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娱乐市场下的传统曲艺和戏曲,将何去何从?
谈到今天娱乐市场的艺术形式,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歌曲,电影,电视剧等等。的确,这些时下流行的娱乐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也因此,逐渐占据了娱乐艺术的主流形式。
而在我们国家,最传统和古老的曲艺和戏曲,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期伴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和曲艺越来越多地被人民所忽视,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了边缘化的特点。而诸如昆曲、花鼓戏等等逐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这意味着,这些经典的艺术文化,很可能因为传承等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在我国“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有360多种,我们常听说的诸如京剧,昆曲,花鼓戏,二人转等等;而以“口语说唱故事的”曲艺有近400多种,较为熟悉的有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等。
戏曲和曲艺曾经拥有着广泛的受众。在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戏曲和传统曲艺是中国最主流的艺术形式。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的产生,带动了戏曲的空前繁荣,并且深受人民喜爱。
例如1956年脍炙人口的昆曲《十五贯》,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这样的作品鳞次栉比,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评剧电影《花为媒》,豫剧电影《朝阳沟》等,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优秀代表,并且至今仍被传唱。而随着流行歌曲走上历史舞台,现代影视剧大火,这样优秀的作品就很难再看到了。
为什么传统戏曲和曲艺被边缘化?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娱乐生活进一步多样化,强歌劲舞大大冲击了传统艺术。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电影通过对唢呐匠的地位变化,真实地反映了西方音乐和乐器进入民众视野后对传统艺术造成的巨大冲击。电影讲述了唢呐曾在人们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因此唢呐匠备受尊敬。
然而,西方交响乐进来后,其华丽的形式,宏大的场面和颇为震撼的艺术效果,逐渐取代了唢呐,因此唢呐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也逐渐不被重视,并因此放弃了本职。这当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缩影,放在大的艺术变迁上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看到,从西方引入的芭蕾舞、街舞,交响乐,歌剧,以及时下的流行乐等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喜欢并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这不仅对传统的艺术造成了冲击,而且还达到“反客为主”的效果,让中国传统艺术市场之路越走越窄,甚至“无路可走”。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的地域逐渐被打破,而传统曲艺身上的地域文化标签却影响了自身的广泛传播。
随着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城乡流动性变大,全国各地之间的人员流动性空前加强,人们纷纷走出自己原来所在的区域,跨省、跨区务工、求学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传统曲艺和戏曲除去京剧这种较为广泛的国粹,其他大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是结合当地人的语言,习俗,生活特点创造出来的,而这种明显的地域化标签不利于曲艺本身的传承和发展。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栏目,在1999年全面改版后,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一度冲击到河南卫视节目的第一位。《梨园春》尽管在河南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节目,可是放在全国来说,和后来居上的《快乐大本营》《王牌对王牌》等等综艺节目相比,其关注度和影响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是传统戏曲地域性局限,以及传统戏曲逐渐没落的表现。
除此之外,娱乐市场的商业化,逐步形成以粉丝、流量、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模式,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曲艺的生存空间。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各歌星的演唱会不断,甚至全国巡演,全球巡演。诸多明星的演唱会皆是万人空巷,我也曾感受到这种一票难求的局面。
2019年11月周杰伦的南京演唱会,内场门票最后被炒到几千块,最终还是没能买到。而在此背景下,一些传统曲艺演员纷纷投身综艺娱乐,变身电视剧演员等等。例如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因为无剧可演,而转投影视剧。在戏剧舞台上,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随着老艺术家不断故去,新的继承人逐渐变少,传统曲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当然戏曲本身唱、扮、舞、说等等,对演员基本功的要求,以及传统素材与现代生活产生距离感也在一定条件上影响了传统曲艺和戏曲的传播和发展。
其实,戏曲和曲艺自诞生以来,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历史的传承,民众的知识普及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常见的京剧经典曲目《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对人民传统的忠孝节义高贵品质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那么,在新时期的娱乐市场下,传统曲艺该如何发扬和振兴?
首先,传统曲艺要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传播形式上要融合新媒体和电视载体。
传统曲艺既要继承其长久以来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优秀内容,弘扬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同时,也要多创作一些贴近人们现代生活和文化的内容。在曲艺的传播手段上,要结合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电视、电影、短视频平台等等。
近几年在相声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德云社却扛起了相声发展的大旗,俨然出现了相声复苏的局面。
究其原因,除了郭德纲、于谦本人对相声的坚持和其扎实的功底之外,转而看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不仅包含传统段子,更能不断结合热点创作出新剧本,让观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产生共鸣。
郭德纲、于谦以下的“云鹤九霄”,这一代弟子们,更是将相声不断的推陈出新,和各种新形势结合起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诸如我们熟悉的相声演员岳云鹏,他的《五环之歌》可谓家喻户晓了,这种巧妙的改编,作为一种相声的创新,和自己的表演风格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让他圈粉无数。
这些创新,在德云社可谓数不胜数,这也是德云社能够在相声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能够逆流而上,从而大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郭德纲可是个大能人,也太给力了!他拯救了相声、京剧还不算完,又把鼓曲推向全面复兴。
笑话么?鼓曲靠说相声的来拯救,而我们的曲协领导又在干什么?在捞钱么?
难道你们不应该,在我们的电视媒体、视频平台等,给传统曲艺更多的展现机会么?难道,这个你们也做不到?
总而言之,商业模式下生存的传统曲艺要发展和传承,任重而道远,这恐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更多人的努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能坐视这些优秀的文化消失在我们这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