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3、第 73 章 ...
-
去年大学恢复招生,还有心气的知青们都鼓足了劲想往外考。可惜,因着地里位置偏僻,准备时间太短,复习资料也来不及搜集,花山大队的知青们几乎全军覆没。
为啥说几乎?严微微考上了。虽然她已经离开花山大队,但曾经也是花山大队的知青。社牛李静跟她时常有书信往来。李静虽然也排除万难参加了考试,但无奈家累太多,分身乏术,落榜毫无悬念。
新一轮的高考正在备战,知青们有的已经放弃,如:拖家带口的李静,更多的是咬牙继续努力。严微微给秦宋玉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料,她便顺势成为学习小分队中不起眼的一员。大家都很惊奇她去年不动如山,怎么今年又如此孜孜不倦?
只能说造化弄人。
自从公社去年有人考上大学,村里就频频流传各种新鲜消息:考上大学的人不仅不交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毕业直接分配工作,吃公家饭。丁阿婆眼里刹那间有了光,干活也更有劲了:她必须把她家顺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
当然,对很多知青来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路。大学重新招生,回城的条件也开始放松,但凡家里有心,都能走动走动将孩子捞回去。秦宋玉自然没人来捞,她也不需要这样的幸运。
靠着积蓄奋战了半年,在理科依然拉胯的情况下,秦宋玉很有自知之明的瞄准了本省一所分数要求不高的专科学校,打算勤勤恳恳学门技术傍身。例如:护士就很不错。
这么多年用下来,秦宋玉的积蓄已然不多。长期留在农村没啥不好,可长期单身,那就不得安宁了。没办法,还是得削尖了脑袋考出去。
李静说不出是什么心情。一方面希望秦宋玉就这么留在村里,相互扶持着过日子;一方面,又希望她能考出去,替抛不下孩子的她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
知青点鸡飞狗跳过一阵子,后来认命的认命,想辙的想辙,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决定再战的人自然也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影响。
老队长倒是为知青们犯过难,个个都想脱产考试,粮食哪里来?可又免不了心存侥幸,要是知青们能顺顺利利考出去,他也算卸下个大包袱。
公社安排车辆统一考生到县里,秦宋玉难得“享受”了招待所双人间的待遇,除了两张床一张椅子,其他啥都没有。考试期间吃好喝好是不可能的,主打一个节衣缩食饿不死就行。
如今她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再难的日子,过了十年八年也该习惯了。常年的劳作让她从肤色到精气神都完美融入本地,衣着打扮甚至还比不上本地家庭条件好的姑娘。亏得她有些家底子,才没饿成面黄肌瘦的豆芽菜。
或许是经历过去年全军覆没的打击,这次的高考在村里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田间地头该挣工分挣工分,该偷懒偷懒,谁都不耽误。
考完之后,落下心头大石的秦宋玉盘点了自己的家当。现金五六十;各季衣物也不过是三两身换洗,有些还打着补丁;床单被褥之类的都是用老的,幸亏还没破,凑合着一用就是这么多年。到时候包裹打起来,也就两个大包。
李静倒是私下问她考得怎么样,有没有把握考出去。可考试本来就是带点玄学,谁又能打包票说一定没问题?去年其他公社就闹出过婆家撕了录取通知书不让媳妇上大学,甚至还有人冒名顶替。村里的大妈们一个个传得活灵活现,宛如亲眼所见。
丁阿婆这些年跟她多少也处出了一些情分,还有着干亲的名分,自然也盼着她有个好前程。不说别的,她家丁顺也是要参加高考的,多少能传授些经验不是?
自从被十里八乡传开的各种消息洗脑,她三天两头提醒秦宋玉:“宋丫头,你去邮局查查,那些坏了良心的人,真的不做好事哦!”
还好,有了前车之鉴,录取通知书一律由邮递员送上门找本人签收。
秦宋玉的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村里已经热闹过了。一方面,知青们第一场折戟后痛定思痛,下了苦功,也认清了自己的定位,眼睛不再盯着耳熟能详的那些好学校。只要能考中,哪怕是个中专呢!
秦宋玉的通知书就在前面几个热闹的余韵中到达,虽说不起眼,但好歹也是考中,一点风头都没有是不可能的。李静第一个过来贺喜。如果说之前她有纠结,如今她只觉得扬眉吐气。有个成功考学出去的好姐妹,她走到哪里腰杆子都是直的!
秦宋玉在村里随了这么多年的礼,此次考学出去,她虽没打算请客,但懂礼数的都包了礼金过来贺喜,尤其是在村里扎根的那些知青们。块儿八毛的不多也不少,留下人情债,日后仍有机会往来。
丁顺也没工夫尴尬了。他姐这一出去,龙归大海,跟这山旮旯彻底分开。以后他混的好,大概还能当个亲戚走动,要是他走不出山村,哪里还有相见的时候?立时就计划周末多往山里跑几趟,搞些菌子之类的山货晒干,秦宋玉自己吃不完,留着送人也好。
丁阿婆赶工做了两双鞋,细细纳出的鞋底,不是日常图方便的“一脚蹬”,而是在鞋面上加了条一指宽的绊带,系上后鞋子更贴合跟脚,走路不担心被稀泥粘掉鞋,踏实。
“你这一去,路途远又远,得空就给我们写信。”
秦宋玉笑眯眯地点头,“阿婆,您自己也当心,要保重身体。”
丁阿婆也不是不会说“放假常回来看看”的场面话。可她知道,村里的条件肯定比不得省城,加上山高路远,往返一趟就是好几天,耗费时间精力不说,车费也不便宜。既然飞出了农村,就好好过日子。
秦宋玉带着村里人最淳朴的祝福,以及亲朋好友们准备的大包小包,坐上老队长给安排的牛车。用过的复习资料秦宋玉都留给了丁顺,还压了张十元大钞在房间的桌子上。
随着丁顺升到高中,学费资料费越来越贵,丁阿婆劳动能力下降,丁家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十元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她也只能帮到这里。
进城的路跟当年没啥区别,只是倒腾的次数更多。顺利到达省城卫校报到,已经是两天后。路上颠簸时,秦宋玉已经迫不及待查看了任务进度,还好,又前进了一大步。
卫校的宿舍并不宽敞。
典型的筒子楼造型,中间走道黑乎乎,只有首尾两处有窗户采光兼透气,两边是一排排相对的宿舍门。宿舍是上下铺八人间,两两靠墙而立,中间挤着书桌,过道显得格外狭窄。厕所和水房一层楼共用一间,洗澡得去学校澡堂。
秦宋玉不算来的最晚的,但里面靠窗的床都被占完了,有的床已经铺好,有的上面已经放了行李物品。外面两张床架,有一张上铺也被占了,她赶紧占了另一个上铺。
她这次报到,跟搬家没啥分别。如今讲究一个节省,大家出门都是一样的,能自己带绝不花钱买。只是人家大多有家人送,她只能将行李先放在一楼宿管处寄存,再一趟趟往上搬。
宿舍八个女生,跟秦宋玉一般年纪的还有两个,剩下的都是嫩葱似的姑娘。年纪大些的两位舍友都已经嫁人且有娃。秦宋玉并没有主动公开自己隐私的习惯,但大家得知她是知青,一致认为她这个年纪必定已经嫁人,之所以绝口不提丈夫和孩子,多半是为了上学跟家里发生矛盾。抛夫/妻弃子只为回城的人已经出现了太多太多,大家已觉不新鲜。
集体宿舍向来矛盾多。你嫌我吵,我嫌你脏,众口难调。人多了不自觉就开始抱团。起初是按年纪凑在一起,后来渐渐就变成三三两两而行。
秦宋玉在交际上一向不主动,不出头。有人叫她一起,她就一起;没人招呼她,她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只要留在宿舍的时间够短,纷争就找不到她。
学习上的压力并不小。大家都奔着学技术来的,指望毕业之后能得人青眼分个好工作,谁不铆足了劲儿争上游?秦宋玉不过是比其他人少了一份对新生活的探索欲,在学习上更能静得下心。周末姑娘们约着出去逛街,大多数情况秦宋玉都留在学校啃书。学校图书馆不大,但对于新入校门的菜鸟而言,已是浩瀚。
一个月给李静去一封信,顺带写给丁阿婆,这样省邮票钱。上学之后,除了学校给的生活补贴,秦宋玉再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精打细算非常有必要。学校的补贴吃喝是够了,可人生在世,除了吃饱还得穿暖,衣服鞋袜生活用品,样样都要钱。
节衣缩食的日子还得继续。
“等毕业参加工作就好了。”秦宋玉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任务?天知道什么时候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