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你好,于医生 ...

  •   回到德国三周后,于知渔收到了江百舸工作室寄来的包裹。
      那天在圣莫里茨,她上一秒礼貌微笑着与江百舸和他的团队挥手告别,下一秒就变了脸,气急败坏地审问Mike在等她下山的时候到底和那些人聊了什么。
      “哦……聊了雪、啤酒和你。”Mike被她缠得没办法,只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把他和“江的朋友们”说过的话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
      还好,没有什么过激的发言,也没有什么让人产生误解的句子。于知渔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审核了好几遍,才彻底放下心。瑞士之行,他们俩的故事止于终点处的告别,没有再发生第三次相遇。在返回苏黎世的路上,她查了查江百舸的公开行程,发现他比自己早一天离开,飞往巴黎参加某高奢品牌的晚宴。
      于知渔缓缓吐出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口袋,追上大部队的步伐。以后肯定碰不到了,就当是场美好的邂逅吧。

      她席地而坐,用小刀划开箱子上的封条,里面被大小不一的小盒子塞得满满当当,全部都是江百舸代言的护肤、彩妆产品和香水。于知渔依次看过去,好家伙,恨不得打包整条产品生产线邮过来……另外还有一封手写的感谢信。
      这些占地方的物件拿开后,箱底还躺着两个信封。于知渔先拆开第一个,是江百舸的签名照,附带的卡片上写着感谢于知渔妈妈这些年来的支持,希望阿姨喜欢云云。
      于知渔不由得感叹他们团队真是面面俱到,细心到记住了自己随口扯的一张遮羞布。很快,她又动了些市侩心思,盘算着要不要挑出几张,剩下的全都挂咸鱼上卖掉。
      第二个比第一个厚重不少,信封上写着“个人写真”四个字。
      “妈呀,这么自恋?!”于知渔瞬间对江百舸下一百个头。救命啊,谁懂?真的很想发微博吐槽他油腻。不过,当她翻过写真集之后,悲愤交加,迫切地希望找个营销号爆料江百舸是个超级大变态。
      写真集里全都是她:腾空而起的她,被地心引力掼到地上的她,摔懵了躺着一动不动的她,在雪地里阴暗扭曲爬行的她……更令于知渔崩溃的是,每一张图片都是精修过的。他们团队请的摄影师有着出色的职业素养,每一帧都抓拍到了。如果快速拨动书页,还能获得于知渔短暂而又精彩的飞行live。
      不对!这个live并不十分连贯。于知渔又重新翻了一遍小册子(是在脱敏吗?),确实有一张被抽走了,就是江百舸被她砸倒的那个瞬间。她手中的这套照片里,江百舸或贡献一只手,或出镜半个身子,还有几张是后脑勺,总之没有正脸。合理推测,江百舸大概在那张照片里露脸了。
      变态、无聊还好面子。
      “偶像包袱可真大啊。”于知渔撇撇嘴,她百分百确定江百舸当时被她砸得龇牙咧嘴,丧失了表情管理,难看到见不了光。她泄愤似的把写真集丢回箱子,将其他的物品堆成一座小山拍了张照,打算发给江百舸,告诉他礼物已收到。
      发消息时,她又犹豫了。
      贸然发消息过去,会不会打扰到他?还是别上赶着往前凑了吧。
      可是,收到东西不和人家说一声,也不礼貌。
      翻来覆去纠结到夜幕降临,于知渔的消息终于发了出去:“谢谢江老师的礼物!妈妈知道她即将拥有你的亲笔签名,非常激动。”
      江百舸秒回:“不用客气。”
      “北京那边……晚上十一点?”于知渔掰着手指头算了下时差,自言自语道:“不会刚收工吧。”
      她很想大力抨击江百舸这种拿他人糗事取乐的幼稚行为,但本着和明星保持距离,不多打扰的想法,她努力将这个念头咽回肚子,没有再同江百舸继续聊下去。

      就这样,在德国读书的剩余三年里,于知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都会收到江百舸寄出的感谢礼物,品牌会随着他的代言更换,物品种类变化不大。于知渔每次都会表示感谢,然后推辞,希望他明年不用再送了,但每次都会被江百舸轻描淡写用一句“没事”驳回。除了常规感谢客套以外,他们互为对方的躺列好友。于知渔深知自己与江百舸所属的圈子不同,即便在某个大料被曝光时,她在微博瓜田里上蹿下跳,绞尽脑汁想弄清楚娱乐圈的风到底往哪边刮,也没想过可以私聊江百舸吃瓜。
      三年后,于知渔答辩通过,顺顺利利地毕业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权衡利,听取了许多人的经验和建议,她最终决定回国发展,也拿到了硕士就读医院的offer。德国的博导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Yu”,多次表示如果于知渔愿意,可以随时来海德堡做博后。于知渔安慰情绪激动,不忍别离的白胡子老头,纵使她回到中国,他们也不会断了联系。因为于知渔硕导所带领的团队和德国这边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四年前的她也是通过硕导推荐得以赴德留学。这些年她拼命卷,总算没给国内的老师丢脸,带着高高的影响因子闪亮归来。
      江百舸则继续穿梭于各个剧组,见缝插针出几首歌,他以精湛的演技和谦虚友善的态度疯狂刷新路人好感,江百舸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影视剧的品质保障。
      离开德国之前,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于知渔发了一篇长长的朋友圈纪念德国的人与事,收获了她开通朋友圈以来最多的点赞和祝福,
      可惜那段时间她忙得脚不沾地,没有注意到江百舸的点赞也湮没在其中。

      时隔四年,于知渔回归临床,重新做起一线打工人。按照要求,她必须接受2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像规培时那样轮转大内科。计划还是一样的,身份却不同了。她不能再像硕士期间那样摸鱼偷懒,上级医师对她们专培人员的要求也更严格。
      习惯了国外松弛感的她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科室里的氛围压得喘不过气,许多知识已经被淡忘,也有许多技术已经迭代,都需要重新学起来。她必须牢牢抓紧这次成长的机会,一旦专培结束回到本专业的科室,就轮到她坐在医生办公室充当上级,指挥规培的师弟师妹干活了。
      临床工作已经让人焦头烂额,难以招架,加班是永远的,没有按时下班的时候,而科研任务又是压在骆驼驼峰上的另一根稻草。
      医院是能进高手榜前十的大三甲,心内科是这家医院的王牌科室。于知渔偶尔会在某一瞬间觉得自己配不上医院,不过更多时候是痛恨医院配不上自己。好在她的老师是业界大牛,这几年始终处于上升期,在亲硕导手底下讨生活,于知渔多少能喘口气。

      转年九月的某天晚上,她正好轮转回心内科值夜班。忙完白班留下的工作,于知渔瘫坐在椅子上按揉睛明穴。外卖送到后没来得及吃,一直搁在桌子上。她拿去休息室用微波炉重新热了热,刚撕开包装,就有病人敲门找她。
      “怎么了?”她把拿出一半的筷子重新塞了回去,抬头问道。
      “医生啊,今天下午术前谈话的时候我儿子不在,他想晚点过来问问情况,您方便吗?”来得人是4床,说话挺客气。于知渔还记得她大致的病情:60岁女性,冠心病收入院,准备明天做冠脉造影,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可能需要放支架。
      “没问题。”她一口答应下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让他直接来这里找我就行,我睡得晚。”
      于知渔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快速填饱肚子后就打开了电脑,比着文献修改文章。时不时会有病人或者护士来找她处理各种各样的小事,思路不停地被打断,整个晚上的效率并不高。
      至少,都只是些便秘啦,害怕明天手术啦,求解释化验单异常指标啦,还有修改几个医嘱之类无关性命的小事。
      她是会自我安慰的。
      夜色渐深,病房安静了下来,走廊里的灯也熄灭了。除却护理老师每个小时都要巡视一次病房,其他人都已进入梦乡。
      “小于,抓紧休息吧。”搭班的护理老师来办公室打单子,发现她还在对着电脑奋战,随口关心道。
      “十二点多了啊……”于知渔盯屏幕盯久了有些眼花,便搓热了手掌心捂在眼睛上。今晚上的进展只有600个词,她写了删,删了写,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思路。
      这时,又有人敲门进来。
      “你好,于医生。”他说:“我是4床的家属。”
      于知渔想起4床的嘱托,在口罩的掩盖下无声地叹了口气,她准备先保存好文档再谈话,随手一指身边的座位,说:“找个地方坐吧。”
      “好久不见,于医生。”4床家属又换了一种招呼的方式。
      拜托,我跟你很熟吗?于知渔向来厌烦这种强行套近乎的人,她眉头微蹙,眼神里带了点个人情绪,朝这位家属看过去。
      来人穿着一身黑,只有眉毛和眼睛露在外面……这个场景,她像是在哪里见过……
      办公室里的灯闪了一下,于知渔的呼吸也跟着微微一滞。
      三年多未见的江百舸站在她面前,眉眼中含了些许笑意。

  • 作者有话要说:  别看迈克浓眉大眼一幅老实人的样子,其实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说了。
    江百舸:这人好能装啊,再看一眼。
    于知渔:不是,你没事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