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一画成名时人晓 ...

  •   电视台,《艺术百考》栏目组,主持人拿着A4纸打印出来的采访稿正在看。

      今天这期访谈的嘉宾是一位美女画家,主持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女”是关键,“画家”只是个噱头,毕竟在现今这个吃颜的时代,做好内容还不够,还要有俊男美女吸睛,才能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他本以为今天要采访的这位嘉宾就是这个节目里其中一二个充当门面的角色,没想到手里的稿件居然有半指厚,这位美女画家的履历竟是非同寻常的丰富多彩!

      先不论她深厚的家学渊源,光看个人履历就足够让人惊叹了!留英博士,名校海归,她拒绝了海外许多黄金职位的就业机会,决然回国。

      两个月前,以一幅《故人何在》意外走红,画中大幅的留白,唯美的色彩搭配,无尽深远的意境,惊艳了无数人,同时使那个藏在大山里的取景地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她也由此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新生代画家。

      有几位字画收藏家竞相询问,都被她以“这是一幅私作,不商售”回绝了,后来大山里的县领导班子找到她,表示希望把这幅带起当地一条旅游产业链的画带去县文化节展览三天。

      也不知道经过怎样的抉择,最终这幅画被她无偿赠给了县里。

      主持人从头到尾看下来,了解完这位美女画家回国这段时间的经历,手里这份资料的最后几页是策划组整理的关于她从小到大所取得的奖项和荣誉。

      他一字不落地看完这沓半指厚的资料,不由收起了先前的轻视态度,把等会儿要采访的问题又重新看了一遍。

      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各有分工,在他身边忙碌来去,由于今天的嘉宾是一位画家,录播室的布置加入了许多绘画的元素,访谈沙发的桌面上放着一个五彩斑斓的调色盘,笔筒里倒插着不同规格的各种画笔,在她坐的沙发一侧支着一个画板,画板上的画正是那幅《故人何在》的彩打版,原作已经赠送给县里。

      录播室一切准备妥当,距离节目录制还有三十分钟时,主持人看到那位美女画家提前到了。她穿着一条翻领单排扣收腰连衣裙,配一双白色玛丽珍单鞋,头上戴着一顶贝雷帽,脸上化了极淡的妆,有一种近乎天然去雕饰的美。

      编导迎上去和她沟通,主持人默默观察着她,但见她言谈举止温雅有礼,没有才华超群的自负态度,也没有年纪轻轻功成名就的骄傲神色。

      主持人不由得对这位嘉宾产生了许多好奇,她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在国外受过怎样的教育?这二十多年一路来被哪些文艺书画温养着长成眼前的样子?

      距离节目录制还有十分钟时,她被请入录播室的嘉宾座,工作人员对着她微调灯光和机位,主持人远远地看着她从头到尾都耐心地配合着。

      有许多嘉宾会在录制前索要访谈的问题去看,而她竟然没有问,为了得到最真实的回答,编导也没有提前把问题给她看。

      录制正式开始,主持人就位,对着镜头说了一段开场白:“我们节目不遗余力地深挖艺术领域里的各类人,他们当中性别、年龄各异,经历也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都是对艺术有着至诚之心。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画龄的美女画家,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艺术人生。”

      主持人转头对坐在沙发里的人说:“方小姐,你好。”

      镜头切向嘉宾,方朱聆出现在镜头里,她回应了主持人一声,两个人简单寒暄几句,便直入主题。

      镜头切成录播室全景,主持人说:“我们都知道,方小姐是留洋博士,高学历人才,在英国留学毕业后,曾经有许多非常不错的工作机会,但方小姐都推辞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做出回国的选择呢?”

      主持人做访谈节目将近十年,也采访过不少海归高材生,本以为她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回答诸如“报效祖国”之类的周全话,没想到她说:“我从未想过留在英国发展,牵着我的线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我飞得多高多远,我都会回来。”

      采访稿里接下来的那个问题是“如果回国后找到的工作的薪资待遇,都不如你在国外曾经拒绝过的那些机会,你会觉得后悔吗”,主持人听完她这么坚定的回答,知道回国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条件,她都不会言悔,他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没有问的必要,于是跳过了,问起下一个问题:“在西方求学几年,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方朱聆说:“我觉得是接受到更多元文化的洗礼,眼界和格局都得到开拓,思维也不再局限于方寸之内。”

      主持人:“你同时接受过国内绘画的教育,也接受过国外绘画的教育,在你看来,你觉得东、西两方绘画的最大差异在哪里?”

      方朱聆:“我们东方的文化讲求含蓄,西方文化比较奔放,国土文化的差异,也会在文艺作品上呈现出来。拿一幅画来说,你会发现东方的配色基调非常内敛,有欲说还休的意境,而西方的配色往往更直白狂野。”

      主持人:“油画又叫西洋画,最初是从西方输入的,你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和你探讨一下,在我们国家学习油画,是不是比起源于我国的水墨画、工笔画相对更艰难些。”

      方朱聆:“我们不应该给自己先设下一道心理门槛,媒体也不应该做这样有所偏倚的报道,这样会让想学习这门画种的人望而却步。应该说,无论是哪个类型的画种,想要精专,都不容易。”

      主持人:“你凭一幅《故人何在》,从而‘火出圈’,这样的结果是否有达到你当初画这幅画时的心理预期呢?”

      镜头给了方朱聆一个特写,镜头里她平平淡淡地说:“我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只有这幅画,没有任何的预期。”

      主持人:“现在有了知名度之后,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主持人以为她回答这个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得,毕竟这是许多无名之辈毕生求之不得的事,而她在实力和运气的双重加持之下,轻而易举就做到了,但听她说:“我觉得对于从事艺术的人,出名并非是好事。出名之后,别人会关注你本身,更多于关注你的作品,你也许会不断被贴上许多标签。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画画,不想被声名搅扰。”

      她说到这里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但我的作品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接受。”

      主持人用手示意了一下她座位旁画架上的画,镜头给了那幅画一个特写:“这幅画名叫《故人何在》,但画中只有风景,没有人物,你画这幅画时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方朱聆:“恕我不能满足您这个请求,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完成之后,就脱离创作者,具有了独立的生命。我想表达的思想只留在我心中,观者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这属于每个观者的经历体验。如果我把主题思想明确说出来,这就扼杀了观者对作品的想象空间,这会失去很多观赏的乐趣。”

      主持人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看似温和好说话的姑娘,拒绝起别人来竟是那么利落干脆,他却很欣赏这种果决的性格,一笑而过,接着又问:“据说有很多书画收藏家都想买下你这幅画,你全都拒绝了,可见你对这幅画的珍惜,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最后把画赠了出去呢?”

      方朱聆:“我画这幅画时投注了很多的个人情感,我不愿拿来谋利,所以我没有卖给别人,但是如果它有更有价值的去处,那我也不应该因为私心,一味把它据为己有,我愿意把它赠出去。”

      主持人:“你在绘画上已经取得过国内外的许多奖项,你在绘画上还会有什么梦想吗?”

      主持人留意到她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目中流露出不自觉的温柔:“我希望我老到白发苍苍时,还能握着画笔画画。”

      主持人有些诧异,没想到她的梦想不是将来站上哪个无人登上过的巅峰,或者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人物,而是这么简单质朴,但仔细想想,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能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也并非是易事,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一颗始终无染的初心。

      主持人:“你刚回国时,有全国连锁企业集团开出不菲的佣金,意欲买断你,作为集团的专用画师,你为什么回绝了呢?”

      方朱聆:“我觉得艺术应该属于全人类,不应该被一国一企私有。”

      镜头外,节目负责人通过镜头看着坐在沙发里的嘉宾从容自若的应答,心有感触,忍不住对身旁的编导说:“这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襟怀和风骨。”

      编导认同地点了点头,因为没有事先看过采访稿,嘉宾的每个回答都是临场最真实的反应。她的目光一直通过镜头看着录播室里两人的对答,这个姑娘看上去年纪轻轻,但面对镜头非常松弛,没有丝毫紧张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在国外见识过各种世面的缘故,造就她言行里有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淡定。

      这时镜头里,主持人问到了一个采访稿上没有的问题:“你对另一半有什么样的要求,会希望对方也是个画家吗?”

      只有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这个姑娘的脸上才有合乎年纪的神情,可惜只一闪而逝,几乎捕捉不到,编导看到镜头里的她滴水不漏地回答:“抱歉,这是个私人问题,我不方便回答。”

      镜头里主持人笑了笑,知情识趣地没有再追问,编导站在镜头外旁观了这个问题的全过程,有一刹那洞若观火的明察,她不禁想,这个姑娘一定有个爱人深藏在心里,所以才这么讳莫如深,不愿跟大众分享。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