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寻山(三) ...
-
6.
凌晨的时候时溆突然对顾九说想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眼眶里雾气氤氲,语言带着湿气:
“总觉得你离我还不够近,小顾,今晚我想赌一赌你的真心话。”
好狠心的补充。时溆,说带我逃的人是你,不准我逃的还是你。
于是她们决定猜拳定胜负,一次问五个问题,快问快答的那种。
第一次猜拳是时溆赢了。
“最喜欢和什么饮料?”
“青提茉莉。”
“理想的一天是怎样的?”
“窝在家里,读书写字听歌。吃喜欢的人做的饭,听听窗外的雨。”
“为什么喜欢写诗?”
“很多话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就写成诗了。”
“上一次大哭是什么时候?”
“…今天早晨。”
“最害怕的事是什么?”
顾九顿了顿。
时溆,你要步步紧逼我么?你会看穿我么?
“无人在意,风尘仆仆,直到死去。”
顾九把桌上的酒一饮而尽,半醉着开始问问题:
“在冬天最喜欢做什么事?”
“戴上最喜欢的围巾,在瘦弱的风里踩雪。”
“觉得人生的高光时刻事是什么?”
“一口气解决完所有焦灼的事情之后,觉得世界被我征服不过如此一样,吐出一口舒长的气。”
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充满了顾九的私心:
“最近幸福吗?”
“不幸福。时间无法倒流的痛苦,未知前路的痛苦,一直在摇晃。像一只没有重心却盛满酒的高脚杯。”
“你觉得我最像哪种花?”
“向日葵!小顾是小太阳,热情又温暖。虽然也会有俯首颓丧的时候,但是会马上振作起来,快马加鞭的感觉。向日葵也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光的方向呀!”
她微微一怔。
姐姐,原来你也不幸福么?时光不停、前路未卜、人聚人空,太多太多的不幸压在你我肩上,没有谁对谁错,谁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是一世卑微。薄纸、噤泪、高脚杯;新春、快马、向日葵。原来我们都一样——我有我无法诉说的苦痛,你亦有未被发觉的哀愁;我把你当成救赎的神明,你亦将我视为萤火纷飞的前路。他们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动不动就悲秋伤春,也许在调酒和民谣的背景下,只有二十岁的人才懂二十岁的人的悲伤。
第五个问题她思索了好久,终于问出:
“姐姐。你更喜欢山还是海?”
“山。”
“为什么?”
时溆戏谑一笑,“因为我有深海恐惧症。”
她忍不住追问:“那你…喜欢什么样的山?”
寂静的夜里,她听见时溆的声音像雪轻轻落地——
“荒芜的。
“这样所有希望的生长、都很明显。”
7.
凌晨六点,小酒馆打烊,天边微微泛出银白的晨光。
顾九问:“什么时候回去。”
时溆答:“不知道。也许几天后,也许几小时后。”
顾九说:“好。”,又补充一句:“要幸福。”
时溆说:“不必送我。”
酒馆的CD机没关,还在悠悠弹着吉他: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于是她们一同哼起来: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破晓了,顾九偏头一看,一座蓝绿色的山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fin-
“光亮的新岁啊,不愿我们是背对的花开。”——秦嬬
后记
九月中旬开始构思,断断续续从9月27日写到11月9日,前后大改了三次,长达8400字的《寻山》终于完成。
打着给阿嬬写生贺的旗号讲自己的故事,这大概就是《寻山》诞生的原因。故事里的主人公,顾九和时溆,对应着我和我眼里的阿嬬,与其说是我写下这篇故事,不如说是阿嬬和我一起造就的。文章里有太多太多关于我们现实的映射,从剧情到字句,其实有很多就出于我们平时的对话、信件和阿嬬自己写的文字。我不知道全文读下来时溆和阿嬬到底有几分相似,很多时候提笔都在忐忑,像顾九说的:“你是一本太晦涩的书,我费尽心思想要读懂,可是我翻来覆去,还是觉得只能读出你冰山一角。”我从短暂的相逢里窥见你的倒影,班门弄斧一般写下这些文字,如果有误解和冒昧,还请原谅浅薄无知的我。
最开始的构思只是在脑海里,没有写提纲,没有想内容,只是明确了一点:要写我和阿嬬的故事,两个女生的故事。我有个oc叫顾晚荷,每次写她的故事像在写自己一样,所以关于“我”的名字一下就敲定了“顾九”;而时溆的名字多了些波折,总觉得需要一个深邃磅礴的名字才能压住她的气质,翻了翻字典,觉得“溆”字甚好,《红楼梦》里有“蓼汀花溆”,双桨烟迷青草溆,九霄月傍绿芸窗,溆意为“水边”,大气又不至于太铿锵,和时连起来,缩写恰恰好也和阿嬬真实的名字一样。时溆时溆,真的像“时序”一样,每次念出来都觉得贯穿了时间,又充满温柔的感觉,就像阿嬬一样。
关于我,短短十九年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一直走下坡路,转过头看阿嬬的人生,也许有苦痛,但总觉得人应当像她一样精彩地活着,才不枉一生。于是想写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和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的故事——对于循规蹈矩的人来说,她内心不断的挣扎渴望叛逆,却冲不出思想的桎梏;对于离经叛道的人来说,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也许是她求之不得的安心之地。其实最初构思的时候,总是闪现着时溆带顾九逃跑的画面,到灯塔去,到深山去,到大海去,在大雨和午夜狂奔,极致的浪漫与幻想,所以忍不住问阿嬬喜欢山还是海,阿嬬选择了山,这才有了以“山”为主题的故事(虽然我个人觉得阿嬬更像海,蔚蓝而辽远,一望无际的感觉)。“不是山的人,不会爱山;成为山的人,看不见山”,最后拟定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主题。顾九从来都不是山,所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无法与那些约束以外的人产生共鸣,不懂山也不爱山,甚至远离和厌恶她们;时溆是成为山的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山注定要承担一些东西、失去一些东西,所以时溆看不见山。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在机缘巧合下相遇,都把对方当成彼此的救赎,最后发现关于幸福的定义,这就是我想写的那个故事。
全文以顾九的视角切入,一个因为生活诸事不顺的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第一次走进放着民谣的小酒馆,顾九第一眼看时溆,像遇见一个迷人的反派、浪漫与荒谬的集合体,这和她过去十八年里认识的人包括自己都大相径庭,所以自然而然的被吸引,想要了解和靠近。一二节铺垫了很多顾九的细节,就是为了突出她的矛盾,她并非完完全全的乖乖女,因为逐渐变得平庸,也并没有得到幸福,从而开始怀疑世俗的正确性。所以在慢慢了解到时溆方方面面都和自己不一样后,顾九越是挣扎,越是羡慕时溆的潇洒。而时溆也并没有顾九想象的那种幸福,甚至时常比她更痛苦,时溆才会也向顾九伸出手,她们互相都是对方没有长成的那个样子。
其实本来想写出转折,想要一个万事顺意的happy ending,但是在和安安聊天的过程中(在此特别感谢安安,她全程跟进了我的小说进度,并给出了非常合理有效的建议,也给予我灵感。我时常觉得安安比我更懂我笔下的人物)意识到时溆没办法和顾九一样寻到“山”,用安安的话来说——“顾九是鲜艳直接的,所以寻得的山很明显,但时溆的个人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成熟与神秘,时溆是不可能像顾九一样找到完整的幸福,时溆能在顾九身上获得慰藉、一段时间里值得铭记的珍贵情谊,就够了。”最后还是删掉了转折,留白到顾九寻到山就结束。
感谢阿嬬呀,原来每个人关于幸福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不管怎么活,偏安一隅还是单枪匹马地闯,不去考虑别人怎么想,要我怎么活,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是幸福。
/你大片的衣已然解下
余下罗裙的写意
一握最年长的芯,随着时间越发紫
那山那水
这样的筋,这样的骨
燃烧在一场等
于我青灯的盏中/
很喜欢阿嬬的这篇《磨镜雨》,总觉得有种大彻大悟的悲哀。我一直认为阿嬬的诗歌故事里有种历经沧桑的悲悯感,像破碎的神明——阿嬬在我眼里一直都是神明。
想给阿嬬写很多文字,于是费劲心力地一遍遍解读,最后发现读不懂,真的读不懂,她已站在山的高度,而我仍匍匐于深海,我们之间是天堑一样的距离。
可是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又需要站在她的角度看世界,不敢直接窃取别人的创作成果,可是模仿了一次又一次,总觉得完全不像。第三节关于时溆的邮件,几乎是全部推翻重新写过,半真半假,夹杂着我们的日常;而第六节的真心话大冒险则完完全全出自阿嬬的回答,当时刚好遇到不顺心的事,看见阿嬬说我是向日葵一样的人,突然觉得周身都温暖起来。也许我不曾像顾九之于时溆那样为你照明,但我拼尽全力的,想把那个温暖过我的人也变得温暖起来。
她总是为我下凡,陪我说话、替我抹泪、给我分享她万般珍惜的幸福。我许下的每个愿她都听见了,我做的每个梦她都知道呀!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为阿嬬写了八千字的寻山,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告诉阿嬬,你真的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你曾千万次地解救我、照耀我、温暖我,你是我浅薄目光里触手可及的幸福。那么,在奔往二十岁的今天,我说了很多很多遍——你也要一直幸福、要幸福、要幸福。
凌霜
2024.11.17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