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林黛玉离乡进京都 ...

  •   话说当日一场地陷让东南之地呈现出独特的景象。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地方叫做姑苏,其中尤以阊门城为最。阊门城,乃是红尘中一等一的富贵与风流之所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阊门城外,有一条绵延十里的街道,名为十里街。这条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在十里街之内,又有一条幽静的小巷,名为仁清巷。仁清巷虽不似十里街那般繁华,却也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在仁清巷的深处,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庙宇。由于庙宇所在之地较为窄狭,人们便亲切地称它为葫芦庙。葫芦庙虽不大,却历史悠久,香火鼎盛。每当节日来临,附近的居民都会前来祈福,祈求家人平安、事业顺利。而葫芦庙的存在,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葫芦庙旁,一座精致的宅院静静地矗立着,这便是甄士隐的家。甄士隐,这位本地乡宦,虽已年过半百,但依旧风度翩翩,气质不凡。他性情恬淡,不汲汲于功名,每日以赏花修竹、品酒吟诗为乐。他的家中藏书丰富,四壁皆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

      甄士隐的妻子封氏,是一位贤淑温婉的女子,她深谙礼义,对丈夫和女儿英莲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甄家家财不甚显赫,但甄士隐和封氏夫妇的恩爱和睦,以及他们对女儿的疼爱,都让甄家成为本地人心目中的望族。

      然而,甄士隐心中却有一个遗憾。他年已半百,膝下仅有一女英莲,年方三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但甄士隐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延续香火。这个愿望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时常感到一丝淡淡的忧愁。

      烈日炎炎,阊门城内一片宁静。甄士隐在书房中静坐,手中书籍已翻阅多时,感到些许疲倦,便伏在书桌上小憩片刻。朦胧间,他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异的梦境。

      梦中,甄士隐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地方,四周雾气缭绕,难以分辨方向。忽然,一阵轻风拂过,远处走来了一僧一道,两人边行边谈,声音清晰可闻。

      甄士隐好奇地凑上前去,只听那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了笑,回答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道人疑惑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再次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甄士隐听得入神,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惊讶。他从未想过,这世间竟有如此奇妙的传说。

      那僧继续说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道人听后不禁感叹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也点头赞同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此刻何不你我共赴下界,度化几名有缘之人,岂不是积累了一场无量功德?”那僧微笑着回应:“此言正合我意,且随我到警幻仙子的宫中,将此事交代清楚。待这群风流孽债的魂魄下界完毕,你我再去。眼下虽已有半数魂魄落入尘世,但尚未全部集结。”道人点头,表示赞同:“既如此,我便随你一同前往。”

      甄士隐在梦中听得一僧一道谈论着世间的因果和罕闻之事,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上前施礼,向两位仙师请教,希望能更加明了他们所谈的内容。然而,那僧却表示这是玄机,不可预泄,只提醒甄士隐不要忘记他们,以便将来能跳出火坑。

      甄士隐虽感失望,但对仙师们提到的“蠢物”仍心存好奇,于是询问是否可见。那僧便取出一块美玉,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并有几行小字。但正当甄士隐想要仔细查看时,那僧却突然将玉夺回,与道人一同走过一个大石牌坊,上面写着“太虚幻境”四个大字。牌坊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心中涌起一股跟随的冲动,刚欲迈步,忽然天际一声霹雳,犹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士隐惊呼一声,定下心神,只见阳光炽烈,芭蕉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方才梦中的情景已如烟雾般消散了大半。此时,奶母抱着英莲款步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粉雕玉琢,乖巧可爱,便接过她,逗弄玩耍了一番。随后,他带着女儿走到街上,观赏着过会的热闹景象。

      正当他准备返回家中时,远远地看见一僧一道缓缓走来。那僧人头发稀疏,赤脚而行;道人则步履蹒跚,头发蓬乱,两人言谈举止疯疯癫癫,却又充满了超脱之意。待他们来到士隐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人突然大哭起来,对士隐说道:“施主,你抱着这个虽有命运却多舛,注定要累及父母的孩子,是何苦来哉?”士隐听罢,心知这是疯话,便不予理会。

      然而,那僧人依旧不死心,继续哀求道:“请施主将此女交给我吧,交给我吧!”士隐心生厌烦,便抱着女儿转身欲进家门。那僧人见状,指着士隐大笑起来,口中念出四句偈语: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忧虑,欲问那两人的来历。此时,道人开口道:“你我二人缘分已尽,就此别过,各自修行去吧。三劫之后,我在北邙山等你,届时我们一同前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人听后连连称妙。说罢,两人化作一阵轻烟,消失在空气中。

      士隐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心中暗自思量:这两人必定非比寻常,自己当时若能问明他们的来历,或许能解开心中的疑惑。然而,此刻后悔已晚,只能将这份疑惑深埋心底。

      在一个宁静的秋日,葫芦庙的常客甄士隐正沉浸于对人生百态的沉思之中。正当此时,庙门轻启,一对气度不凡的男女步入庙内。他们自称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然而家道中落,才不得已流落至此。甄士隐见二人谈吐不凡,心生敬意,便邀请他们暂住庙中。

      自此,甄士隐与这对男女——马腾腾与韩清清,结下了不解之缘。马腾腾才华横溢,笔耕不辍,其文章广传四海,令人赞叹;而韩清清则聪明伶俐,言语风趣,深受众人喜爱。他们三人时常相聚,共话天下大事,品评诗词歌赋,彼此间的友谊日益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腾腾与韩清清的名声逐渐远扬。葫芦庙也因他们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希望能一睹这两位奇人的风采。

      中秋佳节之夜,皓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甄士隐家的宴会结束后,他独自一人回到书房,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想到马腾腾虽才华横溢却尚未得到应有的赏识,甄士隐心生感慨,决定亲自前往葫芦庙,邀请这位挚友共度佳节,共赏明月。

      马腾腾独自一人,望着那轮明亮的圆月,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轻吟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随后,他又想到自己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不禁搔首对天,长叹一声,再高声吟诵:“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此时,士隐刚好走进寺庙,听到了马腾腾的吟诵。他笑着调侃道:“马腾腾兄真是抱负不浅啊!”马腾腾忙笑道:“只是随意吟咏前人的诗句,哪里敢狂妄到这种地步。”接着,他询问士隐的来意。士隐笑道:“今夜中秋,想您旅居在僧房中,不免感到寂寥,故特地准备了一点酒菜,邀请您到寒舍一饮。”

      马腾腾听后,欣然接受邀请,与士隐一同来到书院。两人落座后,开始慢慢品酒,畅谈天下大事。随着酒意渐浓,他们的谈话也变得更加热烈。此时,街坊上传来阵阵乐曲和歌谣声,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彩霞满天。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他们更是豪情满怀,酒到杯干。

      马腾腾已有七八分醉意,他开始对着明月即兴吟诵李白的诗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声音慷慨激昂,充满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在这美好的氛围中,马腾腾心中的豪情难以抑制,于是借着月色,又即兴吟诗一首: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到马腾腾的吟诵,内心充满了喜悦。他亲自倒了一斗酒来庆贺,并鼓励马腾腾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马腾腾却向士隐坦白了自己的困境。他叹息着说:“我的学问虽然广博,但是却没有路费和旅费去京城。这让我感到非常无奈和困惑。”

      士隐听后,深表同情。他思考片刻后,说道:“马兄,你的才华我向来佩服。如今你既有此困境,我岂能袖手旁观?我愿意资助你去京城,实现你的抱负。”马腾腾听后,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士隐一诺千金,即刻唤来童子,自内室取出五十两纹银与两套厚实冬衣,赠予腾飞,盼其无后顾之忧,专心赴考。他温言相告:“十九日乃良辰吉日,宜启程,望君乘船西上,一展宏图。来年此时,再聚首言欢。”

      腾飞接过银子和衣物,却显得颇为淡然,仅淡淡道一声谢,便继续与士隐饮酒论道,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夜深,酒阑人散,士隐送腾飞至门外,目送其背影渐行渐渐远。

      回到房中,士隐酣然入睡,直至日上三竿方醒。醒后细思昨夜之事,觉得尚有一事未了。遂提笔挥毫,写下两封推荐信,意欲让腾飞带至京城,以助其仕途。然遣人寻腾飞时,却被告知马爷兄妹已于五更时分匆匆进京,连面都未曾得见。士隐闻此,只得摇头叹息,将信收起,静待来年再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腾飞自入京以来,便矢志在科举中一展才华。他日夜苦读,孜孜不倦,终在科举中脱颖而出,一举荣登三甲进士之列。此荣誉于他,不仅是对多年苦读的肯定,更是开启仕途的金钥匙。

      然而,世事难料,官场复杂。尽管腾飞身为进士,却因出身寒微,缺乏权贵提携,仕途之路坎坷不平。在这个讲究门第与关系的时代,他如同无根之木,难以在官场中立足。他虽有心报国,却常感力不从心,时常陷入迷茫与困顿之中。

      春日暖阳照耀着京城,马腾腾独自漫步在繁华的街头,心中却涌起几分难以言说的落寞。官场的失意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的心灵。为了寻找一丝解脱,他决定前往京城中享有盛名的锦春院,那里酒香四溢,文人墨客聚集,是放松心情的绝佳去处。

      踏入锦春院,马腾腾立刻被院内的热闹气氛所吸引。他寻了一处安静的角落坐下,自斟自饮,试图用酒精来麻痹心中的苦闷。就在这时,几位熟悉的身影闯入了他的视线——原来是他的同届进士马云霄、李强西和陈伯虎。

      他们几人已经各自获得了官职,此刻正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成功。看到马腾腾独自饮酒,他们热情地邀请他加入他们的行列。马腾腾也不推辞,欣然入座,与他们一起把酒言欢。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烈起来。马云霄扬起眉头,兴致勃勃地说:“如今要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关键还得有靠山。你们知道这靠山是什么吗?就是四王八公。四王是北静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东平郡王。而‘八公’则是宁国公、荣国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和缮国公。这些人物都是咱们朝廷的顶梁柱,有了他们的支持,咱们在官场上的路才会更加顺畅。”

      李强西则神秘兮兮地补充道:“其实啊,如今做地方官的,手里都有一份私单,上面列着本省最有权势、最富贵的乡绅名姓。这份单子可是咱们的护身符啊,叫做‘护官符’。如果不小心触犯了这些人物,别说官爵了,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呢。”说着,他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递给大家传看,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在籍。)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他继续说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背后也都有靠山。”

      陈伯虎对众人说道:“今年朝廷指派的盐政督察是林如海。这位林如海,曾是科举中的探花,才华横溢,如今已经升任为兰台寺的大夫。他出身于姑苏的一个名门望族,现在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虽然到任时间不长,但其家世背景和能力都不容小觑。林如海的家族有着显赫的历史,他的祖先曾经是列侯,家族虽享受世禄,却也是书香门第。如今林如海已年过半百,家中仅有一名三岁的幼子,不幸的是去年夭折了。尽管他身边有几位姬妾,但天意弄人,命中注定无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他的正妻贾氏为他生下了一位女儿,小名黛玉,今年才五岁,夫妻二人对她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看着黛玉聪明伶俐,他们也希望能让她学习文化,哪怕只是作为养子的替代,也能稍解膝下荒凉之感。我想,马兄你至今未有官职,主要是因为缺乏引荐之人。不如先从做林如海爱女的家庭教师开始,这样不仅能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位,还能以此为跳板,未来寻求更好的升迁机会。”

      当马腾腾听到这个建议时,他的内心仿佛被一束光明所照亮,长久以来的迷茫和困惑瞬间消散。他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频频点头,表示对这个提议的赞同和感激。

      官场的浮沉不定,命运的走向难以预测,但在一番酒后的坦诚交流和抱负的倾诉之后,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最终,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众人纷纷告别,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

      随着新的一天的到来,马腾腾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陈伯虎的引荐和安排下,他终于得以与那位名闻遐迩的林如海先生面对面地坐下来交谈。成为她爱女的家塾老师。

      在林家,马腾腾和韩清清遇到了林如海的女儿黛玉。黛玉天生聪慧,头脑灵活,具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在马腾腾兄妹俩的悉心指导和调教下,黛玉不仅学习了琴棋书画等传统才艺,而且每一项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她的进步令所有人都感到惊叹,而马腾腾兄妹俩也因此赢得了林家人的尊敬和感激。

      在这个宁静的清晨,林如海独自一人站在宽敞的庭院中,抬头仰望着那无垠的天空,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无奈和哀愁。他的妻子已经离世,留下了他和体弱多病的小女儿黛玉。京城的岳母已经派来了船只,催促他将黛玉送往京城,这是作为父亲,作为男人的他应尽的责任,他心知肚明。

      他的眼神深邃而遥远,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预见到女儿未来的生活。那是一条充满未知和变数的道路,但林如海坚信,他的女儿黛玉会以她的坚韧和勇气,勇敢地走下去。

      “林老爷,马先生求见。”一个家丁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林如海缓缓转过身来,看到马腾腾正站在门口,脸上挂着一丝谦卑的微笑。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激之情。这个年轻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女儿教诲和帮助,现在又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

      “马先生,真是天缘凑巧。我妻子已去世,小女黛玉无人依傍,家岳母念及小女未曾大愈,已遣船只来接。我正思送女进京,蒙你过去对爱女的教诲之恩,我一直想找机会报答。我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必照应。即有所费,我在家信中会写明,你无需多虑。”林如海热情地说道。

      马腾腾内心谦卑地接受了这项任务,脸上虽不露声色,心中却暗自得意。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任务,更是他展现自己才华、踏上仕途的关键一步。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此事办得尽善尽美,以赢得林家的信任和青睐。

      出月初二日,林府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中,饯行之宴如期举行。林如海深知此次饯行的意义非凡,不仅是为了表达对马腾腾的感激与尊重,更是为了黛玉的远行送上一份厚重的祝福。他精心挑选了各式珍玩、古籍书画,作为礼物赠予马腾腾,希望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所依托,有所成就。

      宴会上,林如海举杯向马腾腾敬酒,言辞恳切:“马公子,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我林某能与你结识,实乃幸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但愿公子前程似锦,步步高升。”马腾腾亦举杯回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林大人厚爱,马某铭记在心。此去京城,必定不负所望,竭尽全力教导令千金。”

      黛玉坐在父亲身旁,她穿着一袭淡雅的衣裙,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她听着父亲与马腾腾的对话,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与不安。她知道,这一去将是新的开始,她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林如海看着女儿,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担忧。他拉着黛玉的手,轻声叮嘱:“玉儿,此去京城路途遥远,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外祖母和舅母都是和善之人,她们会好好照顾你的。你要勤奋学习,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番心意。”黛玉含泪点头,表示一定会谨记父亲的教诲。

      随着夜色渐深,饯行之宴也接近尾声。林如海亲自将马腾腾和黛玉送至府外,目送着他们登上船只,渐行渐渐远。他站在岸边,望着江面上的点点灯火,心中既有离别的惆怅,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马腾腾与黛玉的船队在月色中缓缓前行,江风轻拂着他们的衣襟,带来丝丝凉意。马腾腾站在船头,遥望着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黛玉坐在船舱内,她望着窗外的江水,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与不舍。然而她也明白,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她必须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她默默地祈祷着,希望父亲能够安康,也希望自己在京城能够一切顺利。

      船队在江面上航行了数日,终于抵达了繁华的京城。这座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城市让黛玉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她站在船头,眺望着远处巍峨的城墙和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期待。

      马腾腾换上了新衣,他的衣冠整洁,步伐庄重,带着两个小童,手持“宗侄”的名帖,走向荣府的大门。荣府是京都的显贵之家,其大门巍峨壮观,门前石狮威严,彰显着家族的尊贵与威严。马腾腾深知此次拜访的重要性,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贾政早已得知马腾腾的到来,他亲自出门迎接,希望能给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当贾政看到马腾腾时,心中不由得一喜。他见马腾腾举止得体,言谈之间流露出不俗的气质,心中暗自赞赏。

      在交谈中,贾政得知马腾腾曾游历四方,见多识广,且对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造诣。这让贾政更加欣赏马腾腾的才华,他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让马腾腾成为自己公子的家塾老师。

      于是,贾政热情地邀请马腾腾进入荣府,并设宴款待。在宴会上,贾政向马腾腾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马腾腾听后心中一喜,他知道这是自己展现才华、踏上仕途的绝佳机会。他郑重地接受了贾政的邀请,并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教导公子,不负所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