆凌霄站了出来。
他说,霁霞兄,等着我,我来为你报仇。
十五岁的陆云当朝请命,愿率兵出征。
那时郭弼手握兵权,却早已束手无策。面对城下屡屡攻城的叛军,整个朝堂上都没有人说话。
叛军攻城,守城之军只能被动抵挡。
就在第二天凌晨,在叛军得意洋洋又最松懈的时候,陆云仅帅千人突然杀出城去,直捣梁王大帐。
梁王十五万大军将京都城围困住,梁王做梦也没想到城中的人还敢出来。
惊慌之中,梁王想不明白自己大营外围的层层防护都去哪儿了,自己帐外的守卫都去哪儿了。那时候梁王刚刚被账外的混乱声惊醒,勉强坐起半个身子,就在熹微的晨光中看见一个少年,就见他逆着帐门处斜洒进来的光影,大踏步走进来,带着势在必得的气势。那少年只一眨眼就已到了梁王的塌前,随着他右手画出的一道弧线,只听“唰”的一声,苍澜剑出鞘,刹那间满室银光乍现,幽蓝的剑锋上流动着泫然水光。梁王内心的惊讶还没有来得及表现在眼中和脸上,就觉颈间一凉,尚未感觉到痛意,已是身首分离。
在众叛军的惊恐和慌乱中,少年提着梁王的人头,飞身跃上高台,挥手斩断了梁王的大纛旗。
那位少年自然是陆云。初出茅庐,已是一剑倾城。
梁王死了,叛军内部先乱了。吴王和陈王急匆匆想要逃走,陆云没有给他们逃回去的机会。仅仅三天之后,京都城外的叛军全部散尽。
陆云上殿复命,再次请缨。
陆渊的心情大好,最终能为大周解围的竟是自己的亲儿子,陆渊意气风发,心中的快意满得要溢出来。
两日后,陆渊封陆云为振远将军,以十五岁的年龄挂帅出征,征伐北燕。
陆云出征的前一天曾去找好友东方启明,可那个挂着白纱灯的大门始终没有为他打开。
陆云明白,他是陆渊的儿子。
而东方启明,是东方曦的儿子。
斩杀了梁王,并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天,陆渊亲自到城郊十里长亭送大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